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等多个人物进行了描述,把明朝中叶的政治局面,后来的衰败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学术上颇有争议,不过不失为一本有趣的历史读物。
作者作为KMT时期的前军官,研究历史的动机自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在经历过近代的各场落后挨打的战争,自然会去思考天朝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原因,而追溯其源头,正是由明朝开始。
综合来看,明朝的衰败,既有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极其一厢情愿的制度设置的原因,也与士绅阶层与各种制度在缺乏强力监管之下的僵化腐化有关。
朱元璋作为古代大一统王朝中仅有的平民出身的开国之君(始皇不用说,封建贵族出身;刘邦多少也是当过亭长的小官吏;位面之子刘秀,也是推恩下来的旁支皇族;司马家,门阀出身;杨坚,弘农杨氏出身;李渊,关中门阀;赵匡胤,家里也是世代地方长官)自有其过人之处,但眼界未免狭隘,手段难免苛烈。
可以说其许多政策是没有远见的(比如说痛恨贪官污吏,就给以极低的俸禄,并严惩贪污者;为防止官员扰民,地方官吏不得随意出城,政令由下属专门的小吏负责传递;自己没读书,就要求优待读书人;为了减轻民众负担,要求各地税收不必统一收支,直接就近解送当地官府与军户等等)
以养活自己和家人都不够的俸禄,指望官员们清廉做官,为人民服务,在强力控制下还有可能,长期下来必然走样;阻止官员的行动,决策时无疑是拍脑袋做事,碰上油滑的皂吏无疑会被直接架空,放任了地方权力的滋生;
过于优待读书人,让士绅阶级缺缺乏监管,与地方勾结形成强大的宗族势力,皇权受到来自于士绅阶层的掣肘过多;税赋没有统一的收支分配,以物资来交税,种类繁多,加上没有收支监管,整个税收的收缴与发放全变成了糊涂帐,军队补给不力,战斗力低下,吃空饷严重。
综合来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地方宗族势力的强大,导致受到中央政府节制的全国的资源数量十分有限,经济发展的并不差,但中央政府缺钱是从建立缺到最后灭亡。内耗过于严重。
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撤丞相,以大学士(相当于原来的秘书之类的文字工作)组阁来施行朝政,有强力皇权(他与朱棣)是还好,一旦皇权稍有衰落,内阁学士这种有实无名,名不正言不顺的宰辅无法像丞相那样起到统摄群臣施行国政的作用(一般大臣:妈的你又不是丞相,凭什么能像丞相那样啥事都管?
)。行政效率的降低无可避免。
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等多个人物进行了描述,把明朝中叶的政治局面,后来的衰败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学术上颇有争议,不过不失为一本有趣的历史读物。
作者作为KMT时期的前军官,研究历史的动机自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在经历过近代的各场落后挨打的战争,自然会去思考天朝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原因,而追溯其源头,正是由明朝开始。
综合来看,明朝的衰败,既有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极其一厢情愿的制度设置的原因,也与士绅阶层与各种制度在缺乏强力监管之下的僵化腐化有关。
朱元璋作为古代大一统王朝中仅有的平民出身的开国之君(始皇不用说,封建贵族出身;刘邦多少也是当过亭长的小官吏;位面之子刘秀,也是推恩下来的旁支皇族;司马家,门阀出身;杨坚,弘农杨氏出身;李渊,关中门阀;赵匡胤,家里也是世代地方长官)自有其过人之处,但眼界未免狭隘,手段难免苛烈。
可以说其许多政策是没有远见的(比如说痛恨贪官污吏,就给以极低的俸禄,并严惩贪污者;为防止官员扰民,地方官吏不得随意出城,政令由下属专门的小吏负责传递;自己没读书,就要求优待读书人;为了减轻民众负担,要求各地税收不必统一收支,直接就近解送当地官府与军户等等)
以养活自己和家人都不够的俸禄,指望官员们清廉做官,为人民服务,在强力控制下还有可能,长期下来必然走样;阻止官员的行动,决策时无疑是拍脑袋做事,碰上油滑的皂吏无疑会被直接架空,放任了地方权力的滋生;
过于优待读书人,让士绅阶级缺缺乏监管,与地方勾结形成强大的宗族势力,皇权受到来自于士绅阶层的掣肘过多;税赋没有统一的收支分配,以物资来交税,种类繁多,加上没有收支监管,整个税收的收缴与发放全变成了糊涂帐,军队补给不力,战斗力低下,吃空饷严重。
综合来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地方宗族势力的强大,导致受到中央政府节制的全国的资源数量十分有限,经济发展的并不差,但中央政府缺钱是从建立缺到最后灭亡。内耗过于严重。
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撤丞相,以大学士(相当于原来的秘书之类的文字工作)组阁来施行朝政,有强力皇权(他与朱棣)是还好,一旦皇权稍有衰落,内阁学士这种有实无名,名不正言不顺的宰辅无法像丞相那样起到统摄群臣施行国政的作用(一般大臣:妈的你又不是丞相,凭什么能像丞相那样啥事都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