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沙包吧 关注:10贴子:17,003
  • 13回复贴,共1

各种作品鉴赏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到现在为止也看了不少书和剧,写点感想,感觉以后回过头来看会比较有意思。


IP属地:四川1楼2017-04-20 23:16回复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等多个人物进行了描述,把明朝中叶的政治局面,后来的衰败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学术上颇有争议,不过不失为一本有趣的历史读物。
    作者作为KMT时期的前军官,研究历史的动机自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在经历过近代的各场落后挨打的战争,自然会去思考天朝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原因,而追溯其源头,正是由明朝开始。
    综合来看,明朝的衰败,既有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极其一厢情愿的制度设置的原因,也与士绅阶层与各种制度在缺乏强力监管之下的僵化腐化有关。
    朱元璋作为古代大一统王朝中仅有的平民出身的开国之君(始皇不用说,封建贵族出身;刘邦多少也是当过亭长的小官吏;位面之子刘秀,也是推恩下来的旁支皇族;司马家,门阀出身;杨坚,弘农杨氏出身;李渊,关中门阀;赵匡胤,家里也是世代地方长官)自有其过人之处,但眼界未免狭隘,手段难免苛烈。
    可以说其许多政策是没有远见的(比如说痛恨贪官污吏,就给以极低的俸禄,并严惩贪污者;为防止官员扰民,地方官吏不得随意出城,政令由下属专门的小吏负责传递;自己没读书,就要求优待读书人;为了减轻民众负担,要求各地税收不必统一收支,直接就近解送当地官府与军户等等)
    以养活自己和家人都不够的俸禄,指望官员们清廉做官,为人民服务,在强力控制下还有可能,长期下来必然走样;阻止官员的行动,决策时无疑是拍脑袋做事,碰上油滑的皂吏无疑会被直接架空,放任了地方权力的滋生;
    过于优待读书人,让士绅阶级缺缺乏监管,与地方勾结形成强大的宗族势力,皇权受到来自于士绅阶层的掣肘过多;税赋没有统一的收支分配,以物资来交税,种类繁多,加上没有收支监管,整个税收的收缴与发放全变成了糊涂帐,军队补给不力,战斗力低下,吃空饷严重。
    综合来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地方宗族势力的强大,导致受到中央政府节制的全国的资源数量十分有限,经济发展的并不差,但中央政府缺钱是从建立缺到最后灭亡。内耗过于严重。
    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撤丞相,以大学士(相当于原来的秘书之类的文字工作)组阁来施行朝政,有强力皇权(他与朱棣)是还好,一旦皇权稍有衰落,内阁学士这种有实无名,名不正言不顺的宰辅无法像丞相那样起到统摄群臣施行国政的作用(一般大臣:妈的你又不是丞相,凭什么能像丞相那样啥事都管?)。行政效率的降低无可避免。


    IP属地:四川2楼2017-04-21 00:08
    回复
      2025-05-17 05:43:06
      广告
      好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21 08:22
      收起回复
        接2L
        尽管《万历十五年》在某些方面为人诟病,比如片面引用对自己有利的史料,以现代人的思维去解读明代的一些史实等等,但其中的闪光点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对万历的分析,教科书,包括一般的历史读物大概都会直接定义为昏庸无道,因为他毕竟长达十几年早朝都不参加。但在《万历十五年》之前,我并没有看到过对于万历怠政从人性方面的解读。
        万历的怠政,在于几个方面:
        1.繁琐无味的礼仪。
        huandi以其身份的特殊,要在礼仪上同样异于常人。各种祭祀庆典不用说,早朝这种天不亮三四点就要起来的反人类行为每日都不能间断,对于huangdi和大臣都深受其苦。我记得没错的话,似乎每天早朝这个传统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的锅。加之礼教束缚,祖制不可轻改这种话老是被臣属使用(这是后话。)。导致除了几个特别勤政的以外,huangdi对早朝的热情都不太高。
        2.政治经验的不足
        万历登基的时候只有⑨岁,由于过于年幼,并没有时间从上一代君王那里接受到作为帝王与臣属周旋的经验。从政经验大多来自于首辅张居正和大伴冯保。而士族,尤其是久在政局的这些读书人,至明朝已出现明显的腐化,不再是汉唐之时的模样。
        凡事皆有阴阳两面,这种传统至今仍是如此。比如说万历的爷爷嘉靖,因其是过继而来,所以按礼制他的爹只能是前一个皇帝,生父生母则与其无关。就针对这个问题,朝野上下争论了好几年,即有名的“大礼议”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个礼仪,礼制问题。实质上,则是对于政治权力的控制力的问题。明面上在扯这个东西,大家私底下争的却是别的事。就像明朝的海禁,一旦有人提议要开海禁,马上就会有人蹦出来维护祖制,维护礼制,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说法,私底下则是开海禁会触犯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什么祖制礼制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
        这种说白了就是明面一套规则,暗地里完全是另一套规则,对于心智成熟的成年帝王还能应付,这种未成年人,加上被各种伟光正的鸡汤一直灌大的未成年人,一旦幻想破灭,面对现实的时候,当然会有幻灭的感觉,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比如说首辅张居正一直告诫万历要节俭,节约民力balabala,万历也一直把他当作楷模。然后张居正一死,抄出一大堆赃款赃物,虽然也许是人在官场,总要遵循官场的规矩而收的礼,但你觉得万历会怎么想?再与别的大臣一接触,这帮逼一天到黑都是自己的龌龊小心思,但表面上仍然是我忠君爱民,我为陛下着想,这个事不能做,那个事不能做,想来万历这一来二去一整,当然会感到厌倦了;(所以到后来直接罢朝,大臣们越劝谏他越任性;不立太子,你们越说皇储重要,我偏不立;不递补出缺官员,反正我说任命谁你们总会扯皮扯一大圈,最后还不是不同意,干脆都别补)像不像闹别扭的小孩子
        3.过于严苛的童年招致的逆反
        在张先生的管束下,万历被逼着当了十来年的模范学生和huangdi。现在管着自己的人都没了,这帮人又那么无聊,不如自己玩,把失去的童年补回来,多有现代感的想法


        IP属地:四川4楼2017-04-22 17:15
        回复
          由明代历史衍生出的明朝的一些小说
          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比较早期的历史类穿越作品。穿越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奠定了穿越类小说基调的开山作品之一。
          不反感后宫种马的话大概没有明显毒点,反感后宫的话大概后期大毒。
          文笔出色,故事性很强,人物塑造得立体感比较强,除去某些出场较少的花瓶(存在感极其稀薄的女配,全篇统共几百章的内容,有十二金钗。感觉把人数减半,大概这种感觉会削弱很多)。与原配妻子情深意重(笑)
          穿越回正德年间,引导正德进入正途,打击海盗,整顿朝纲,开疆拓土,扶保社稷的故事。
          在泡到了各种各样的妞的同时,还全面的展现了明朝的风土人情,并对于在明朝进行变革的设想进行了推理和探究,有其合理性存在。
          《晚明》
          主角二人穿越到崇祯时期种田发展,富国强兵,最终成功阻止了野猪皮的入侵浩圌劫的故事。
          科技树的选择合理性较强,没有像文科生一样回去一拍脑袋就拍出自动步圌枪 火车大炮啥的。
          考据比较走心,没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与史实还算符合。虽然在根据地的发展中有点理想化的简化,不过大体还算流程
          配角的刻画比主角更出彩,推动剧情发展的,往往是配角视角。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群像剧。(讲道理这一点做得比现在大多数的网络小说做的要出色,感觉这个挺适合改成电视剧本的)
          对于明末的政治生态与环境有清晰的认识。正如《万历》一书中可以推测的,终明一朝,武将的极致,无外乎少保戚继光,文臣的极致,则当属帝师张居正。连这二人,也不得撼动大明的士绅文官阶层,无法改造被礼教束缚的体制,最后富国强兵的梦想化为泡影,其它的人,不论是威圌权还是手段,都不及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完成在体制内进行改革,最终成功的伟业。(某个被千刀万剐的都督忽悠huangdi把自己都忽悠瘸了,最后惨死,现在居然都还能翻案,历史还真是能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凉
          而换个角度,从体制外入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这本书就向读者展现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
          这两本书,风格迥异,但以明朝历史而言,还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IP属地:四川5楼2017-04-27 21:57
          回复
            都是大明


            IP属地:广东6楼2017-04-28 22: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