连枷——一位甘肃籍乡愁诗人的母亲节献礼
原创 2017-05-13 冯军权
母亲不使唤连枷已经很久了,连枷之于七十多岁的母亲而言,或许只有斑驳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它是非常重要的农用工具,当年如果没有连枷,藏在麦穗里的颗粒是无法变成粮食的。那时候,父辈们都是抡圆了胳膊,挥舞着连枷,硬生生将抢收上场的麦穗一粒粒地砸出来。
一说起连枷,母亲便显得异常兴奋,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连枷的故事。看着母亲高兴,我就给老家的大哥打电话,询问家里的连枷还在不在,让拍个照片发过来。大哥捣腾了半天,也没找到自家的连枷,回电话说早都不知道扔哪儿了。凑巧的是,前几天偶遇一位老乡,我们谈到农具,她当即让老家的母亲寻找到了连枷,看到照片,我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
其实连枷这个工具,看着很简单,但制作起来还是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它由一个长棍和一组平排的木条构成,木条一般选用抗压力较强的酸枣木,平铺成一个扇形面,并用牛筋、羊筋或者是猪筋条缠绕在一起,晒干、压平,关键部分便做好了。长棍好找,但如何将其一端做成环绕状,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通常是把棍子的一端用刀具削薄,然后架在火上慢慢烘烤,使其逐渐弯曲,然后用绳子或者铁丝固定扎实,这样的连枷把子结实耐用,不易断裂。最后,把长棍和做好的扇形木条通过一根木轴相互牵连,传统的连枷便大功告成了。
人们劳作时,手握长棍,上下挥动,平排木条就随着木轴转动起来,不断拍打在小麦、胡麻、谷物、黄豆荚上,受到击打的颗粒纷纷蹦出来,散落在土场上,有的飞溅到墙角下、马圈里,但最终都会被心细的母亲寻找到,一粒不落的收入到粮食袋里。
记忆中,几乎所有的农作物抢收上场后,都要通过连枷打、筛子筛、簸箕扬等程序,才能将粮食最终颗粒归仓。当然,挥舞连枷之前,要将农作物的穗子对着穗子,一排排铺在场地上暴晒。依照“上午晒一晒、中午省力气。下午收工早、晚上睡得实”的劳动规律,带穗带秆的谷物粮食经过一上午太阳的暴晒,到中午时分,穗子们都张开了嘴,这时候一家人便手持连枷全部上场,一般是以对攻的形式布阵,一边两到三人,这边退那边进,回过头来那边退这边进,我们小一些的则跟在大人的后面,将打过的农作物翻个个,以便下一轮拍打更彻底,真是颗粒归仓。
使唤连枷也有技巧。使用得好了用力少,效果佳,技术不过关的,下手几个来回,手心全是血泡,连续轮转半小时,胳膊就没一点点力气了,往往吃饭时连碗都端不住。母亲是使唤连枷的好手。所谓好手,其实是在日积月累的劳作中,在看似简单的重复劳作中悟出的操作经验而已。母亲轻抬胳膊,挥动连枷,连枷就如一张即将拉开的弓,高高跃起,胳膊落下时,便直击在饱满的麦穗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但见麦穗开花,蹦出一粒粒圆润的颗粒,飞溅起一层扇形的麦浪,掀开麦秆,地下便是金灿灿的麦粒。
年轻时的母亲身体健康,有一身好力气,无论干什么农活都要赶前不拖后,催得父亲和子女跟着火急火燎往前扑,往往一个夏收下来,我们就会掉一层皮,少几斤肉。虽然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总归很幸福的。
如今母亲老了,再也挥动不起连枷了。挥不动连枷的母亲,浑身是病。为了方便照顾,我们时常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来到城里的父母一点都住不习惯,没住几日便闹着要回老家。
前几年回老家时,母亲还保留着她使用过的连枷、筛子,尽管那连枷已陈旧不堪,有好几根牛筋带子破损,上面布满了灰尘,尽是岁月的痕迹,但只要它存在,母亲便能清晰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她的谈资也会多添好几分生气。所以我没把大哥找不到连枷的事告诉身在古城的母亲,我怕她不止会失落,更会伤心,因为连枷对她而言,有着太多的难忘的记忆。
老乡拍的照片很清晰,母亲眼尖,一眼便认出不是我家的连枷。我转移话题,说大哥和嫂子偶尔也会用连枷来打些豆子什么的,母亲又开始絮叨,你大哥长这么大,就没太使用过连枷,估计手心全是血泡,不行。我想回冯山了。
这一夜,母亲又失眠了。






原创 2017-05-13 冯军权
母亲不使唤连枷已经很久了,连枷之于七十多岁的母亲而言,或许只有斑驳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它是非常重要的农用工具,当年如果没有连枷,藏在麦穗里的颗粒是无法变成粮食的。那时候,父辈们都是抡圆了胳膊,挥舞着连枷,硬生生将抢收上场的麦穗一粒粒地砸出来。
一说起连枷,母亲便显得异常兴奋,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连枷的故事。看着母亲高兴,我就给老家的大哥打电话,询问家里的连枷还在不在,让拍个照片发过来。大哥捣腾了半天,也没找到自家的连枷,回电话说早都不知道扔哪儿了。凑巧的是,前几天偶遇一位老乡,我们谈到农具,她当即让老家的母亲寻找到了连枷,看到照片,我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
其实连枷这个工具,看着很简单,但制作起来还是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它由一个长棍和一组平排的木条构成,木条一般选用抗压力较强的酸枣木,平铺成一个扇形面,并用牛筋、羊筋或者是猪筋条缠绕在一起,晒干、压平,关键部分便做好了。长棍好找,但如何将其一端做成环绕状,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通常是把棍子的一端用刀具削薄,然后架在火上慢慢烘烤,使其逐渐弯曲,然后用绳子或者铁丝固定扎实,这样的连枷把子结实耐用,不易断裂。最后,把长棍和做好的扇形木条通过一根木轴相互牵连,传统的连枷便大功告成了。
人们劳作时,手握长棍,上下挥动,平排木条就随着木轴转动起来,不断拍打在小麦、胡麻、谷物、黄豆荚上,受到击打的颗粒纷纷蹦出来,散落在土场上,有的飞溅到墙角下、马圈里,但最终都会被心细的母亲寻找到,一粒不落的收入到粮食袋里。
记忆中,几乎所有的农作物抢收上场后,都要通过连枷打、筛子筛、簸箕扬等程序,才能将粮食最终颗粒归仓。当然,挥舞连枷之前,要将农作物的穗子对着穗子,一排排铺在场地上暴晒。依照“上午晒一晒、中午省力气。下午收工早、晚上睡得实”的劳动规律,带穗带秆的谷物粮食经过一上午太阳的暴晒,到中午时分,穗子们都张开了嘴,这时候一家人便手持连枷全部上场,一般是以对攻的形式布阵,一边两到三人,这边退那边进,回过头来那边退这边进,我们小一些的则跟在大人的后面,将打过的农作物翻个个,以便下一轮拍打更彻底,真是颗粒归仓。
使唤连枷也有技巧。使用得好了用力少,效果佳,技术不过关的,下手几个来回,手心全是血泡,连续轮转半小时,胳膊就没一点点力气了,往往吃饭时连碗都端不住。母亲是使唤连枷的好手。所谓好手,其实是在日积月累的劳作中,在看似简单的重复劳作中悟出的操作经验而已。母亲轻抬胳膊,挥动连枷,连枷就如一张即将拉开的弓,高高跃起,胳膊落下时,便直击在饱满的麦穗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但见麦穗开花,蹦出一粒粒圆润的颗粒,飞溅起一层扇形的麦浪,掀开麦秆,地下便是金灿灿的麦粒。
年轻时的母亲身体健康,有一身好力气,无论干什么农活都要赶前不拖后,催得父亲和子女跟着火急火燎往前扑,往往一个夏收下来,我们就会掉一层皮,少几斤肉。虽然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总归很幸福的。
如今母亲老了,再也挥动不起连枷了。挥不动连枷的母亲,浑身是病。为了方便照顾,我们时常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来到城里的父母一点都住不习惯,没住几日便闹着要回老家。
前几年回老家时,母亲还保留着她使用过的连枷、筛子,尽管那连枷已陈旧不堪,有好几根牛筋带子破损,上面布满了灰尘,尽是岁月的痕迹,但只要它存在,母亲便能清晰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她的谈资也会多添好几分生气。所以我没把大哥找不到连枷的事告诉身在古城的母亲,我怕她不止会失落,更会伤心,因为连枷对她而言,有着太多的难忘的记忆。
老乡拍的照片很清晰,母亲眼尖,一眼便认出不是我家的连枷。我转移话题,说大哥和嫂子偶尔也会用连枷来打些豆子什么的,母亲又开始絮叨,你大哥长这么大,就没太使用过连枷,估计手心全是血泡,不行。我想回冯山了。
这一夜,母亲又失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