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利维坦》里有这么一句话——厚古是因为古人不会与今人争抢赞誉,再怎么赞美古人都不会危害到自己的现实利益。并且,对于古人的溢美,还可以使与自己竞争的今人的荣誉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这句话似乎能解释中国人为什么有“厚古薄今”的传统,认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啊,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啊,我们古时候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文道德样样都是数一数二的,看看现在真是“人心不古”啊……所以我们要习古书仰古人。
对于这种高涨的历史自信,其实是一种深刻的现实自卑。经济发展迅猛但其他没跟上,这样的发展很虚,虚到没有底气,只有拿古代那些事那些人来撑撑气场自我安慰。我一直觉得很可笑的是,不论教科书还是电视上总是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的礼仪风貌没法通过“孔融让梨”这样单个的故事就能完全还原,难道当今就没有孩子让梨了?那要说如今中国人的礼貌礼节,一提“中国游客”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自古”和“以来”都不能证明我国讲究礼仪,为何要自称礼仪之邦?一味吹捧古人就能顺带给自己的素质和品行贴金砖了嘛?多可笑的逻辑。这样的行为只会让自己更难堪吧?
我们一直强调“辩证法”,但是把中国历史和美国历史放在一起,光时间长短和人口数量上就够我们自豪几百年,我们只看到了我们愿意看的。要是仔细想想,正因为美国历史短,他们没什么好追溯的,没什么好标榜的,于是便转向批判现实和预见未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前缀里表示反义和否定的居多,为什么他们的科技推陈出新如此之快。我们在追溯历史的时候,究竟是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还是为了转移大众关注现实的视线,抑或为了构建所谓的“民族自信”?
好久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没有人能通过历史预见未来,人们顶多能做个“事后诸葛亮”,要是每个研究历史的人都能看见明天,人活着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一个是“喜新厌旧”,一个是“厚古薄今”,我也不是在评判哪个好哪个不好,只是说我们不应该把“历史”“事实”和“观点”混淆,一码归一码。
突然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我吃米饭不喜欢把菜和饭拌在一起,除了火锅,我不喜欢大锅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