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9月6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此次“神七”发射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试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首次重要飞行。
出舱活动试验技术难度高、风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对于我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意义。
太空行走是空间出舱活动的俗称,是指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座舱,到开放的太空中活动,从更广的意义上说,也包括在其他天体表面上的活动。严格地说,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下是无法行走的,只能是飘来飘去;在其他天体上也只有在具有固态表面,如月球、火星等类地行星上才能行走。
通常而言,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为了完成以下任务:一、将从地面分散运到轨道上的舱段、 构件进行拼接组装,建造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二、检测、维修或更换航天器安装在外部暴露在太空中的仪器、设备和部件,如太阳电池翼板、天线、望远镜等遥感仪器的镜头、探头,探测太阳紫外辐射、粒子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等实验装置;三、检查、维修或回收在轨道上发生故障的航天器。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完成舱外航天服研制、神舟飞船改装、气闸舱研制,以及航天员地面模拟出舱活动训练等一系列工作。
凡有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载人航天器,必须设置气闸舱。气闸舱是一种特设的专用小舱室,可供两名航天员同时在里面穿、脱航天服。
气闸舱的主要特点是有内、外两扇门,内闸门与座舱相通,外闸门与太空相通。航天员欲出舱,先在外闸门关闭情况下打开内闸门。航天员进入气闸舱,穿好航天服后,关闭内闸门,以防止座舱中的空气外泄,然后将该舱的压力逐步降低到零,然后打开外闸门,走入太空或其他天体表面。返回时,则经过相反的过程。因此,气闸舱必须具有良好的减压与增压功能,压力变化速度必须与人体生理功能相适应。
出舱之前,航天员必须在气闸舱内完成吸入纯氧、呼出氮气的程序。因为座舱内航天员呼吸的是1个大气压的氮氧混合气体,而航天服内提供的是1/3大气压的纯氧,外界压力降低时,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逸出,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引发减压病。所以,在穿航天服之前, 。
1.下列对“太空行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2.根据文意,下列对“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的重大意义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填入文末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二、人物传记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永志:“大总师”飞天梦
一户贫农家的孩子,起初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曾想命运却推着他的梦想越走越远,他也逐渐成长为中国高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终在他的引领下成为现实。这位总设计师就是王永志。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的老房村,他们家主要靠租种财主家的土地和外出打工为生,他通过观察富人家孩子背着书包打雪仗的行为得到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1961年3月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想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挽留,登上了归国的国际列车。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到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形容自己成了“那个总在探索的人”,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号。
1988年底,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长二捆”,凭着三页草图拉到了第一单大买卖。美国休斯卫星公司愿委托中方发射一颗澳大利亚卫星,条件是火箭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否则,不仅中止合同,还要中方赔偿100万美元。
1990年6月30日,“长二捆”火箭如期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候发射。7月16日,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长二捆”直上云霄,一举发射成功,实际运载能力超过设计值,达到9.2吨。从此,中国火箭不仅进入国际市场,火箭运载能力还翻了近两番。
“我们用别人的钱,赚了外汇,发了工资,还发展了高科技!”追忆起人生中这段难忘的经历,老人高兴得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发射场。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两个月后,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
尽管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任务,但王永志坦言:“载人航天工程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作为总设计师,王永志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比美俄起步晚了整40年,什么样的方案才能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建议下,专家们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设想: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设舱段组合式的空间站。他的核心理念是:不能保守,又要可靠;既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外航天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更要融合现代先进技术。
整整7年,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默默奋战, 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致意……那一刻,王永志落泪了。他说:“在我的一生中,这样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是极少的。我最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现在,王永志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他说:“我也是年纪越大才越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他能干多少年、多少事呢?”他寄语年轻人:“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摘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王永志在中国载人航天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文章的正文部分是如何组织材料的?这样组织材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王永志院士能够成为中国“飞天梦”的“大总师”是有原因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高度评价了王永志所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②统领全文,引起下文对王永志事迹的具体介绍。
2.①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建议下,专家们提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②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成功发射“神舟一号”“神舟五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完第一步;③以王永志为总设计师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3.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②以有关“载人航天”的事迹为主,同时辅以其他事件,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③文章中引用传主的话语,突出传主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4.①思考人生,改变命运:通过观察富人家的孩子得出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②热爱祖国:放弃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机会回国。③勇于探索:他形容自己成了“那个总在探索的人”,永远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号。④善于抓住机会:他赶上并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机会,并寄语年轻人要做好抓住机会的准备。⑤对载人航天事业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方面分析,内容上要看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文章第一段点明传主是王永志,“中国人千年的……成为现实”点明其主要成就,也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结构上要看其与下文的联系。文章第一段是总说,后面是分说,所以第一段有统领全文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句,最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通读材料可知,此题的答题区间为正文第十段、第十一段和相关链接中的材料①。第十段讲了王永志在战略方面的贡献,第十一段和相关链接中的材料①讲了王永志在实战方面的贡献,如在王永志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发射“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等。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传主的经历是如何贯串起来的、选材的详略搭配等。如文章中大量使用时间词,表明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妙处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从文中筛选整合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向外延伸就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论述。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传主成为中国“飞天梦”的“大总师”的原因,实际上要求挖掘传主和这方面相关的优秀品质。分析时要先根据文章的内容简单划分层次,然后逐层概括出传主相应的品质,答题时可反过来,先答出品质,然后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