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县北部的喻寺镇周堰村6组,薄刀岭山脉的桐梓林山上,有座寨子叫安怀寨,地处桐梓林山,当地人叫桐梓林寨子。安怀寨,仅有一个大门出入,大门坐东北向西南。
安怀寨,据寨子的题刻记载,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现存山寨大门内门上岩石雕刻记载,安怀寨的建寨人是黄明泰和屈应时。他俩分别代表他们两个威望颇高和人丁兴旺的家族,本着安怀的寓意“安老怀少”“与世无争”的理念,与政局动荡,匪患众多的清朝末期,共同出资修建此寨。后在光绪元年(1875年)又有培修,光绪廿四年(1898年),进行再培修。据当地喻培元等老人口述,在民国十几年,陈氏人士占山寨为王,集合绿林人群打家劫舍,强迫山寨居民为奴为仆。进行拉肥猪儿(绑架),索取地主乡绅钱财,祸乱一方,民不聊生。直至国民党军队招安后,出川抗战,最后杳无音讯。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一帮新的土匪占据山寨。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某团对安怀寨进行剿匪,发生激烈交战,双方伤亡惨重,我军一副团长壮烈牺牲。10余天后,成功剿灭匪患,书写了安怀寨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牺牲的战士们安葬在喻寺镇龙滩口烈士墓,受后人们祭奠。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上只留林场人员进行管理居住,寨民们分别在衣锦乡(喻寺镇)、兴隆场(原桐兴乡)和桐梓林其他地方居住。随着乡民们自行修建房屋,老山寨内的原有建筑,石板,寨墙,基石,木柱等,有些自然损毁,加上人为占有和破坏,已经不成样子。到现在,寨门和部分寨墙,还能看出大体的框架。其余房屋等,已荡然无存。安怀寨古寨遗址于199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三面临岩。海拔在当地较高,并筑有寨墙、战壕、演武场等设施,易守难攻,所以成为一座集居住、防御于一体的多功能聚居地。桐梓林寨子,保存下来的遗址面积200余亩,呈东西长条形分布,海拔550米。大门面向正西南,整个山寨呈扇形而下,依山而建,阶梯式至山顶。寨子城墙依山而建,现存城墙约800米,条石垒砌城墙高约5米,厚约4米,周长约2000余米。高处以岩石为壁,低处砌石壁为墙,后山利用陡高50米悬崖为天然屏障。全寨仅一个大门出入,全条石堆砌而成,门顶内部呈拱形,两侧垂直。在大门梁内上方清晰雕刻“安懐砦”,屈应时、黄明泰协修砦主和咸丰十一年立字样。拱左上由右至左刻“光緒元年培修,屈集賢、孫光第、槱、六言、四端衡、中貞、三台、光緒二十四年再培修”字样。拱右面刻“子、黄祖基”字样。寨门前右石柱上仅存刻字“得砦共時雍”几个大字。全寨形成封闭院舍,地形得天独厚。
根据现存的地基和空间勘查,寨子的平面布局为街廊和分层式建造小平房,院舍和制高点用石板链接,可分散可集中。同时布局由扇柄向扇面铺开,显示出古代宗祠礼仪的权威性。山寨内曾建有居宅70余间,设置有演武场、仓房、厨房、院坝、犯人房、厕所、猪圈、战壕、塔楼等,并有古井七口,其中一口位于大门右上方距离150米处,井壁自下而上用条石交叠堆积而成,下宽上窄,井口呈圆形,井深6米,内径45mm,外径80mm,常年有水。山寨在鼎盛时期,居住400余人。
看到今天的桐梓林寨子遗址,我们仿佛想起当时安怀寨和衣锦乡(现喻寺镇)、兴隆场(桐兴乡)的繁荣昌盛、宜于人居的环境,也能想象当时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情况。残留的寨子,为我们留下了居民的历史印记。
在距安怀寨山下,还有中牌坊和桐梓林牌坊。中牌坊位于桐梓林坡上。该牌坊建成于清代,牌坊坐东向西,牌坊为双重檐顶四柱三开间,左次间因战乱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损坏,现存右次间,牌坊宽2.00米,高3.50米。在200余米的山脚下,屹立有桐梓林牌坊(下牌坊)。该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四柱三开间,其建造年代为清乾隆年间。牌坊现存通高5米多,面阔近6米。门楣,栏额间的门额正反两面皆行楷阴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门楣,栏额正反两面高浮雕人物、场景、瑞兽、花卉等图案,有明间和两次间。四柱前后均设束柱。该牌坊对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民居状况有重要价值。牌坊,是安怀寨的附属建筑,是当地在历史上曾经繁荣的有力证明。
安怀寨,据寨子的题刻记载,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现存山寨大门内门上岩石雕刻记载,安怀寨的建寨人是黄明泰和屈应时。他俩分别代表他们两个威望颇高和人丁兴旺的家族,本着安怀的寓意“安老怀少”“与世无争”的理念,与政局动荡,匪患众多的清朝末期,共同出资修建此寨。后在光绪元年(1875年)又有培修,光绪廿四年(1898年),进行再培修。据当地喻培元等老人口述,在民国十几年,陈氏人士占山寨为王,集合绿林人群打家劫舍,强迫山寨居民为奴为仆。进行拉肥猪儿(绑架),索取地主乡绅钱财,祸乱一方,民不聊生。直至国民党军队招安后,出川抗战,最后杳无音讯。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一帮新的土匪占据山寨。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某团对安怀寨进行剿匪,发生激烈交战,双方伤亡惨重,我军一副团长壮烈牺牲。10余天后,成功剿灭匪患,书写了安怀寨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牺牲的战士们安葬在喻寺镇龙滩口烈士墓,受后人们祭奠。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上只留林场人员进行管理居住,寨民们分别在衣锦乡(喻寺镇)、兴隆场(原桐兴乡)和桐梓林其他地方居住。随着乡民们自行修建房屋,老山寨内的原有建筑,石板,寨墙,基石,木柱等,有些自然损毁,加上人为占有和破坏,已经不成样子。到现在,寨门和部分寨墙,还能看出大体的框架。其余房屋等,已荡然无存。安怀寨古寨遗址于199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三面临岩。海拔在当地较高,并筑有寨墙、战壕、演武场等设施,易守难攻,所以成为一座集居住、防御于一体的多功能聚居地。桐梓林寨子,保存下来的遗址面积200余亩,呈东西长条形分布,海拔550米。大门面向正西南,整个山寨呈扇形而下,依山而建,阶梯式至山顶。寨子城墙依山而建,现存城墙约800米,条石垒砌城墙高约5米,厚约4米,周长约2000余米。高处以岩石为壁,低处砌石壁为墙,后山利用陡高50米悬崖为天然屏障。全寨仅一个大门出入,全条石堆砌而成,门顶内部呈拱形,两侧垂直。在大门梁内上方清晰雕刻“安懐砦”,屈应时、黄明泰协修砦主和咸丰十一年立字样。拱左上由右至左刻“光緒元年培修,屈集賢、孫光第、槱、六言、四端衡、中貞、三台、光緒二十四年再培修”字样。拱右面刻“子、黄祖基”字样。寨门前右石柱上仅存刻字“得砦共時雍”几个大字。全寨形成封闭院舍,地形得天独厚。
根据现存的地基和空间勘查,寨子的平面布局为街廊和分层式建造小平房,院舍和制高点用石板链接,可分散可集中。同时布局由扇柄向扇面铺开,显示出古代宗祠礼仪的权威性。山寨内曾建有居宅70余间,设置有演武场、仓房、厨房、院坝、犯人房、厕所、猪圈、战壕、塔楼等,并有古井七口,其中一口位于大门右上方距离150米处,井壁自下而上用条石交叠堆积而成,下宽上窄,井口呈圆形,井深6米,内径45mm,外径80mm,常年有水。山寨在鼎盛时期,居住400余人。
看到今天的桐梓林寨子遗址,我们仿佛想起当时安怀寨和衣锦乡(现喻寺镇)、兴隆场(桐兴乡)的繁荣昌盛、宜于人居的环境,也能想象当时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情况。残留的寨子,为我们留下了居民的历史印记。
在距安怀寨山下,还有中牌坊和桐梓林牌坊。中牌坊位于桐梓林坡上。该牌坊建成于清代,牌坊坐东向西,牌坊为双重檐顶四柱三开间,左次间因战乱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损坏,现存右次间,牌坊宽2.00米,高3.50米。在200余米的山脚下,屹立有桐梓林牌坊(下牌坊)。该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四柱三开间,其建造年代为清乾隆年间。牌坊现存通高5米多,面阔近6米。门楣,栏额间的门额正反两面皆行楷阴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门楣,栏额正反两面高浮雕人物、场景、瑞兽、花卉等图案,有明间和两次间。四柱前后均设束柱。该牌坊对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民居状况有重要价值。牌坊,是安怀寨的附属建筑,是当地在历史上曾经繁荣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