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一声长鸣,江轮告别了浓雾包裹下的山城,沿着长江东流而下。
远远望去,江面秀丽而宽阔,长江北岸的临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
一幢高50余米的木石结构诸红色古建筑赫然在目,康寿家园颐年旅游团来到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忠县石宝寨。
三峡大坝修建后,为了保护石宝寨不被水淹,为它修了围堰,看上去真像江中的巨型山水盆景。
船抛锚泊岸,游人纷纷上岸,冲出一条由轿夫组成的抢客胡同,石板小街前行200来米,便到了石宝寨。
石宝寨始建于明代,整座建筑包括寨门、石坊、寨楼、兰若殿等。在没有修建寨楼以前,登临山顶靠攀铁索而行。后在清嘉庆时期建登山寨楼,寨楼高九层,1956年又加以修建改为12层,通高56米,是登山的唯一路径,紧倚形似玉玺的玉印山,与山顶三层的魁星阁衔接,气势巍峨。其兼观赏性和楼梯之功能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巧思。
山脚寨门为一砖石结构建筑,山门上方题有瓷嵌“小蓬莱”三字。寨中楼阁寨门正反两面,有"五龙捧圣"、"哪吒闹海"等浮雕,精巧细致,栩栩如生,点翠流丹,重檐高耸,宏伟壮观,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入寨门从山脚处开始,由一条迂回曲折,木石相衔,层层联结的转梯攀登,直达“柑宇凌霄”的兰若殿。
沿途各层亭内石壁上,有许多不同时代的碑刻和题咏。 每一层石壁上都有历代流传下来的石刻、画像和题诗:每一层凭窗都能远眺气象万千的长江。楼亭三面四角,仿如垂直悬空的辉煌宫殿。每层飞檐高耸,从下而上逐层缩小。
出于安全的考虑,顶部三层不对游人开放,只开放九层,王叔叔打趣道:“也好,让我们凡人登九重天,剩下三重让神仙去登吧。”不过说实在的,越上得高,梯子越窄,游人也就越拥挤,如此受罪,不登也罢。
除建筑上的奇迹之外,石宝寨还有许多历史故事。
寨内有三组雕塑群像,其一为巴曼子刎首保城的故事,其二为张飞义释严颜的三国故事,其三为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故事;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
这些历史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仍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但他们与石宝寨这座建筑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

到了山顶。山顶为一平坦石坝,广约1,200余平方米。有古庙名“兰若殿”,是此寨的最高点。登高远望只见松竹掩映,民居错落,寨上袅袅炊烟与江上升腾的晨雾,连成一气。心胸顿时为之开阔。凭栏远眺,滚滚长江,水天茫茫,无限景色,一览无余。

兰若殿海拔230米,建于清朝前期,是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刹。正殿迎门墙壁上有一巨大壁画,画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画面下方,有一遗石,形状甚似石宝寨。古刹后殿,有一石孔,口大如杯,称"流米洞"。

古里传说,寨上修起庙宇后,这石孔每天都流出一些米来,正巧供庙内和尚食用,故称"石宝"。后来,和尚想多得一些米,派小和尚偷偷地把石洞凿大,结果石洞粒米不流。贪心的和尚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见此寺的和尚修炼不到家,连起码的知足常乐都做不到,善哉、惜哉。
要启航了,回眸那危岩古寨,觉得他像一个披金甲戴银盔的武士,守卫在长江的岸边,不禁生出敬畏之情。别了,石宝寨!
远远望去,江面秀丽而宽阔,长江北岸的临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
一幢高50余米的木石结构诸红色古建筑赫然在目,康寿家园颐年旅游团来到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忠县石宝寨。
三峡大坝修建后,为了保护石宝寨不被水淹,为它修了围堰,看上去真像江中的巨型山水盆景。
船抛锚泊岸,游人纷纷上岸,冲出一条由轿夫组成的抢客胡同,石板小街前行200来米,便到了石宝寨。
石宝寨始建于明代,整座建筑包括寨门、石坊、寨楼、兰若殿等。在没有修建寨楼以前,登临山顶靠攀铁索而行。后在清嘉庆时期建登山寨楼,寨楼高九层,1956年又加以修建改为12层,通高56米,是登山的唯一路径,紧倚形似玉玺的玉印山,与山顶三层的魁星阁衔接,气势巍峨。其兼观赏性和楼梯之功能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巧思。
山脚寨门为一砖石结构建筑,山门上方题有瓷嵌“小蓬莱”三字。寨中楼阁寨门正反两面,有"五龙捧圣"、"哪吒闹海"等浮雕,精巧细致,栩栩如生,点翠流丹,重檐高耸,宏伟壮观,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入寨门从山脚处开始,由一条迂回曲折,木石相衔,层层联结的转梯攀登,直达“柑宇凌霄”的兰若殿。
沿途各层亭内石壁上,有许多不同时代的碑刻和题咏。 每一层石壁上都有历代流传下来的石刻、画像和题诗:每一层凭窗都能远眺气象万千的长江。楼亭三面四角,仿如垂直悬空的辉煌宫殿。每层飞檐高耸,从下而上逐层缩小。
出于安全的考虑,顶部三层不对游人开放,只开放九层,王叔叔打趣道:“也好,让我们凡人登九重天,剩下三重让神仙去登吧。”不过说实在的,越上得高,梯子越窄,游人也就越拥挤,如此受罪,不登也罢。
除建筑上的奇迹之外,石宝寨还有许多历史故事。
寨内有三组雕塑群像,其一为巴曼子刎首保城的故事,其二为张飞义释严颜的三国故事,其三为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故事;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
这些历史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仍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但他们与石宝寨这座建筑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

到了山顶。山顶为一平坦石坝,广约1,200余平方米。有古庙名“兰若殿”,是此寨的最高点。登高远望只见松竹掩映,民居错落,寨上袅袅炊烟与江上升腾的晨雾,连成一气。心胸顿时为之开阔。凭栏远眺,滚滚长江,水天茫茫,无限景色,一览无余。

兰若殿海拔230米,建于清朝前期,是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刹。正殿迎门墙壁上有一巨大壁画,画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画面下方,有一遗石,形状甚似石宝寨。古刹后殿,有一石孔,口大如杯,称"流米洞"。

古里传说,寨上修起庙宇后,这石孔每天都流出一些米来,正巧供庙内和尚食用,故称"石宝"。后来,和尚想多得一些米,派小和尚偷偷地把石洞凿大,结果石洞粒米不流。贪心的和尚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见此寺的和尚修炼不到家,连起码的知足常乐都做不到,善哉、惜哉。
要启航了,回眸那危岩古寨,觉得他像一个披金甲戴银盔的武士,守卫在长江的岸边,不禁生出敬畏之情。别了,石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