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天梁吧 关注:30贴子:4,595

回复:2000马哲第二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物质是运动的: 
A.形式 B.主体 C.内容 D.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宇宙间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和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B.运动和物质具有直接同一性
C.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客观载体 D.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题干认为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论断非常正确,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因此而把两者等同起来,认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属性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由此可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和运动与物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能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IP属地:上海32楼2008-12-04 14:40
回复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关系。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可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一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运动和静止之间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解释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运动和静止揭示的事物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可见运动和静止也不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9.南朝诗人王籍吟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话体现了哲学上的什么道理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极则动,动极则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关系。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可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IP属地:上海33楼2008-12-04 14:41
    回复
      2025-05-28 17:27:28
      广告
      1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C.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D.把事物区别开来和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在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才能说明某一运动是什么事物的运动和什么形式的运动。恩格斯指出:“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因为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自身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各种各样的事物才有可能因区别而存在,并且由此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静止是生命产生的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18页;《大纲解析》第12页。
      11.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说明: 
      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
      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关系。
      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因此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运动和变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德运动。而这都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这得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达十五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运动也并非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种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内容和基础并非运动的形式,因此选项B和选项C都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IP属地:上海34楼2008-12-04 14:41
      回复
        42.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感觉的总和 D.逻辑的集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19世纪的欧洲的一些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或汁液,其错误就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IP属地:上海35楼2008-12-04 14:41
        回复
          12.恩格斯指出:“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 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恩格斯的划时代贡献在于,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他不仅推倒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坚持了时空的客观性,而且在恪守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把时空准确地定义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方面,时空离不开物质,如恩格斯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另一方面,物质也离不开它的存在形式,只能在时空中存在,如恩格斯所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恩格斯给时空下的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定义又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机械论时空观的界限,指明时空不是与物质平行或无关的独立存在,而只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面对恩格斯的定义,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就没有立足的余地了,时间既不是物质之外均匀流淌的河流,空间也不是盛原子的容器,相反,时空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与物质密不可分,只要是物质存在就必定占有空间,经历时间,而时空正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体现。这样,恩格斯就把时空与物质的关系彻底说清了,它不仅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关于时空的客观性、广延性、持续性等合理内核,而且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时空的本质予以科学的界说,从哲学上给后来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留下逻辑空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页;《大纲解析》第12页。
          13.《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个观点是: 
          A.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说明时空的有限包含着无限 D.形而上学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时空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限的,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其存在的时间、占有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对立表现在无限是普遍,是全体,是永恒的、绝对的;有限则是特殊,是局部,是暂时的、相对的。其统—表现在二者互相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是对有限的超越;有限之中包含否定自身的因素,使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无限。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还包含着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的思想。物质无限可分是与物质的层次结构的无限性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与其相反的概念是物质的有限可分性。中国古人很早就表达了朴素的物质无限可分性的思想。人类对物质结构不断深化的认识也表明,自然界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的思想是正确的。当然,人们基于现代科学也认识到,这种可分性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的量的分割,而是构成自然界的有质的差异的、无限层次的分割与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页;《大纲解析》第12页。
          14.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认识现存世界。
          命题时直接引用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学》一书中的观点作题干。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界,早已不是原始的蛮荒世界,而是处处留下了人的技能的痕迹;主体(人)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主体对象化就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人对自然界改造的科学性的表现。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题中的A项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极点。B项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IP属地:上海36楼2008-12-04 14:41
          回复
            42.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感觉的总和 D.逻辑的集合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IP属地:上海37楼2008-12-04 14:41
            回复
              15.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这是因为: 
              A.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B.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C.实践构成了人的特殊生命形式 D.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的原因。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它规定了人的本质,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是因为: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首先,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其次,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并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所有的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才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0页;《大纲解析》第11~12页。
              16.人与外部世界是进行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转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转换的中介是劳动实践。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因为通过实践活动: 
              A.人与外部世界实现了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B.实现了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运动
              C.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D.主体把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中介作用的表现。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的改变的一致性。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首先,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时,客观事物也不断作用于人,使人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和作用。其次,在精神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信息处理的过程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1页;《大纲解析》第14页。
              17.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的关系有: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三种基本形式内在包含的关系。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的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的最基本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这是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三,科学实验。这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的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处理的是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IP属地:上海38楼2008-12-04 14:42
              回复
                18.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 
                A.前人的活动成果 B.人本身的自然力
                C.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 D.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第二,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得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主体的这些能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实践主体的这些能力要素都与实践自身有关联,A选项与实践主体自身无关,因此,不属于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1页;《大纲解析》第14页。
                19.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这说明:
                A.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B.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C.人不仅仅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在本质上更是“社会存在物” 
                D.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只有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才能成为“人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第一,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第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不断地转化为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的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页;《大纲解析》第15~16页。
                20.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关系。
                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页;《大纲解析》第15~16页。
                2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依赖性与能动性
                22.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是:
                A.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把意识与存在等同起来
                C.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D.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能动的反映,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以客观为基础)的辩证统一。表现在: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却是客观的。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歪曲或虚幻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因此,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ACD选项。


                IP属地:上海39楼2008-12-04 14:42
                回复
                  2025-05-28 17:21:28
                  广告
                  23.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的意识具有的主观性。
                  意识始终依赖于意识的对象和物质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规定。首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其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别性。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再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自由性、预见性、超前性和反思性等都是意识活动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错误的意识表现出来的虚幻性,则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的意识活动的相对独立性。考生要特别注意,承认意识的主观性并不能否定意识源泉和内容的客观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页;《大纲解析》第17页。
                  24.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想象: 
                  A.要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B.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C.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D.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非理性因素具体地可分为两类,一类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如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本能等;另一类是虽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如想象、幻想、猜测、顿悟、知觉等等。想象作为意识的“非理性”因素,是指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在人的头脑中改造已有的表象以创造人们在现实中未曾直接知觉过的表象和思想情境的过程。人类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在从事劳动之前,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劳动的结果以及达到这一结果的手段、方法的表象,才能自觉地改造世界,创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新的物化对象。发挥想象的过程就是调动意识的能动性的一个过程。
                  想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消极想象和积极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和科学预见的基本要素。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意识的能动性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意识要素的想象自然也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页;《大纲解析》第17~18页。
                  25.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意识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关系。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表现在:
                  第一,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化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在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人的意识就是这样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的意识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物化”。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意识,才是正确的意识,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只有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一般说啦,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同物质的认识工具往往是成正比例发展的。另一方面,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现实的物质材料,人的意识再高明,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因此,A选项也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IP属地:上海40楼2008-12-04 14:42
                  回复
                    26.“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正是表明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在实践中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列宁指出:“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这种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的能动作用,无论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多大,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忽视甚至抹杀或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都是错误的,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正是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并且也有力的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28页;《大纲解析》第18页。
                    27.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 
                    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和改造规律 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在实践中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第四,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反对否定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的“精神万能论”、“唯意志论”,又要反对以强调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借口,否认或忽视主观主观能动性,听命于自然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宿命论”。霍尔巴赫只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页;《大纲解析》第17~18页。
                    28.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意识和语言的关系。
                    题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语言、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的论述。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动作的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交流沟通的地步,于是产生了语言。马恩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语言的产生,使人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表现形式。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没有脱离物质而独立自存的意识。D选项认为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IP属地:上海41楼2008-12-04 14:42
                    回复
                      29.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30.现代科学家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了数学运算、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的一些难题,这表明电脑: 
                      A.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B.具有思维的属性
                      C.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 D.可以完全取代人脑
                      31.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认识正确的有: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D.前者不具有社会性,后者具有社会性
                      [命题分析] 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反映性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但是,必须看到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人的意识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基础上的人脑的生理——心理、意识过程,而人工智能则只是建立在机械和电子元件基础上的一种机械——物理过程。因此,人的意识具有各种不同的主观状态,而人工智能则不具备。第二,人工智能是人类将思维的部分功能交给机器去执行的结果,使人类智能的物化、形式化,单纯机器本身没有“意识”,没有人类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第三,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意识在实行反作用时要考虑社会意义和社会结果。而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总之,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人的思维。虽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程度不断提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出现思维演化的征兆。但是,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思维一定程度地赋予机器的记过,是受人类思维支配和操纵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思维,也更不可能超越和统治人的思维。因此,29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30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31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7页;《大纲解析》第18页。
                      32.人们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是:
                      A.意识能够建构认识的对象 B.认识主体受到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对同一认识对象产生差异的根源是客观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目的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首先,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其次,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却是客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IP属地:上海42楼2008-12-04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