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海内外吧 关注:524贴子:85,710
  • 3回复贴,共1

转:方舟子的“现代生物学”水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下面这个是方无知狂妄打假别人却反而被打的故事,也是那个“中心粒“梗的来历。。
-----------------------------------------
亦明
 方舟子对“现代生物学”到底了解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他在2000年底挑起的“人体革命”辩论中得见一斑。当时,一个名叫吴柏林的留美博士写了一本科普读物,名为《人体革命》。此时的方舟子,借打“基因皇后”的余威,已是名气大噪。但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轰轰烈烈的辉煌之后,方舟子已经无法忍受平静。而此时另一个“美国博士”吴柏林继陈晓宁之后在大陆扬名,这显然是刺激了方舟子的某根神经。他於是对吴柏林大打出手。关于这一事件的前因与后果,本文在后面将有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在此,我们只要看看方舟子在“打吴柏林的假”时,不小心露出的生物学根底。
方舟子的“打吴”文章,《虚妄的“人体革命”》,发表在2000年11月1日的《中华读书报》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发育生物学的一个常识是:人类的性别决定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阴阳平衡’的过程。人类胎儿将自动发育成女性,而要发育成男性,则需要存在Y染色体,位于该染色体中心粒附近的一个基因调控性腺发育成睾丸,睾丸分泌的激素再促使内外男性器官的发育。……”
对此,吴博士在《究竟谁“虚妄”——驳方舟子〈虚妄的“人体革命”〉》 (发表于2000年11月15日《中华读书报》)中反驳道:
 “方舟子还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式,指说别人的‘常识性错误’,但恰恰是在自己写的这一段短短的‘常识’文字中,竟有3个错误:一是把SRY基因在Y染色体上的位置搞错了(应在短臂近端粒处),并且还把‘着丝粒’外行地称为‘中心粒’;二是忘记了经典的‘沃尔夫管’和‘缪勒管’在性别分化早期‘此消彼长’的现象;三是把早期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中,首先是从男胚开始的,说成是‘女性更为基本的’。”
对於吴博士的反驳,方舟子又作《再说虚妄的“人体革命”》一文(只发表在新语丝上),其中说:
“我说的‘中心粒’,乃是对英文术语centromere的直译,我又不象吴博士那样通过二、三手的中文资料写科普文章,而主要阅读的是英文资料,对某些术语采用直译,而一时忘了中文的叫法,没什么奇怪的,许多在国外多年的留学生、学者都有同样的处境,扯不上外不外行。我所说的位于着丝粒附近调控性腺发育的基因指的是编码H-Y抗原的基因,吴博士却以另一个基因位于近端粒处指责我将基因的位置搞错,岂非风马牛不相及?人类胚胎的缺省状态是女性,这是胚胎学的一个常识,吴博士却将此一常识当成咄咄怪事,不知当年是怎么学的胚胎学,现在又是怎样从事胎儿诊断的研究和临床?既然是常识,翻翻教科书或百科全书就可以找到依据。我那一段话,在有关条目中就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说法,摘译如下:……”
其实,方、吴所讨论的问题,大都属於“细胞生物学”之内的问题,因此方舟子这个中国科大“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学士,实际上要比吴柏林这个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还要占有“地利”之便。也就是因为如此,方舟子所暴露出来的“常识性错误”才更让人惊讶。首先,方舟子竟然不知道centromere的中文标准译名是“着丝点”,而把它翻译成“中心粒”。 其次,从方舟子的第一个错误,我们又发现方舟子并不知道“中心粒”是另一种细胞器官。第三,方舟子在《虚妄的“人体革命”》 中口口声声地说,“我以前一再强调,科普著作应该由专家撰写,因为只有专家才可能具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并能阅读原始论文,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但实际上他所看的材料,也不过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络版)”这种第二手材料而已。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方舟子对自己错误所作的辩白:他把“centromere”翻译成“中心粒”没有错,因为那是“直译”。
所谓“直译”,实际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对原文本义不懂而做出的“望文生译”;另一种是根据已有的知识而做出的直截的翻译。而方舟子对“centromere”的直译则属於前者。这么说的理由是,第一,他所直译的名称早已被另一种细胞结构所使用,因此不论根据什么原则和规范,这个译名都是不可接受的。第二,centromere虽然位於两条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s)“之间”,但在绝大多数染色体中,它们的位置都不是在“中心”,而偏上或偏下。例如,在人类细胞的23对染色体中,centromere位於“中心”的染色体勉勉强强只能说有两对(第三和第二十)。而这样的染色体,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metacentric chromosome。也就是说,“中心粒”并不位於“中心”。
那么,方舟子为什么会把centromere“直译”为“中心粒”呢?原来,在动物细胞之中,有一种细胞器,位於细胞核附近,英文称为 centriole,中文译名恰恰是“中心粒”。由於这个“真中心粒”与“打假英雄”方舟子的 “假中心粒”都参与细胞分裂,而方舟子在中国科大读书时“一门心思当我的反叛诗人”,他显然没有搞明白这两个东西到底谁是谁。但在他的头脑中,似乎还存在有“中心粒”这个词汇,因此他就望centromere之文,把它“生译”为“中心粒”了。
至於吴柏林博士指出的另一个细胞生物学“常识性错误”,“经典的‘沃尔夫管’和‘缪勒管’在性别分化早期‘此消彼长’的现象”,方舟子在答辩中连提都没敢再提。
问题是,象“中心粒”这样的“常识性错误”,能否代表方舟子生物学知识的真实水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细胞的结构虽然复杂,但其细胞器的总数也就几十个。而染色体的细微结构虽然极为精致,但其外观结构却相当简单——着丝点更是其最为明显的结构特徵。方舟子在中科大学了五年细胞生物学,就算他在进入本专业之后的三年内一周只记住一个细胞器,也不会在十年之后出这样的大丑。方舟子说他的误译是“一时忘了中文的叫法,没什么奇怪的”。其实,如果方舟子仅仅忘记了centromere的“中文的叫法”,人们也许会接受他的“没什么奇怪的”的解嘲。但是,“值得奇怪的”是,方舟子怎么连“中心粒”的存在也“同时忘了”?细胞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名词术语,一个被他“忘了中文的叫法”,另一个则被他根本取消了存在的资格——这对於一个在中学时就立志献身科学、高考时“可以选择上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的“狂而不妄、智商高超、刻苦勤奋的人才”,在中国的“状元学校”里“不要命的”学了五年细胞生物学的“高材生”来说,怎么会是“没什么奇怪的”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4-29 02:08回复
    附: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1日
    虚妄的“人体革命”
    --评吴伯林《人体革命--基因科学能使您活150岁》 ·方舟子·
    新华社在10月7日从上海发了篇报道,称美国哈佛医学院儿童医学基因诊断研究室主任吴伯林专为祖国人民撰写了
    一部科普读物《人体革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从风靡世界的基因科学角度分析,人的寿命可达一百六七
    十岁”云云,但据这则简短的报道的介绍,吴博士其实根据的是“一些科学家的研究”,由动物的生长期和性成熟期计
    算寿命期。这种算法并不新鲜,我在十几年前就在中国报刊上不时见到,既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也与“基因科
    学”无关。近日回国见到此书,才知道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基因科学能使您活150岁”。不管是“人体革命”,还是
    “基因科学”,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新词组,作者甚至断言“人体革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纪词,想必已做好了荣任世
    纪词发明人的打算,但在我看来,这种毫无必要的空洞的新词的寿命恐怕是只能与这本书相始终了。目前的分子遗
    传学(或者吴博士之所谓“基因科学”)并不能预测人的自然寿命期,吴博士却断言:
    “我们可以完全有科学根据地展示其这样的前景(方按:此话大有语病):2000年诞生的婴儿将能神采飞扬地观赏2150年除夕夜的礼花。”
    我翻遍了全书,也未能找到吴博士的“科学根据”,只找到了一句反诘:
    “既然20世纪将人寿实现了翻一番,那么,21世纪时,在基因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为什么不可以在20世纪基础上再来一个翻一番呢?我们说21世纪将使你活到150岁,决非虚言!”
    20世纪平均寿命的延长是通过卫生条件的改进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减少了夭折而取得的,并不是通过延缓衰老取得的,人的自然寿命并没有延长。延长自然寿命需要战胜细胞凋亡,这和避免夭折是两个不同的课题,二者之间并不能做简单类比,因此这种翻两番的计算方法是荒唐可笑的,是地地道道的虚言!
    此书虽以“基因科学能使您活150岁”为副标题,却未对此做任何的论证,对细胞凋亡和衰老的研究也未做任何介绍,如此耸人听闻的书名,与内容格格不入。实际上,该书不过是对遗传学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些点到即止的浮光掠影的介绍,而令人遗憾的是,吴博士身为专业人士,却未根据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而是根据二手、三手资料乃至非专业的新闻报道。比如,在介绍生物技术能使草四季常青时,他根据的是新华社发自伦敦的一则电讯,而这则电讯又声称根据的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的报告。吴博士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阅读《新科学家》的原文,却宁愿根据新华社的转述。《新科学家》其实是一份科普杂志,它是根据原始论文做的二手报道,如此转手了两次,也就难免失真了。的确,这本书所依据的资料的可靠性很低,许多明显属于以讹传讹,有的甚至到了荒谬的程度,比如它绘声绘色地描述有一只猫在金字塔内冬眠了4000年,就属于“金字塔神秘学”的伪科学谣言,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何况是生物学的专业人士。
    吴博士据说从波士顿大学获得过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目前又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但是他的分子遗传学知识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常识性错误在书中随处可见,限于篇幅,仅举二例:
    “研究证明,在患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的不育男子中,他们的细胞内有一种小器官,叫做线粒体。”而事实上,线粒体这种重要的细胞器,在所有人的细胞内都存在,乃是细胞的能源中心,并非不育男子所特有。如果说这还可能是表达上的疏忽,那么,象以下的“高论”,则明显是一位外行的自作聪明的发明:
    “正常人早期胚胎的性腺是中性的,从理论上讲,可往雌性方向发展,也可往雄性方向发展。在分化和发育过程种,雄性占优势时,雌性就退化;雌性占优势时,雄性就退化。而阴阳人呢?估计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决定分化性别的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系统发生了差错,一方显现时,另一方并未彻底消隐,这样阴阳两端形成‘平分秋色’之势,于是就成为‘阴阳人’了。”
    这种“阴阳平衡”的哲学猜想貌似有理,在一百年前,也许不失为一家之言,在现在则是想当然的无知之谈。发育生物学的一个常识是:人类的性别决定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阴阳平衡”的过程。人类胎儿将自动发育成女性,而要发育成男性,则需要存在Y染色体,位于该染色体中心粒附近的一个基因调控性腺发育成睾丸,睾丸分泌的激素再促使内外男性器官的发育。如果没有睾丸,胎儿将发育成女性,即使没有卵巢时也是如此(当然,没有卵巢的女性是不育的)。在发育过程中,女性是更为基本的,男、女的“地位”并不平等。至于阴阳人的产生,存在多种情形,绝非吴博士所“估计”的那么简单。吴博士据说从事的是胎儿诊断的研究和临床,竟然不具备性别决定的基本知识,实在令人惊讶。
    我以前一再强调,科普著作应该由专家撰写,因为只有专家才可能具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并能阅读原始论文,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能达到这两点要求,他们撰写的科普著作也就未必比外行作者的强,而一旦有谬误,对读者的误导更严重,危害性更大。这本《人体革命--基因科学能使您活150岁》,就是一个例子。
    2000.10.27.
    ————————————————


    2楼2017-04-29 02:18
    回复
      还有猪油博士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02 01:42
      回复
        文章有理有据。
        本人还专门去查了下中心粒 ,着丝点。
        感谢大神科普。


        4楼2020-09-12 0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