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写作,总是感觉自身的主观意识无法完全把握诗歌的走向,初稿,复稿和最终稿,文意所指竟相差甚远,总会被许多事情动摇本意。于是乎抒情难免矫揉造作,反思不断怀疑初心,推敲以致摇摆不定。思想总是拘泥于文理结构,逻辑思维,美学理论,语言习惯之中,最重要的是会被固有的个人审美偏见所影响。我个人讨厌诗中出现过多地名,讨厌一些三两句不离屎尿屁,不离生殖器的写作,讨厌一些使用过多华美词藻的写作。但我现在分不清这是我的个人写作审美态度和习惯,还是一种狭隘的审美偏见。总之很是头疼,请吧内大神文友们解惑,不胜感激。
附拙作一篇,望批评教正。
旅
我有座茅草屋,向阳。
搭在原野一端,冬暖,夏日不凉。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鱼,
他脾气很坏,总爱斜眼瞪我,让我心慌。
屋前有一条溪,安静袅娜,我不取水她不响。
有天我的朋友掉进了溪里,也不挣扎也不抵抗,离了我的草屋,穿过那原野,没入了尽头的陌生城墙。
那墙后是什么,许是城堡吧,许是监狱吧,许是一座华美城池吧。
我的溪流也远去,注入那城,似化作了一条青石路,不再蜿蜒柔美,穿城而过,步履匆忙。
于是不见了我的朋友,不见了我的溪流,回头看,也不见了我的茅草房。莫不是我也在奔跑,莫不是此处竟是远方?
踢踢踏踏,山晴水雨,脚下这条绵延不绝,似是去路,许是归途。天上那片不冷不热,似是晚霞,许是晨光。
我没有座茅草屋。
向阳。
旅
我有座茅草屋,向阳。
搭在原野一端,冬暖,夏日不凉。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鱼,
他脾气很坏,总爱斜眼瞪我,让我心慌。
屋前有一条溪,安静袅娜,我不取水她不响。
有天我的朋友掉进了溪里,也不挣扎也不抵抗,离了我的草屋,穿过那原野,没入了尽头的陌生城墙。
那墙后是什么,许是城堡吧,许是监狱吧,许是一座华美城池吧。
我的溪流也远去,注入那城,似化作了一条青石路,不再蜿蜒柔美,穿城而过,步履匆忙。
于是不见了我的朋友,不见了我的溪流,回头看,也不见了我的茅草房。莫不是我也在奔跑,莫不是此处竟是远方?
踢踢踏踏,山晴水雨,脚下这条绵延不绝,似是去路,许是归途。天上那片不冷不热,似是晚霞,许是晨光。
我没有座茅草屋。
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