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解论语吧 关注:105贴子:309
  • 5回复贴,共1

由《缠解论语》理清《缠论》的学习方法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习缠论思想的本质是接受其思想用于实践。
东西吃进去不吸收全是百搭,声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是枉然。
我们着重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阻碍你吸收,又是什么迫使你左进右出留不下。
子曰:有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注意这句论语的逗号所在地,一般的腐儒论语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这里在中间有了逗号,句意全变了。
腐儒解释的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解释出了一句废话,知道与不知道,本身就是现实当下的,你撒不撒谎都瞒不过去。腐儒的解释意义非常无聊浅显,档次非常低。
缠师的解释是:知是智的古字,是智慧的意思。为,是有所作为的“为”,行为实践的“为”,而非“是”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实践教导你,以实践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以实践而有的智慧进一步实践,就不会有新的智慧。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也就是说,智慧指导你的实践所为,你的实践行为又会增添你的智慧。
腐儒翻译的废话,与缠师对智慧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辩证论述,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通过这句论语的翻译过程和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到三个理解事物的世界观:
第一,巨多的既有观念和知识可能是错的,论语被腐儒误导翻译,其他知识观念也有被人“想当然”解释的极大可能。
第二,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解释,意思居然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能够多角度、多深度的发现其内涵本质,必须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
第三,更深的智慧由实践得到,没有缠论的实践,就不能更深入的理解缠论。
那么就引申出两个更具体的方法论问题,第一,如何辨别既有观念、知识的错误性,如何辨别事情的真相角度。第二如何智慧与实践互相促进。
第一,固有观念阻碍吸收,用论语改造思维方式。
必须破除已有的旧观念、思维方式,让自己有能力灵活多变又审时度势,方能理解缠师的逻辑,跟上缠论的节奏。障碍主要体现在不理解缠论里看起来的“自我矛盾之处”,与以前知道的知识矛盾之处。实际上缠师是换了一个和你不一样的角度阐述问题,你不能理解缠师的角度,自然不能了解缠师的内涵意思。
缠师深刻明白大家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式,所以告诉大家《缠解论语》是炒股的源泉,在《教你炒股票13:不带套的操作不是好操作!》第四段,有清晰的文字描述:要股市上脱胎换骨,多看本ID说的《论语》,那是源泉。缠解论语除了纠正大家固有的观念,还告诉大家诸多人类学、社会学、股票学的真相。论语并非什么教授礼仪的著作,所以缠师用了《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做题目。
第二,闻见学行,反复行学
这是缠师一再强调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对照这八个字,认真检查自己是否有毅力做到。
你听说了缠论,可是你真正“看见”“看完”缠论全文吗?你读的缠论,可能都是别人咀嚼过“变质”“变味”“改了原意”的碎片化文章,或添油加醋,或简约简化,如此读下去当然会和缠论本来的逻辑有抵触,深层次的内容简直挡住遮盖了,到最后缠论可能完全与你的思维悖逆,你读了本假缠论,又如何能吸收进去呢,你不困惑那才怪呢。
所以,有能力开始理解缠论的时候,一定要通读全文。
学,通读原文,就要记下其世界观方法论。这一期间,肯定会有很多内容不理解,吸收不进去,无妨,先记下能理解能吸收能用的。
及此,把缠论行起来,用起来,实践起来。这就能用到那句论语阐述的方法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了缠论,勇于实践,错了、对了都要再回头看缠论原文,方能查缺补漏。你不知道如何检查自己的错误,就无法破除自己的困惑。在这个学习与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先前不理解的原文内容也会开始有意识的关联到实践中,其特征规律也会相应得到理解了。
若能闻见学行,以实践指导学习,再有困惑,得他人指点一二,也更能理解容易的多。
两条方法论:第一,学论语破除既有观念。第二,学习与实践反复执行。
本解析人在 缠解论语 贴吧半月解析大盘方向一次。


IP属地:山东1楼2017-04-21 12:08回复
    真是高见,前来学习交流,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7-04-22 09:05
    回复
      2025-05-17 06:18:40
      广告
      顶起,好好学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29 08:08
      回复
        学、习之。


        IP属地:山西4楼2017-06-20 22:50
        回复
          见微知著,楼主高见。


          IP属地:重庆5楼2017-06-30 16:48
          回复
            最近没看论语,去看了缠中说禅


            IP属地:广东6楼2017-07-24 0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