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25个行政村,人口6.63万人,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3082万元,农业总产值23922万元,工业总产值1657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6674万元,财政收入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
农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以水养农”战略,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累计筹资4000万元,高标准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新修整修道路260公里,新挖疏通排水沟580公里,渠系配套16公里,打机井321眼,推坑、塘、堰、坝120座,有效灌溉面积7万亩,75%以上的耕地实现了由“雨养”向“水养”的根本转变。2000年,全镇有小辣椒3.5万亩,烟叶7000亩,水稻1万亩,莲菜7000亩,大棚蔬菜8000亩,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畜牧业以养鸡为重点,全面发展牛、猪、羊、禽,建立了镇、村两级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秸杆青贮,氨化微贮和配方饲料等技术。采取资金扶持、奖励等办法,激励千家万户发展畜牧养殖业。至2000年,全镇建万只养鸡场2个,养殖专业村8个,专业户750家,鸡存栏30万只,黄牛存栏2.6万头,生猪存栏3.8万头,畜牧业总产值6000万元。
集镇建设先后投资22000万元,建成蔬菜、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等专业市场8个,工业区2个,居民生活小区2个,标准化居民住宅6套。加快小集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建成以辛集、小王集、程苗3个小集镇和左家、冯刘等10个中心村,形成以乡村干道为轴线,辐射两边的发展格局。集镇的交通、通讯、水电、信息、绿化、美化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2000年,工商户800家,年流动资金15000万元。日上市人口2.3万人,日成交额40万元。
乡镇企业围绕“个体突破,股份联合”的方针,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重点,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地毯、花炮、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各类企业32家,年产值7500万元,实现税利278万元,入库税金135万元。大赵花炮厂生产的20个品种烟花炮竹畅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年创产值470万元。镇地毯公司拥有20个分厂,3000架机梁,7500名工人,产品销往湖北、陕西等5省28个县市,年创产值1000万元。被评为南阳市、邓州市“乡镇企业强乡镇”。
教育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改造校舍810间,建成标准化中学2所、小学1所。共输送高中和各类中师、中专生1300多人。
卫生工作注重医疗条件改善,建立了全市一流的乡镇级病房大楼。科室齐全,设备先进,配有X光机、B超机。有床位6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名。
公路主要路段全部油化。村村通程控电话,集镇电话普及率3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
农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以水养农”战略,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累计筹资4000万元,高标准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新修整修道路260公里,新挖疏通排水沟580公里,渠系配套16公里,打机井321眼,推坑、塘、堰、坝120座,有效灌溉面积7万亩,75%以上的耕地实现了由“雨养”向“水养”的根本转变。2000年,全镇有小辣椒3.5万亩,烟叶7000亩,水稻1万亩,莲菜7000亩,大棚蔬菜8000亩,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畜牧业以养鸡为重点,全面发展牛、猪、羊、禽,建立了镇、村两级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秸杆青贮,氨化微贮和配方饲料等技术。采取资金扶持、奖励等办法,激励千家万户发展畜牧养殖业。至2000年,全镇建万只养鸡场2个,养殖专业村8个,专业户750家,鸡存栏30万只,黄牛存栏2.6万头,生猪存栏3.8万头,畜牧业总产值6000万元。
集镇建设先后投资22000万元,建成蔬菜、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等专业市场8个,工业区2个,居民生活小区2个,标准化居民住宅6套。加快小集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建成以辛集、小王集、程苗3个小集镇和左家、冯刘等10个中心村,形成以乡村干道为轴线,辐射两边的发展格局。集镇的交通、通讯、水电、信息、绿化、美化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2000年,工商户800家,年流动资金15000万元。日上市人口2.3万人,日成交额40万元。
乡镇企业围绕“个体突破,股份联合”的方针,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重点,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地毯、花炮、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各类企业32家,年产值7500万元,实现税利278万元,入库税金135万元。大赵花炮厂生产的20个品种烟花炮竹畅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年创产值470万元。镇地毯公司拥有20个分厂,3000架机梁,7500名工人,产品销往湖北、陕西等5省28个县市,年创产值1000万元。被评为南阳市、邓州市“乡镇企业强乡镇”。
教育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改造校舍810间,建成标准化中学2所、小学1所。共输送高中和各类中师、中专生1300多人。
卫生工作注重医疗条件改善,建立了全市一流的乡镇级病房大楼。科室齐全,设备先进,配有X光机、B超机。有床位6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名。
公路主要路段全部油化。村村通程控电话,集镇电话普及率3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