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天追寻一批铜元(上)
2013年冬季的一天上午,天下着大雪,我正在湖北工程学院内观雪景。这是多年来少见的一场大雪。那飘飞的盛况只是在孩提时代见过,所以漫步在雪花中,遥远的记忆渐渐的打开,一种愉悦油然而生,非常享受这种漫天飞舞的感觉。图一。
忽然,我的手机响了,显示是肖哥的电话,说有几十枚大铜元和一点镍币,问我有没兴趣过去看一看。我已从2010年后由藏玩钱币杂项转向主玩铜元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当然十分惊喜。
肖哥是我在收藏界结交的一位哥们,他比我大一岁,二十多年前就是一起玩流通纪念币和三、四版人民币的藏友,经常结伴去乡下收货和到武汉出货。他以玩流通纪念币为主,而我以玩三四版人民币为主,结果因1997年第一次币市寒潮就将他击垮,血本无归,从而退出了藏玩钱币江湖。转而跟老婆一起在东门街口经营一家小超市,过着不饥不饱的平常人日子。自此以后,我们的联系就自然少了。不过,过一段时间,我要到他的超市去坐坐,他有空也来我这里瞧瞧,喝喝酒,侃一侃币市情况及一些熟悉的藏友现状。他其实身退而心未退,言语间总会流露出一种不甘之心。他其实一直关注着币市,偶尔背着老婆买一点看准了的古钱币——他只对咸丰钱感兴趣。只是资金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家人反对,他只好做一个旁观者了。
面对难得的雪景,此时此刻,我很不乐意别人打扰我这种沉醉的兴致,但还是禁不住现实的诱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嘛。接了电话后,打了一的赶过去。见到他后,他说自己是在东门菜市场上看到的。
原来,上午九点钟,他去菜场买菜时,发现一卖菜的60多岁农村妇女,其菜框的一边放着一小布袋硬币,有几个人围观询价。其中有两块大人头银元,很快被人400元买走,剩下的是几十个铜元和镍币,要300元。看的人多,但没人买。
“我也不懂行情,不敢冒然买,想着你在玩,就跟你报个信。”他边用报纸拍打我的身上的雪花,边向我解释。
事不宜迟,我拉了他便走,这样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在菜市场不远,一会,我们便到了东门农贸市场。可能因为大雪,才十点多钟,里面的人就不多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位妇女,我有点失望,肖哥见此,安慰我说:“不要紧,应该可以打听到。说不定明天还会来。要么我明天再帮你过来看。”言下之意就是等明天再来碰她。这种事怎么能等到明天?
“先问问看,她是哪里人,既在这里卖菜,家里想必不会太远。”我否定了他明天再来的想法。于是,我们在她曾放菜挑的地方逐个菜摊寻问,果然问到她家的地址。不远,南郊金星村,三四里路远,姓冯。年龄本来不大,六十刚出出关,但菜场里的菜农均称之为了冯婆。为叙述方便,我称之为冯嫂。
尽管不知那些铜元是否出手,尽管大雪一直未停止,但我还是兴致勃勃的想马上到她家去一趟。“肖哥陪我去吧,就当作沿路赏雪景了!”他欣然应允:“好,我跟老婆打声招呼哈!”说罢,他给老婆打了电话。
我们出城的时候,大雪似乎小了些,地面一片银白,小风,没感觉到有多冷。坐七路公交到卧龙乡下,然后向金星村冯家大湾走去。
大约走了十几分钟,便到了该村。问了村头一扫雪的大爷,他说,她家就在村西头,最后两层小楼的那一家便是。
大概十一点多钟,我们出现在冯嫂家门口,两间两层的小楼房,只粉刷了外面,里面仍然是红砖。看得出新做不久。后来闲聊中得知,老伴走了多年,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只是春节才回家。十岁的孙子在乡中心小学读书。
冯嫂正好在家做饭,见有不速之客前来,便灭了灶火,走到门口,惊异而紧张的望着我们,一脸的疑惑。我们赶紧说明了来意,肖哥为打消她的疑虑,还特地说明今天早上在菜市场见过,还说了话。
“哦,是这样啊!”冯嫂好象记起来了,一下子换了满脸的笑容。“东西还在,今天人不多,没有卖出,准备留下算了的。你们要呀?那我拿给你们看看。”
说着转身走进黑暗的房间拿出一包东西来。图二。
肖哥说,正是早上菜市场看到的那一包。包裹的是一条很旧的手帕,我接过来轻轻的打开。确实是四川汉字五十文,传世黄铜,品相不错,我数了数一共43枚,另有十多枚十分二十分的镍币(我后来得知里面竟有两枚A字版)。我初步判断:这是未经人挑选过的一手货源。量虽不大,但也是不易了,而且极有可能发现新版式。我不禁有一霎间的窃喜。我边看边问冯嫂东西是哪来的。
她说:“东西是上一辈人留下的,一直没当回事,以前这东西蛮多的,还有和钱(中间有眼的古钱),和钱都给小孩子做键子,渐渐的踢没了。只有这些铜板子到处丢着,没人在意。可能送了一些到废品收购站当铜卖了。”
2013年冬季的一天上午,天下着大雪,我正在湖北工程学院内观雪景。这是多年来少见的一场大雪。那飘飞的盛况只是在孩提时代见过,所以漫步在雪花中,遥远的记忆渐渐的打开,一种愉悦油然而生,非常享受这种漫天飞舞的感觉。图一。
忽然,我的手机响了,显示是肖哥的电话,说有几十枚大铜元和一点镍币,问我有没兴趣过去看一看。我已从2010年后由藏玩钱币杂项转向主玩铜元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当然十分惊喜。
肖哥是我在收藏界结交的一位哥们,他比我大一岁,二十多年前就是一起玩流通纪念币和三、四版人民币的藏友,经常结伴去乡下收货和到武汉出货。他以玩流通纪念币为主,而我以玩三四版人民币为主,结果因1997年第一次币市寒潮就将他击垮,血本无归,从而退出了藏玩钱币江湖。转而跟老婆一起在东门街口经营一家小超市,过着不饥不饱的平常人日子。自此以后,我们的联系就自然少了。不过,过一段时间,我要到他的超市去坐坐,他有空也来我这里瞧瞧,喝喝酒,侃一侃币市情况及一些熟悉的藏友现状。他其实身退而心未退,言语间总会流露出一种不甘之心。他其实一直关注着币市,偶尔背着老婆买一点看准了的古钱币——他只对咸丰钱感兴趣。只是资金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家人反对,他只好做一个旁观者了。
面对难得的雪景,此时此刻,我很不乐意别人打扰我这种沉醉的兴致,但还是禁不住现实的诱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嘛。接了电话后,打了一的赶过去。见到他后,他说自己是在东门菜市场上看到的。
原来,上午九点钟,他去菜场买菜时,发现一卖菜的60多岁农村妇女,其菜框的一边放着一小布袋硬币,有几个人围观询价。其中有两块大人头银元,很快被人400元买走,剩下的是几十个铜元和镍币,要300元。看的人多,但没人买。
“我也不懂行情,不敢冒然买,想着你在玩,就跟你报个信。”他边用报纸拍打我的身上的雪花,边向我解释。
事不宜迟,我拉了他便走,这样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在菜市场不远,一会,我们便到了东门农贸市场。可能因为大雪,才十点多钟,里面的人就不多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位妇女,我有点失望,肖哥见此,安慰我说:“不要紧,应该可以打听到。说不定明天还会来。要么我明天再帮你过来看。”言下之意就是等明天再来碰她。这种事怎么能等到明天?
“先问问看,她是哪里人,既在这里卖菜,家里想必不会太远。”我否定了他明天再来的想法。于是,我们在她曾放菜挑的地方逐个菜摊寻问,果然问到她家的地址。不远,南郊金星村,三四里路远,姓冯。年龄本来不大,六十刚出出关,但菜场里的菜农均称之为了冯婆。为叙述方便,我称之为冯嫂。
尽管不知那些铜元是否出手,尽管大雪一直未停止,但我还是兴致勃勃的想马上到她家去一趟。“肖哥陪我去吧,就当作沿路赏雪景了!”他欣然应允:“好,我跟老婆打声招呼哈!”说罢,他给老婆打了电话。
我们出城的时候,大雪似乎小了些,地面一片银白,小风,没感觉到有多冷。坐七路公交到卧龙乡下,然后向金星村冯家大湾走去。
大约走了十几分钟,便到了该村。问了村头一扫雪的大爷,他说,她家就在村西头,最后两层小楼的那一家便是。
大概十一点多钟,我们出现在冯嫂家门口,两间两层的小楼房,只粉刷了外面,里面仍然是红砖。看得出新做不久。后来闲聊中得知,老伴走了多年,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只是春节才回家。十岁的孙子在乡中心小学读书。
冯嫂正好在家做饭,见有不速之客前来,便灭了灶火,走到门口,惊异而紧张的望着我们,一脸的疑惑。我们赶紧说明了来意,肖哥为打消她的疑虑,还特地说明今天早上在菜市场见过,还说了话。
“哦,是这样啊!”冯嫂好象记起来了,一下子换了满脸的笑容。“东西还在,今天人不多,没有卖出,准备留下算了的。你们要呀?那我拿给你们看看。”
说着转身走进黑暗的房间拿出一包东西来。图二。
肖哥说,正是早上菜市场看到的那一包。包裹的是一条很旧的手帕,我接过来轻轻的打开。确实是四川汉字五十文,传世黄铜,品相不错,我数了数一共43枚,另有十多枚十分二十分的镍币(我后来得知里面竟有两枚A字版)。我初步判断:这是未经人挑选过的一手货源。量虽不大,但也是不易了,而且极有可能发现新版式。我不禁有一霎间的窃喜。我边看边问冯嫂东西是哪来的。
她说:“东西是上一辈人留下的,一直没当回事,以前这东西蛮多的,还有和钱(中间有眼的古钱),和钱都给小孩子做键子,渐渐的踢没了。只有这些铜板子到处丢着,没人在意。可能送了一些到废品收购站当铜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