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炉地处遵义、仁怀、桐梓三县交界,地形奇特,是标准的盆地地形,四周山势险要,外人进出需从西北方、东北方两条羊肠小径通过,西南方仁怀方向进入落炉需跨观音河涉水而入,易于防守;盆地中央观音河,将盆地一分为二,大半为落炉,小半为水堰,河水划出一道峡谷,峡谷两侧石壁如刀削,深约百米,是天生的战壕,峡谷中数小舟,竹竿一撑,便能顺水而下仁怀,十分易于隐藏和逃窜,落炉自然成了土匪聚结的绝佳之地。
1950年元旦后不久,藏匿在黔北各偏远角落的一切反动势力,包括地主恶霸,国民党反动政客、散兵游勇、特务土匪,他们勾结在一起,乘我大军入川作战之机,迫不及待地四处反扑,掠夺当地群众粮食,攻打建立不久的新政权办事处,妄图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落炉虽地域狭小,但因地理位置特殊,滋生如穆仕玺、王海洲为首的土匪百人之众,下设一十二人为一班,每人一枪,占落炉为大本营,对附近村寨长期骚扰掠夺。
1950年4月,成都战役胜利结束。这时黔北却匪风四起,气焰嚣张,解放了的许多县城又被土匪占领,形势十分危急。西南军区指示,五兵团十六军回师贵州剿匪,要求把剿匪斗争当作“解放大西南第二个战役”来打。回师部队47师139团从四川沿赤水河而上,部队在仁怀二郎镇分兵,一部顺赤水河支流赶赴茅台,解仁怀之危,一部沿赤水河另一重要支流南下,准备移驻桐梓,途径桐梓岔水,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一帮土匪聚结落炉四处作乱,解放军决定军事进剿,解放落炉;部队再次兵分二路,一路顺河水继续逆流而上开往桐梓,另一路约一个排的兵力绕道从水堰坝而下,试图从落炉狗脚湾渡口涉水而入,进而解放之;不料风声走漏,被事先埋伏在渡口上方的土匪百枪齐鸣,解放军毫无防备,站脚未稳,头上有枪林弹雨,脚下有湍急河水,火力寡不敌众,处境十分不利,只好退守渡口后方金凤阁抢占制高点;当解放军退守半山腰时,一名战士不幸中弹,从山坡摔下数米,被十几名战士迅速掩护抬上金凤阁,三十多名解放军且战且退,最终成功抢占制高点,击退了前来围攻的土匪,得以暂时摆脱困境;此时,天色已渐渐暗下,中枪的战士由于伤势过重,部队缺医少药,眼睁睁看着战士在疼痛中牺牲,解放军战士个个眉头紧锁,万万没有想到,弹丸之地土匪尽如此猖獗;金凤阁所在的山势大体走向为一条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山脉,往东南和水堰坝相连,往西北被观音河阻断,该山脉又被落炉、水堰环山包围;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解放军,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突破重围,寻找援军,解放军将中弹牺牲的战士秘密安葬在金凤阁寺庙旁,便下定决心将部队往东南方向开进,寻找突破口,欲从解放军进军路线撤回;乘着夜色,解放军两名侦查员前去探路,剩下战士顺着山脊悄然紧跟其后,侦查员探路中发现匪军并未退兵,通往水堰的路被土匪截断,解放军获得情报后,又撤退至金凤阁,权衡再三,四周地形有利敌军,不可正面交锋,如待天明,必更加不利,解放军指战员大胆决策,从金凤阁西北方悬崖峭壁而下,众战士便手抓荆棘草丛,背跨枪支弹药,顺金凤阁西北方攀援直降,潜入湍急的河水,巧妙地避开了土匪的眼线从而成功沿观音河下游撤退。
过了数月,解放军总结经验教训,第二次解放落炉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利用迫击炮在山顶上向盆地中央三块空地放了三炮,炮声振聋发聩,打破了落炉的沉寂;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盘踞在落炉的土匪从睡梦中惊醒,认为解放军大批部队前来围剿,匪众个个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再无土匪敢垂涎落炉。解放军大批部队入驻落炉当天,是农历8月15日,解放军此次前来没有遇到一个土匪对抗,没有放一枪一炮,没有一兵一卒受伤,落炉便获得解放。解放军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组织,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发展农会会员开展工作,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分地五大任务的反封建斗争,群众已被充分发动起来。军民齐心协力,山山布网,路路设卡,搜山清洞,形成强大的高压态势,通过落炉当地知名人士的不懈努力,成功劝回逃往外地的土匪头子穆仕玺、王海洲、国民党时期的恶霸保长倪世发;1951年元月,经遵义地委和专署批准,落炉召开群众大会,在落炉大龙井田地里(今村委会后)公审枪决穆仕玺、王海洲匪首,恶霸倪世发也被绳子以法。
从此落炉的天是明朗的天,老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再也没有受到土匪和恶霸的欺凌、剥削、压迫和掠夺。落炉人真正得到了心灵和人身的解放;老百姓兴高采烈地耕种、织布、纺棉、酿酒、熬糖;在遵、仁、桐三县交界的落炉再次兴起了赶场,前来赶场的商贩和村民络绎不绝,生意空前热闹;老百姓为了纪念解放落炉牺牲的战士(该战士无名无姓,老百姓将解放落炉时牺牲的战士习惯称为当年长征时路过的红军),将秘密安葬的战士坟墓用石块和石灰高高地垒起了一座红军墓,每年到清明时节,给红军山扫墓成为了落炉人不可缺少的活动;落炉当地老百姓将酿好的高酿酒和种植的五谷敬奉给为解放落炉牺牲的战士,组织学生前去献花,聆听老一辈人讲述战士的英雄事迹;从此落炉的老百姓将安葬解放军战士的山就习惯称为落炉红军山(该山实际位于仁怀水堰内和落炉隔河相望),以此纪念!缅怀英烈!
落炉游子笔
1950年元旦后不久,藏匿在黔北各偏远角落的一切反动势力,包括地主恶霸,国民党反动政客、散兵游勇、特务土匪,他们勾结在一起,乘我大军入川作战之机,迫不及待地四处反扑,掠夺当地群众粮食,攻打建立不久的新政权办事处,妄图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落炉虽地域狭小,但因地理位置特殊,滋生如穆仕玺、王海洲为首的土匪百人之众,下设一十二人为一班,每人一枪,占落炉为大本营,对附近村寨长期骚扰掠夺。
1950年4月,成都战役胜利结束。这时黔北却匪风四起,气焰嚣张,解放了的许多县城又被土匪占领,形势十分危急。西南军区指示,五兵团十六军回师贵州剿匪,要求把剿匪斗争当作“解放大西南第二个战役”来打。回师部队47师139团从四川沿赤水河而上,部队在仁怀二郎镇分兵,一部顺赤水河支流赶赴茅台,解仁怀之危,一部沿赤水河另一重要支流南下,准备移驻桐梓,途径桐梓岔水,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一帮土匪聚结落炉四处作乱,解放军决定军事进剿,解放落炉;部队再次兵分二路,一路顺河水继续逆流而上开往桐梓,另一路约一个排的兵力绕道从水堰坝而下,试图从落炉狗脚湾渡口涉水而入,进而解放之;不料风声走漏,被事先埋伏在渡口上方的土匪百枪齐鸣,解放军毫无防备,站脚未稳,头上有枪林弹雨,脚下有湍急河水,火力寡不敌众,处境十分不利,只好退守渡口后方金凤阁抢占制高点;当解放军退守半山腰时,一名战士不幸中弹,从山坡摔下数米,被十几名战士迅速掩护抬上金凤阁,三十多名解放军且战且退,最终成功抢占制高点,击退了前来围攻的土匪,得以暂时摆脱困境;此时,天色已渐渐暗下,中枪的战士由于伤势过重,部队缺医少药,眼睁睁看着战士在疼痛中牺牲,解放军战士个个眉头紧锁,万万没有想到,弹丸之地土匪尽如此猖獗;金凤阁所在的山势大体走向为一条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山脉,往东南和水堰坝相连,往西北被观音河阻断,该山脉又被落炉、水堰环山包围;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解放军,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突破重围,寻找援军,解放军将中弹牺牲的战士秘密安葬在金凤阁寺庙旁,便下定决心将部队往东南方向开进,寻找突破口,欲从解放军进军路线撤回;乘着夜色,解放军两名侦查员前去探路,剩下战士顺着山脊悄然紧跟其后,侦查员探路中发现匪军并未退兵,通往水堰的路被土匪截断,解放军获得情报后,又撤退至金凤阁,权衡再三,四周地形有利敌军,不可正面交锋,如待天明,必更加不利,解放军指战员大胆决策,从金凤阁西北方悬崖峭壁而下,众战士便手抓荆棘草丛,背跨枪支弹药,顺金凤阁西北方攀援直降,潜入湍急的河水,巧妙地避开了土匪的眼线从而成功沿观音河下游撤退。
过了数月,解放军总结经验教训,第二次解放落炉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利用迫击炮在山顶上向盆地中央三块空地放了三炮,炮声振聋发聩,打破了落炉的沉寂;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盘踞在落炉的土匪从睡梦中惊醒,认为解放军大批部队前来围剿,匪众个个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再无土匪敢垂涎落炉。解放军大批部队入驻落炉当天,是农历8月15日,解放军此次前来没有遇到一个土匪对抗,没有放一枪一炮,没有一兵一卒受伤,落炉便获得解放。解放军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组织,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发展农会会员开展工作,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分地五大任务的反封建斗争,群众已被充分发动起来。军民齐心协力,山山布网,路路设卡,搜山清洞,形成强大的高压态势,通过落炉当地知名人士的不懈努力,成功劝回逃往外地的土匪头子穆仕玺、王海洲、国民党时期的恶霸保长倪世发;1951年元月,经遵义地委和专署批准,落炉召开群众大会,在落炉大龙井田地里(今村委会后)公审枪决穆仕玺、王海洲匪首,恶霸倪世发也被绳子以法。
从此落炉的天是明朗的天,老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再也没有受到土匪和恶霸的欺凌、剥削、压迫和掠夺。落炉人真正得到了心灵和人身的解放;老百姓兴高采烈地耕种、织布、纺棉、酿酒、熬糖;在遵、仁、桐三县交界的落炉再次兴起了赶场,前来赶场的商贩和村民络绎不绝,生意空前热闹;老百姓为了纪念解放落炉牺牲的战士(该战士无名无姓,老百姓将解放落炉时牺牲的战士习惯称为当年长征时路过的红军),将秘密安葬的战士坟墓用石块和石灰高高地垒起了一座红军墓,每年到清明时节,给红军山扫墓成为了落炉人不可缺少的活动;落炉当地老百姓将酿好的高酿酒和种植的五谷敬奉给为解放落炉牺牲的战士,组织学生前去献花,聆听老一辈人讲述战士的英雄事迹;从此落炉的老百姓将安葬解放军战士的山就习惯称为落炉红军山(该山实际位于仁怀水堰内和落炉隔河相望),以此纪念!缅怀英烈!
落炉游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