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几张日本的new age专辑,这种大量使用合成器的向古典音乐靠拢的音乐形式,小时候看的香港电视剧里常用的背景音乐,多少有点感觉自己听音乐的断层问题,前些年从摇滚直接转为窦唯式即兴,觉得自己接触的挺广泛,摇滚里的迷幻、前卫、金属、朋克、哥特、英伦,以及放克、布鲁斯、爵士也算是都浅尝了一小下,认为在听窦唯之前都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终极音乐形式,也讨厌一切表面形式的风花雪月式纯音乐,即new age(班得瑞为代表),但是听到古天乐神雕侠侣里采用的横山菁儿的三国志配乐(之前不知道这是日本的新世纪),还是被触动了一些:这些音乐似乎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毫无价值,不单纯是风花雪月,表达的东西还是挺广泛的,反复使用的一个简单主旋律,加上一些衬托声部,组合起来虽然经不住反复的琢磨,倒也具有一些可听性,其中不少带走浓厚的中国色彩。不一定时期的即兴从某个角度去看应该是做音乐的最高级形式,但似乎也不可止步于窦唯,毕竟窦唯的音乐非常个人化,人的自然属性需要个人化,但社会属性又让人不能完全个人化。最近几年由于一些原因很少听音乐,始终相信自己接触到了真正的音乐(窦唯),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再有就是感觉无论从窦唯这里还是从以前听的摇滚乐里都吸收不到什么了。是不是无意中屏蔽了一些更具有社会性的东西? 从五六年前开始,就一直想听点古典音乐,可惜始终没能入门,最近反复读了本魔尊《音乐三观》七八遍以及通过百度了些乐理、和声知识,方才初步理解了所谓的音乐深度、广度的概念,但依旧不能深入体会古典音乐的美,凡事总有开头,还得继续体会。听窦唯听的是氛围、情绪,静为核心,而西方古典则是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处,不同的角度,也暗合了人的自然属性(个人价值)与社会属性(社会价值)两个层面。有人说听窦唯的人一般不会在事业上太成功,这有一定道理,也有其局限性,没成功的人听窦唯可能会越来越不成功,但成了功的人反而会越来越愿意听窦唯,因为窦唯的音乐本质上就是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代价就是可能会隐藏一些激情和创造力。所以年轻人不能太遵循窦唯引的路去走,除了修身养性,也需要奋斗、激情,否则,窦唯有可能就成了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