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17.2.27】
李四娘
身周遭都围黄土,抬眼望尽是青山,淮水淙淙又匆匆,怎么能怨它?怨己命舛,怨己命急。
魂灵未散,腐骨能言,一开一合:“淮水深不深,淮水浅不浅?”
林境明
素衣孤身抱琴沿江直下,自淮北而西向,一梭扁舟逐流沭河。清波抱绿,万艳伏波。怀中斜抱的正是名琴独幽,渐近岸堤时陡然铮鸣,清绝之音雅韵绵远,戚戚似诉悲绪。物时积古生灵,知声出有异,恍见那浅滩之上已然明了三分,“小娘子,是要往何处去?”
李四娘
蓦地是薄冰碎裂声,似心里开了三月堆烟柳,忆起旧时夫妻初逢,声也如这般,意也近此:小姐,欲往何处?
恨我白骨无绯色,不然当浮一层。羞开轻合:“公子莫渡这淮水,甚湍,甚急,恐与我一般送命。”
林境明
天涯无际,情有尽时。人世多无常,三十年欲海沉沦,三十年苦海挣扎,便归无澜。一指轻捺商弦,声未尽而悲音四起,悠悠叹道,“沭河何湍,沭河何急?世俗可迷凡人眼,今时小娘子岂仍看不分明?”
风止息,而清涛无休。独立鷁首舟头,青棹既停,恍见她昔时模样。浣衣清溪上,粗麻不我怨。而今红颜白骨,可有生怨?
“在下便从那淮水来,已逾百里。”
李四娘
转而声如惊雷,震下黄土穿骨而下,急开急合下隐了数分情意:“凡间俗世,过客来往,又何必来骗四娘?”
漫溯前尘,尽是才子风流意,浣纱溪上情,传成佳话,本是不配,偏又欢喜了:“阮郎祭我时,明说的便是堕河而死,怎会欺我?”
林境明
悠悠一叹,和着江野浪涛声弥散开去,“原是阮郎误期,四娘误信。”
终日抚琴的手郑重覆上她森森眉骨,宛回的势与力下,仿佛惯常撩弦之姿,轻慢里偕着千万威压,四野寂然,“淮水浊湍多砾而沭河浅缓,你自视周身白骨,又可有缺损?”碧霭沈沈下,在舟上微一倾身,船舷侧露出刀劈斧斫般的痕迹,一锤定音般落语,“四娘。你是不知,还是不肯一信?”
李四娘
空目望向船舷,浪迹刻痕,喜悲相续。喜我此生名冠京华,悲我此生名冠京华。皆因情起,总为情灭,只余了一句,未敢言尽:“四娘……”
林境明
意难尽,情难了。沭河之中骤然掀起一波浪来,而那滔天恨意所指所向,便是河畔小村里的一户。
今日与我拜红烛,明日与她明铺暗盖翻红浪。怎能无怨,岂能无恨?远远飘来一句溪头浣纱女的吟唱,依稀听得,“东邻有情郎,遇我西树下。挽手并头唱,枝头月茫茫。”
弦间呜咽有声,犹如鬼泣。
李四娘
细听得河流激泠之声,确不似淮河,极像沭河柔意,常与东家邻女同去同归。
催人心肠,催人雨下,原就是终日思量,落得夜夜惶惶,黄土压骨积年,终是骨离黄土,白屑颤颤分撒碧色之上,重开重合,合骨悲鸣尖锐:“淮河深不深?淮河浅不浅?”
林境明
收了琴,眉上生哀。到底是自己破了她的华胥,她一世空洞期许。
然而若她魂灵从未生出一丝疑与恨,她何尝能留在沭河之畔,以这样森森的骨、戚戚的心。
尖锐啸鸣里,那白骨颓然化作尘埃散去。生前那样贞烈深情的女子,死后如何肯轻易饶放负心之人?
“淮水深兮,芳魂归兮。”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