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乒的几个系列最近进展有点慢,主要是很多比赛还没来得及补完,不敢随便写,以及在这个补比赛的过程中我在B站上疯狂地爬着墙。五一和好基友见面high聊,被她当头棒喝作为一只包子,我下笔写东西太谨慎克制了,那这几篇随笔就放飞一点吧,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好了。
这次补剧的顺序大概是重看法版《1789》——重看宝冢版《1789》——宝冢版《凡尔赛玫瑰》——补充阅读动画版《凡尔赛玫瑰》——宝冢版《歌剧魅影》——重看25th《歌剧魅影》,几天下来感觉有点透支,趁着家里只有我一个,夜夜兴奋到凌晨三点,简直是慢性自杀一样。补完一圈下来,觉得自己该记录一点想法,不然对不起最近这一圈作死。
第一次接触音乐剧大概是初中,那时候《cats》来帝都巡演,当时好奇心很重想去看看,然而又小又穷又忙着好好学习,到底也就是想想而已,不过好歹记住了韦伯。再然后高中音乐老师是个音乐剧粉,半个学期在给我们推荐四大音乐剧和《巴黎圣母院》。被带进沟里的我从那个时候断断续续看到现在,大概十多年,也算是不多的爱好里相当长情且没被我抛弃的了。13年跨年的时候在美国,赶上大悲电影版上映,还特意拽了同学陪我去电影院看,看完才后知后觉想到大新年里看这个未免有点晦气,事实上那一年也确实没有过得太顺。
Anyway,言归正传。大悲作为四大里最喜欢的一部,基本上很多唱段都能背下来了,而且也是因为它后来才有兴趣看题材相同的《1789》,不然冲剧本估计看完一遍就扔了。法语音乐剧的特点大概就是歌极好听,旋律性强,歌词致力于刻画鲜明的角色特点,相较之下故事情节推动性不足;剧本逻辑有时候无比混乱,曲子一首比一首好听,全剧想表达个啥却是越听越糊涂,代表典型《太阳王》;舞美效果极尽抽象夸张,有时候接近丧病和黄暴,但是创造力和表现张力远胜其他语种的音乐剧。《1789》里路易十六在三级会议上那段荒诞不经的演绎,无心政事的国王,如同猎场的会场,起舞的议员,走火的猎枪,不准时的座钟,各种譬喻与意象交织成一副可怖的失控场景,在路易十六站在旋转的巨大王座上嘶吼出那句“朕即国家”时达到最震撼的顶点,令人惊叹颤栗。
至于宝冢版《1789》的三级会议……具象出来演员台上排排站,然后由内克尔介绍一级议员多少人二级三级各多少人,实在是太实诚一点了,实诚到有些不忍直视。至于把一个角色的歌编排给另一个角色,有些改就改了,比如小警察的小黄歌给了亲王;有些实在是改换门庭大失色彩,比如丹东的角色曲改了合唱。原本法版里靠一支曲子就完全立住了人物形象、极有魅力荷尔蒙爆棚的帅大叔一下子就泯然众人,直到刷完全剧,处于脸盲症中的我还是分不清丹东、德穆兰和萝卜丝分别是谁,简了个直。
当然宝冢版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对原著里自由平等主体的严重削弱,女权之歌改了,德穆兰的自由主体也变成了男主小农民和女主示爱了。《1789》本来是个法革群像,并不太适合宝冢剧团本身的风格,削足适履之后各种违和扑面而来,再加上主角的唱功实在是浮夸……总之习惯了法语音乐剧审美的真心不能接受这种风格。
不过强迫自己习惯一下宝冢的逻辑,再看《1789》还是槽点多,但是再看《凡尔赛玫瑰》反而觉得比较有意思了。只要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好作品还是很可以让大家都能get到亮点的。
TBC,凡尔赛玫瑰和魅影慢慢写吧,可写的都太多了。
这次补剧的顺序大概是重看法版《1789》——重看宝冢版《1789》——宝冢版《凡尔赛玫瑰》——补充阅读动画版《凡尔赛玫瑰》——宝冢版《歌剧魅影》——重看25th《歌剧魅影》,几天下来感觉有点透支,趁着家里只有我一个,夜夜兴奋到凌晨三点,简直是慢性自杀一样。补完一圈下来,觉得自己该记录一点想法,不然对不起最近这一圈作死。
第一次接触音乐剧大概是初中,那时候《cats》来帝都巡演,当时好奇心很重想去看看,然而又小又穷又忙着好好学习,到底也就是想想而已,不过好歹记住了韦伯。再然后高中音乐老师是个音乐剧粉,半个学期在给我们推荐四大音乐剧和《巴黎圣母院》。被带进沟里的我从那个时候断断续续看到现在,大概十多年,也算是不多的爱好里相当长情且没被我抛弃的了。13年跨年的时候在美国,赶上大悲电影版上映,还特意拽了同学陪我去电影院看,看完才后知后觉想到大新年里看这个未免有点晦气,事实上那一年也确实没有过得太顺。
Anyway,言归正传。大悲作为四大里最喜欢的一部,基本上很多唱段都能背下来了,而且也是因为它后来才有兴趣看题材相同的《1789》,不然冲剧本估计看完一遍就扔了。法语音乐剧的特点大概就是歌极好听,旋律性强,歌词致力于刻画鲜明的角色特点,相较之下故事情节推动性不足;剧本逻辑有时候无比混乱,曲子一首比一首好听,全剧想表达个啥却是越听越糊涂,代表典型《太阳王》;舞美效果极尽抽象夸张,有时候接近丧病和黄暴,但是创造力和表现张力远胜其他语种的音乐剧。《1789》里路易十六在三级会议上那段荒诞不经的演绎,无心政事的国王,如同猎场的会场,起舞的议员,走火的猎枪,不准时的座钟,各种譬喻与意象交织成一副可怖的失控场景,在路易十六站在旋转的巨大王座上嘶吼出那句“朕即国家”时达到最震撼的顶点,令人惊叹颤栗。
至于宝冢版《1789》的三级会议……具象出来演员台上排排站,然后由内克尔介绍一级议员多少人二级三级各多少人,实在是太实诚一点了,实诚到有些不忍直视。至于把一个角色的歌编排给另一个角色,有些改就改了,比如小警察的小黄歌给了亲王;有些实在是改换门庭大失色彩,比如丹东的角色曲改了合唱。原本法版里靠一支曲子就完全立住了人物形象、极有魅力荷尔蒙爆棚的帅大叔一下子就泯然众人,直到刷完全剧,处于脸盲症中的我还是分不清丹东、德穆兰和萝卜丝分别是谁,简了个直。
当然宝冢版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对原著里自由平等主体的严重削弱,女权之歌改了,德穆兰的自由主体也变成了男主小农民和女主示爱了。《1789》本来是个法革群像,并不太适合宝冢剧团本身的风格,削足适履之后各种违和扑面而来,再加上主角的唱功实在是浮夸……总之习惯了法语音乐剧审美的真心不能接受这种风格。
不过强迫自己习惯一下宝冢的逻辑,再看《1789》还是槽点多,但是再看《凡尔赛玫瑰》反而觉得比较有意思了。只要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好作品还是很可以让大家都能get到亮点的。
TBC,凡尔赛玫瑰和魅影慢慢写吧,可写的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