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系吧 关注:5,408贴子:610,027
  • 8回复贴,共1

应吧主要求科普一下德国海军的z计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镇楼 @pepsl4630


1楼2017-04-18 15:19回复
    第 三类是用于近海作战的舰船,负责执行护航、近海防御、袭扰英国海岸线以及扫雷等任务,种类非常庞杂,包括38 艘1938B 型驱逐舰(标准排水量1969 吨,4 门127 MM主炮,最高航速36 节)、90 艘鱼雷艇、60 艘近海潜艇(排水量250一350 吨)、75 艘鱼雷快艇、112 艘扫雷舰、48 艘摩托扫雷艇和12 艘猎潜艇等。
    “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尽管吨位很大,但综合性能逊于同时期美日航母。
    此 外,Z 计划中还包括数量不详的炮舰、用于在德国沿海和占领国的海岸线上巡逻的炮艇和各类辅助舰船。在建造优先次序上战列舰和潜艇居于首位,P 级和M 级次之,航空母舰和侦察巡洋舰再次之。德国海军预计Z 计划在1948 年能够完成,届时所有在1938 年之前开工的舰船都将退居二线。为了配合Z 计划所构建的大型舰队,德国海军还准备扩大新建各类基地设施,比如扩大各造船厂的船台、船坞,而为了能使得使H 级战列舰能够通航,海军还计划大幅加宽、加深基尔运河,另外采用填海造陆的方式将波罗的海上的吕根岛(Rugen)与大陆连接起来,并在此修建一座庞大的 全新海军基地并命名为吕根港(R ugenhafen ) ,供海军主力舰队停泊和维修所需的全部设施应有尽有。
    综上所述Z计划可谓是 囊括了德国海军在下次大战中所要需求的一切,包括海军高层的元首希望得到的“大家伙”和海耶的总司令想要的袭击舰和潜艇,甚至包括了各类辅助船只和海军基 地的建设,关于海军扩充的各个方面-Z计划都一一涉及,所谓“无所不能就是什么也不能”、“无所不包就是什么都没包括”
    然而这项以打造 第二支公海舰队为最终目标宏伟蓝图,刚一启动就注定要胎死腹中,早在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即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并且发表了措辞非常强硬地演 说,指责英国在德波领土争端中有偏袒波兰的非义行为。当时雷德尔晋升海军元帅还不到一个月,由于希特勒作出这一政治决定之前,并未和海军有过任何沟通,德 国海军内部对此亦掀起轩然大波,一位海军高管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发问:
    “战争的气息愈发浓烈,而我们的海军完全不具备作战能力,该怎么办?”
    面对雷德尔等海军将领的疑虑.早在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强硬地说到:
    “我们迟早都是要和要和英国作战的!"
    欧 洲上空此时已经战云密布,德国正在和波兰就波兰走廊问题搞得沸沸扬扬,英法无视奥地利被吞并、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换取备战的时间,但在波兰走廊的 问题上决定不再做出妥协。自1939年年中以后看,战争显然是无法避免的了,目前的问题只是以何种形式爆发而已—1939年9月1 日4 点17分 ,即德国发动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开始之前28 分钟,停泊在但泽则港内的德国海军“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转动其老朽的前后炮塔,用4 门280MM主炮向波军驻守的威斯特普拉特要塞开火,600 米之外的波兰兵营和阵地也随即遭到轰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由这艘早就该进拆船厂的老舰打响,这也是德国海军的无奈更是德国的悲哀。
    而和英国海军正面抗衡的念头,德国海军根压没有动过,就如时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的卡尔•邓尼茨上将所述:
    “我们的海军就好像没有手也没有脚的残疾人,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国家会像我们的海军这么凄惨。”
    和 上一次大战相比,也许德国陆军已经在“闪电战”、“空地支援”等理论和强大的装甲兵的辅助下,变得空前强大,但是它的海军却是不值一提。在战争开始的时 候,海军拥有的可以投人作战的大型水面舰艇,仅有“德意志”号和“斯佩伯爵”号而已。庞大的Z 计划和那些使德国海军可以战胜“大西洋上最可怕的敌人”的巨舰,对他们来说好似镜花水月一般虚幻。
    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英法旋即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了。战争爆发几周后,短命的Z 计划即被宣布取消,已经在建的2艘H 级战列舰、2 艘M 级轻巡洋舰、4 艘布雷舰一打炮舰和4 艘XI型潜艇立刻就在船台上被肢解,所得钢材全部回炉以作他用,而舰艇建造的重心转而移到了潜艇和小型舰艇上。
    而随着的德军在大战初期打的顺风顺水,取得了令人见惊叹的胜利,德国海军在1941年以Z计划为蓝本勾画一个比Z 计划更宏大的造舰计划,准备在德国取得战争之后就开始实施,用12 —15 年时间使德国海军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其构成包括:
    1 、远洋舰队:25 艘主力舰、8 艘大型航空母舰、50 艘巡洋舰和400 艘潜艇;
    2 、护航舰队:50 艘巡洋舰;
    3 、本土舰队:150 艘驱逐舰、250艘扫雷艇、100艘快艇、20 艘防空战舰以及至少100 艘猎潜艇。
    伴随着德国的战争机器深陷在东西两线作战的泥沼之中不可自拔,德国获得战争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德国海军梦想中的第二公海舰队永远失去了重现的机会。


    3楼2017-04-18 15:24
    回复
      以Z之名—Z计划可行性分析
      二战的爆发对德国海军来说可谓是始料未及的—对雷德尔来讲更是晴天霹雳,寄予厚望的Z计划刚刚开始,海军就得以对手五分之一的实力参战,面对早定的结局,老元帅发出如此感叹:
      “德国海军除了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作为。”
      论调虽然悲观了点,但也基本符合事实。退一步想,战争真如雷德尔所愿推迟几年爆发,Z计划真的能够如期实现么?不妨从1939年欧洲继续保持和平的这一大前提下,从战舰设计、技术研发、建造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和资金保障角度来考量Z计划是否真的可行。
      舰 船设计是任何造舰计划的核心问题,这方面德国人动手比较早,在Z 计划出台之前就在1937 年开始H 级战列舰的设计,而且从20 年代起德国工业界就致力于大型船用柴油机的研制,这种动力系统具有启动时间短、油耗低的特点,对增加舰船续航力非常有利,完全是为远洋袭击舰量身打造的, 并在“德意志”级装甲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在1939 年时更完善的柴油机也已研制成功。尽管有上述技术储备,Z 计划所设想的各种舰船依旧超前于当时德国军备研发水平,遭遇种种技术难题,迫使设计师们屈服于现实,做出妥协,比如预想中的高平两用舰炮的研发进度无法保 证,H 级、O 级等大型战舰只得沿用相对落后的150 MM副炮与105 MM高射炮的辅助火力组合,同时预计安装的柴油机占用了较大的空间,无法在舰内设置更多的弹药库,导致两级主力舰未能安装更多的副炮和高射炮。
      而 为P 级装甲舰安装305 毫米SKC / 39 型舰炮的设计因为研制周期过长而流产,最后不得不采用“德意志”级上采用的280MM主炮。此外为驱逐舰研制的柴油机也迟迟不能定型,1938B 型驱逐舰只能继续使用蒸汽轮机,其续航力(3350 海里/19 节)仅满足护卫主力舰到达丹麦海峡南部,仍然无法前往深入远洋作战。
      可 见受现实技术条件的限制,Z 计划中各类舰船的实际作战性能各会有不同幅度的缩水。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技术问题还是会得到解决,但新装备的研制周期过长必然也会拖延整个计划的进 度。再看看造船工业基础设施的情况,Z 计划在制定时己经考虑到尽量减轻造船业界的压力,但几乎乎所有大型船厂都对完成任务感到吃力—以基尔德意志船厂为例,当时船厂里没有一个船台能够建造H 级战列舰,而新建船台的工程肖到1939 年9 月23 日才开工,无法保证按军方要求在1940 年10月开工建造H级战列舰的3号舰。
      1940 年初,停泊在威廉港的“沙恩霍斯特”号,注意其舷侧的双联装105 毫米高射炮和单管150 毫米副炮。由于新型高平两用舰炮的研制进度迟缓,Z 计划中的主力舰依旧延用了这种相对落后的火力搭配方式。
      不 来梅的德希马格船厂和汉堡的布洛姆一福斯船厂各承担了2 艘H 级的建造任务,但现有设施仅能满足1 艘舰的建造,为此政府在1938 财年特别为两座船厂提供了1.13 亿马克拨款,增建大型船坞,但都无法在军方规定日期前完工,除此之外,还要还要花费更多的资金用于开挖人工港,增加码头港口水深,以容纳吃水近10 米的H 级。
      而在所有大型船厂中仅有威廉港海军船厂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完成1 艘H 级、l 艘O 级和2 艘P 级的建造。鉴于大型船厂的建造能力接近饱和,德国海军被迫将部分订单分派给中小型船厂,但这类船厂们大部分在一后期就未开工建造过一艘海军战舰,船厂缺乏 相关技术和经验,这势必影响生产进度和最后质量。造船能力的不足给Z 计划的最终实现蒙上了阴影。军舰建造还需要数量庞大的原材料,这方而Z


      4楼2017-04-18 15:24
      回复
        讨-划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在各种造船材料中钢材无疑是居于第一位的,希特勒批准增加德国海军的钢铁分配份额,从1938 年下半年的每月76684 吨(占全军分配量的12 % )增加至l939年上半年的每月135 000吨(占全军份额的26 %),而到1939 年下半年更攀升至每月160000 吨(配额的31 % ) ,而到Z 计划取消时,H 级1 —3 号舰所需的钢材基本到位,因此德国在保证钢材供给方面不存在问题。但是,战舰光凭钢铁就能打造的,除钢铁之外的其他金属材料,如铜、镍、锡、钨、铝、铬、 铝等造舰所需各类稀有金属,德国主要依赖进口,需要动用宝贵的外汇储备,在1938 年时德国的外汇储备实际上已经严重不足,甚至到了挪用进口食品的款项来购买军需原料的地步,真可谓是“要大炮不要黄油”!因此,就算战争延后几年爆发,德 国也很有可能因为缺乏外汇而无法保证进口大量造舰必需各类原材料。
        1937 年—1938 年间,基尔德意志船厂对船台进行了扩建,这是扩建中的2号船台。尽管如此,当Z 计划出台时,该厂还是没有任何一座船台能够建造H级战列舰
        Z 计划的顺利实施的不仅是钱,更缺人,一战后受《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造船工业,大幅萎缩,大量熟练造船工人流失,这种状况已持续到三十年代,而从天而 降的Z 计划了对各大造船厂来说既是机遇更是噩梦—各大船厂都面临巨大的人力资源缺口 ,所有船厂的熟练工人都严重匮乏,即使突击招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熟练造船工人。以威廉港造船厂新建的北厂区为例。这个新造厂区就需要就需要3 万名员工。
        而在船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德国人却忽略了 与之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威廉港造船厂就面临无法为工人提供住房而致应聘者离去的尴尬情况。因此,大战爆发前在建的几艘大型战舰都会因为劳工不足而影响最 后进度,而在Z 计划进行过程中人力问题依旧会愈发明显,到时完工时间大大延迟,从而使得计整个建造时间表大为延长。
        除了基础设施、原 材料和劳动力等因素之外,Z计划的实施还将加剧三军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加重德国全国的经济体系的负担,这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负面后果。在1935年以 前,德国是没有统一的军备扩充计划的,陆海空三军各搞一套,彼此也没有合作协调,而到了大战爆发前夕,德国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军队的急剧扩张,在军种之 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和对立,都竭力为自己占据更多的资源。
        而为了给Z 计划筹措资金,国防军最高统帅部1938 年末明确要求三军控制支出,几乎立即遭到强烈反对。此外,军队向军需工业随意地强制订货导致物资供给的混乱,天文数字般的国防预算更使得国库亏空,举贷度 日,军备扩张的无序状态严重扰乱了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在战前德国经济繁荣的表象下却潜藏着崩溃的危机。许多证据表明,即使战争不爆发,德国也会因为盲目 扩军而导致国家破产,在这种状况下实施Z 计划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
        通过以上考察,不难得出结论,即使战争推迟5 一6 年,Z 计划完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且,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即使希特勒在1939 年9 月通过外交协商从波兰手里夺取了波兰走廊,暂时避免了大战的爆发,但他的贪欲肯定不会就此止步,他在对周边诸国不断加码的政治要求也会使英法放弃绥靖转而 采取强硬。
        在Z 计划完成前对德国发动战争,何况在东方还有一个虎视耽眺的苏联,因此Z 计划所必须的外部和平环境也完全无法保证。最后,我们不妨在假设的基础上再做假设,如果前面提及的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Z 计划在战争爆发前实现,德国海军以更充实的兵力投人战争,那么作战态势是否会比真实的历史有所改观呢?恐怕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大型舰队的作战还受到另一个 重要因素的制约,那就是燃料。
        众所周知,德国的石油资源主要依赖进口,比如在1938 年消耗的700 万吨石油中80 %从美国进口。德国国内原油产量不足70 万吨,人造合成燃料的产量约120 万吨,德国海军在战前的燃料储备状况是柴油65 万吨,重油35 万吨,最多供一年作战之用。在现实中,德国的燃料生产在1943 年达到高峰,国内生产原油200 万吨,合成燃料400 万吨,进口石油400 万吨,总计不过1000 万吨。如果Z 计划实现,仅海军一年的燃油消耗量就达600 万吨!当时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都控制在英美手中,德国只有从苏联手中夺取新的油田,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必须动用大批陆军、空军部队发起攻势,同样需要大量燃 料,反过来又削减了海军的燃料份额。
        总之,即使Z 计划得以完成,德国海军也没有足够的燃料供舰队开往外海实施作战行动,结果只会成为另一支窝在港内的“存在舰队”,这与一战后期的公海舰队处境相似。此 外,还要考虑一点,在德国人埋头苦干的时候,也不可能指望他的对手蒙头大睡,原地踏步,随着Z 计划的推进,一战之前的英德海军竞赛又将重演,德国在这种竞争中是没有胜算的。
        任何一个将自身发展寄希望于爆炸式扩建的海军,都注定无 法实现其目标。扩建海军不比扩建陆军、空军,远非制定几份行政命令和绘制几张设计图这么简单,为建造这些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战争机器,要牵动数以 百计的各级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都没有做好准备。实现造舰计划还要依赖长期的和平,但一个敢于放手扩军的政府就注定要面临战争的风险。Z 计划的种种缺陷和最终流产都证明了这种海军发展模式在现实上的不可行性,它所幻想的宏大舰队对德国海军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空中楼阁。
        1943年停泊在挪威某处峡湾内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此刻它正处在德军的严密保护之下,而摄于皇家海军的打击,它只能只能常年龟缩在港内做一个“存在的危险”,如果z计划预定建造的大型战舰真的完工,受制于种种因素,其下场也不会比“提尔皮茨”号好到那里去。


        5楼2017-04-18 15:25
        回复
          镜花水月—Z计划主要建造舰艇
          德 国海军希望用6年时间完成Z计划—以建成一支以战列舰舰队为战斗核心,以巡洋破交为主战任务的大型远洋舰队,针对实际需求提出了几中新型战舰的大致构想, 这些舰艇都装备强大的火力、极高的航程和惊人的航速,完全就是为雷德尔的“外海巡洋作战”而量身打造的,但最后建成的却寥寥无几
          H级战列舰
          H 级战列舰是Z计划的头等主力战舰,为著名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后续战舰,因为首舰建造顺序为H而得名,德国海军于1937年开始着手设计这型战列舰,最终 于1939年上半年定型,因此被称之为H-39型战列舰。可以视作是“俾斯麦”号的放大改良版,H-39型战列舰标准排水量56300吨,满载排水量 68000吨,装甲结构相对之前的战舰有所改进,主装甲带后300MM,水平装甲厚120MM,采用了12台MAN公司生产的柴油机三轴推进以求达到高续 航力,舰体上层建筑与“俾斯麦”级相仿,只是多了一个烟囱。战舰配备8门406MM主炮,分装四个双联装主炮塔内,该级舰预计建造6艘,仅有两艘开工,首 舰H号舰与1939年6月在汉堡B&V造船厂开工(此前这里曾建造了著名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二号J舰于当年8月在不莱梅德希马格造船厂开 工。
          随后由于大战爆发,这两艘大舰都中止建造过程,未完工的舰体就地解体。H级战列舰的所有建造计划也在1941年8月29日被取消。 然而,德国海军建造超级战列舰的野心并未随着战舰的解体而消逝,相反的,随着大战的进行,德国海军以H-39型为蓝本加上此前已经投入战斗的大型水面舰艇 实战经验,不断进行改良,分别设计出H-40、H-41、H-42和H-43型方案,其中只有H-41方案是真正为了建造而设计的,其他方案均可视作研究 新技术而开发的架空设想,德国海军最终于1944年设计出战斗力最为强大的H-44型战列舰。
          做为H级战列舰之绝唱的H-44型,装备 8门508MM主炮,主装甲带厚度达380MM,采用蒸汽轮机—柴油机混合推进的动力装置。而在H级战列舰战时演变史过程中,德国设计师陷入了一个奇怪的 怪圈—即海军不断要求战舰的防护,而装甲重量增加又涉及到排水量的增加,增加排水量后又需要更强大的动力推进设施保持航速和续航力,而动力推进设施的增加 使得战舰装甲防护的区域再增加,周而复始使得该级战舰排水量和尺寸猛增,最终恶果使得H-44X型长度比H-39型增加了30%,宽度增加了38%,排水 量更是猛增126%,达到了惊人的10万吨,放眼过去和现在,也就只有美国海军的超级核动力航母在尺寸吨位上能与之比肩。
          1940 年停泊在基尔港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其厚重稳固的上层建筑、平甲板舰型、双联装主炮塔和三轴推进奠定了Z计划大型战舰的基本布局。H级和O级都以该级战 列舰为蓝本发展而来。原先在Z计划中“俾斯麦”级主要起到辅助破交作战,却因H级和O级的难产意外地成为了德国海军的头等战舰,其本身的经历也成为了二战 中的一段
          O级战列巡洋舰
          该 级战舰是Z计划中仅次于H级的主力舰,由同计划中的P级装甲舰发展而来,优先顺序排在H级之后,首舰序号为O,故名O级的设计大约始于1938 年,1940年最终定型,其主要任务是以强大的火力支援H级作战,消灭对手的巡洋舰或者战列巡洋舰,并参与破交作战,因此要求航速高,续航距离长,装甲防 护能够抵300MM以下炮弹的攻击。
          德国海军要求O级的排水量在30000吨以内,装备380MM舰炮,航速为34节,续航力达 15000海里/19节。但最后设计完成的O级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35000吨,装备6门380毫米主炮,采用柴油一蒸汽混合动力,理论设计航速33.5 节,但实际上可以达到35节。
          战舰主装甲带厚度为190MM,非要害区域也有100MM厚的装甲。O级特别重视水下防御,厚达45MM 的防雷隔壁遍及整个船体,内侧还有80―110MM厚的防水隔壁,舰体内部划分为20个水密区划,采用的双重舰底长度占全舰长的78%。这一设计方案得到 了希特勒和雷德尔的首肯,Z计划建造3艘,德国海军向基尔德意志船厂和威廉港海军船厂下达了建造O级战巡的订单,但由于原材料匮乏,没有一艘O级铺下龙 骨。


          6楼2017-04-18 15:26
          回复
            O级战列巡洋舰的预想作战图,在Z计划中这级战舰主要配合H级作战并执行破交任务,中等的装甲防护和6门380MM主炮使得O级在和英美主力战列舰作战时处于劣势,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航速和大航程,由于动力系统布置的原因,O级的防空火力相当单薄。
            M级轻巡洋舰
            德 国海军在1935 年之前建造了K 级轻巡洋舰及其改进型但因为有限的航程和舰体脆弱的装甲,无法执行远洋破交任务,于是在1936 年开始设计新型轻巡,要求具有较高的航速和巡航速度、大航程、重武备,具备抵御150 毫米炮弹的防护水平,排水量不超过8000 吨,(最后定型的方案M级标准排水量7800 吨,满载10400 吨)按照首舰的建造序号称为M 级,最初计划建造6 艘,随着Z 计划制定,数量增加到12 艘。
            由于军方的要求过于苛刻,设计进度缓慢,直到1938 年才基本定型,但前4 艘舰发现存在诸多问题,防护不足,武备较弱,两座蒸汽轮机被安排在同一个舱室内,存在安全隐患,舰内居住空间不足,难以满足远航需要。于是从Q 号舰开始进行改进,舰体扩大,修改了动力系统,由三轴推进改为四轴推进。M 级85 %的舰体采用焊接而成,主要武备为4 座双联装150 毫米舰炮,采用柴油一蒸汽混合动力,具有较大的续航力,装甲结构仿效英国的“南安普敦”级,主装甲带50 毫米,水平装甲25 毫米(后来强化为50 毫米),外加35 毫米弯甲,装甲重量占总吨位的12 . 5 % ,内部分为15 个水密区划。M 级的前三艘舰在1 938 年到1939 年间分别在基尔德意志船厂、威廉港海军船厂和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工,但二战爆发后停工,相继解体。
            SP级侦察巡洋舰
            这 级舰艇是和M级巡洋舰同等地位的军舰一类轻型舰艇,主要是为大型战舰的远洋作战提供侦查和支援与其说是“侦察巡洋舰”,实际上更接近于“大型驱逐舰”。具 备相当于轻型巡洋舰的强火力以压制敌国的驱逐舰,并航速极高到达了35节,使其能轻易摆脱敌军的追击。作用上有点接近与“装甲舰”。该级舰设计始于 1938年,,并且在战争爆发后继续设计,有SP-38、SP=39和SP-40等几个方案,德国海军最后还是将该级战舰以驱逐舰的方式命名为Z- 40-42级。
            该舰主要武器为6门150MM主炮,分装在三座双联装炮塔内,舰体配有轻型装甲保护,采用蒸汽轮机-柴油混合动力推进。 Z计划预定建造22艘SP级战舰,德国海军首先于1938年向克虏伯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下达了三艘SP级战舰的订单,首舰在当年8月30日铺下龙骨,但工 程久拖不决,最后在1943年接替,其余简直均未开工。


            7楼2017-04-18 15:27
            回复
              h级战列舰


              o级战列巡洋舰

              M级轻巡洋舰

              齐柏林号航母


              8楼2017-04-18 1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