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吧 关注:12,657贴子:68,982
  • 10回复贴,共1

开一贴,记录摘录的关于修行的文字,一起学习进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5-09 20:43回复
    真正的修行要能够看透无常、了解死亡,这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时刻也逃脱不了的,不要想着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
    佛在《法句经》里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
    这就是说,一个人若能了悟我决对会死,只是死的时间没有确定,而且又能够观照到如果没有解脱仍然会受轮回的苦,自然就会与人无争,提起修道的心来。
    我们现在还很年轻,就以为青春会常驻;由于我们还很健康,就不会想到自己也会得病。我们都因为暂时的拥有而忽视了透过一切的现象,去了解它的本质。
    佛在《无常经》中说到,佛出现于世间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老、病、死这三法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的。
    谁愿意拥有老病死呢?谁也不愿意。但是它们必然会找到你。所以,当我们很健康的时候,要想到我也会生病,也会老,也会死的。不要被我活着的今天所迷惑,而应该觉悟今天才是我真正修行的好机会。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5-09 20:55
    回复
      其实佛法真的很简单!佛就是在千差万别中找到了众生相同的本源自性!众生则是在平等自性中妄用此心创造着不同的千差万别!记得在刚刚将自己的陋室取名觉心斋时,有位道友来访,问起:学佛修道最基本理念是什么?我忽然想起经典中有载,佛祖在大彻大悟后说的第一句话,于是就用这句话来回答了道友的问题,这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所以说我们修行的重点,就是要放下自己的偏执观念,也就是去掉分别、妄想和执著,这样自然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印。


      3楼2017-05-10 11:53
      回复
        共同努力!


        5楼2017-05-10 12:18
        收起回复
          压力大,是因为对结果太在意了。
          师父说,觉得压力太大,是因为你太在意结果。
          人生似乎总是充满挑战,它需要我们时刻打起精神来奋斗。
          重要的考试,手里迫在眉睫的工作,家人最需要的安稳生活……人生里似乎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不允许我们后退,也不允许我们有一丝一毫的失误。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在意结果,反而越走不到你想到达的彼岸。
          因为事事注重结果,你会过分的紧张与害怕,生怕出一点错误。
          所以你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注意力全都放在了“不犯错”而非“把事情做好”上。
          越是担心考不好,越是没法发挥出自己的水准。
          越是担心工作做不完,越是手忙脚乱忙中出错。
          这样的循环只会让你一次次怀疑自己的能力,再也没有前进的勇气。
          其实比起担心结果,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过程。
          结果固然是对你的肯定,但是努力的过程更是你人生价值的体现。
          与其担心结果,束手束脚,倒不如抛开杂念,把目光从结果上收回来,全心全意付出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背着结果前行,强烈的求胜心理会压得你喘不过气,你又怎么能把精力放在走好当下的每一步上呢?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就算最终的结果不能尽如人意,你也不用后悔,因为在前进的过程中你收获的比结果还要多。
          世事无常,一切都有因果。真心的付出一定能换来善果。
          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所有的好的坏的都会过去。而比起那些暂时的“结果”,你的成长要重要得多。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5-10 18:11
          回复
            放下自己,让我们变得更会沟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表面上在于看、听、说、写等能力的综合, 但实际上就四个字:“放空自己”的能力。对于曾经有过成功经历的人,“放空”更加不容易,其实想想有什么呢?一定“因缘和合下”的一个结果而已,这里面有很大程度上是外力与自己的一点点努力形成的,但若离开环境、他人的帮助与成就,我们能做什么呢?
            学诚师父说:“沟通,就是听与说的能力。” 很多人会说我的听说能力没问题,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放不空自己!当我们以一个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心去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别人说什么其实都是一个嘴皮子的动作而己!
            人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认为自己了不起”,人不能够没有敬畏之心,因为不管一个人再牛,都不可能是大彻大悟的人,不可能看到事情的每一个方面,需要别人来补弥,我们要有怀疑自己的心,敬畏别人的心。
            一个有效的沟通一定建立在敬畏别人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放下我们自己。正如学诚师父说: 首先要学会听,放下自己的成见去听,不了解就多问,什么事情不要乱猜,不要认为自己的理解一定就是对的;说话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放下自己,让我们变得更会沟通!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5-11 17:54
            回复
              怎样积阴德?人生要得幸福善报,就一定要积德行善;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就是拔除众生痛苦。时常关怀众生,处处为别人着想,就是慈悲心。
              所以《华严经》的“净行品”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行、住、坐、卧,都应发愿希望众生永离一切烦恼、痛苦和负担,早日成就无上智慧。为别人着想就是积阴德,日行一善。我们每日起心动念要为别人着想,起一善念,这是心行一善。我们每日言谈中说一句有益的好话,这是言行一善。我们每日身体力行中,做一件有益别人的事,有益社会的事,无论大小这是身行一善,日积月累,身口意逐渐趋于纯善,这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资粮。
              《文昌帝君阴骘文》上面也说:“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5-11 22:14
              回复
                我们的烦恼、痛苦,多数来源于我们的执著和分别,修行也很简单,放下我们自己的分别、执著和妄想就是了。道理明白了,就差把这些道理落实在日程生活中了。


                9楼2017-05-12 07:51
                回复
                  不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所以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自己心动。我讲实在话,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就是你自己会伤害你自己。真的,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啊,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动,然后你这个妄想伤害你自己。其实说穿了还是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要解脱很困难。你现在还认为是别人在伤害你,你完蛋了!你没办法修行,你连路头都搞不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整个生命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攀缘心创造出来的,外境只是个助缘,因为你“仁者心动”。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所有的轮回都是我们自己愿意轮回。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5-12 0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