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镇最新最详细的地图与镇情介绍》
★城镇简介
宝泉镇地处乌裕尔河两岸,位于克东县北端,镇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北与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接壤,南与蒲峪路镇(原金城乡)、克东镇毗邻,东南与玉岗镇以乌裕尔河为界,东与北安市隔折铁河相望,西与克山县相望。镇辖区内有爱华林场、红旗种奶山羊场、建业农场,第二良种场等县直,省直农林种牧场。
本镇交通四通八达,齐北铁路贯穿全镇,镇内设克东火车站,202国道(哈尔滨——黑河公路)在镇境东南穿过,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在建的北富(北安——富裕)高速公路横亘东西,是黑河、绥化地区通往齐齐哈尔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部分县属工商企业设在镇内,为克东县北部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镇办工业有制砖、水泥、制药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50万元。 是全县经济贸易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宝泉镇地域面积1986年为28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8458.9公顷,2005年共有耕地17467公顷,境内有乌裕尔河、折铁河、亚布丹沟3条水系,有先锋、中兴2座水库。全镇地势北部较高,海拔300米左右,是小兴安岭余脉半山区,多为高岗陡坡地,往南则是平川漫岗,沿河沟两岸有草原牧地和低洼地,全镇土壤肥力较高,85%以上属于黑土和草甸土,全年无霜期在111~166天。
1986年全镇有9378户,37117口人,男19605人,女17512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11781人,占人口总数的31.7%;2005年名山乡大部分村屯并入后,全镇总户数为16139户,比1986年增加6761户,人口为53293人,比1986年增加16176人;男27156人,女26137人,农业户口为9900户,农业人口为37732人,农村劳动力为22136人。在总人口中汉族约占98%,回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约占2%。
春光村是朝鲜族集中居住的村,也是全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村,2004年10月,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划归宝泉镇管辖。
宝泉镇地处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深达20厘米的黑土层,全镇幅员面积492平方公里,辖区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万亩,草原3.5万亩,林地7.3万亩,总水面2.6万亩;砂石储量丰富,青石储量达30万立方米。宝泉镇建镇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在全省建制镇中位列17位,同时也是齐齐哈尔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
★镇名由来
宝泉镇的泉水清凉无比,口感发滑,略有甜味,多喝不胀肚,食欲大增,肠胃通畅,做饭“宣腾”,香味四溢,众人称泉水为“神水”,称此地泉子为宝泉,宝泉镇的名字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宝泉镇一带开发历史较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沃勒屯(今丰平村)、雅布丹屯(今护路村),隶属依克明安旗管辖。宝泉镇驻地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墨尔根城(今嫩江)至通肯城驿路的第四站(今永丰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划归布特哈副都统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初隶讷河县管辖,1915年划归克山县,隶属第二区。1929年12月,划归克东设治局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克东县北保,1939年改设宝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宝泉区,1949年改为第八区,1955年复称宝泉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宝泉、爱路、爱华、前进4个乡。1958年9月,将4个乡合并成立宝泉人民公社。1962年3月,由宝泉公社划出部分区域,分设爱路、爱华公社。1964年将爱华公社并入爱路公社。1968年11月,将爱路公社并入宝泉公社。1983年5月,撤销宝泉公社,设置宝泉镇。1986年全镇下辖永丰、永平、向阳、红星、先锋、保卫、连发、东发、永发、富国、富华、靠山、德胜、治安、长发、护路、四合、中兴18个村民委员会和振兴、兴华2个街道居民办事处,9个居民委,87个村民组,56个自然屯。1997年11月,根据克东政发[1997]19号文件精神,将红星村、向阳村合并为红星村;保卫村、先锋村合并为保卫村;德胜村、靠山村、富华村合并为德胜村。1998年12月,镇人民政府下辖保卫、四合、东发、连发、富国、永发、德胜、中兴、红星、永平、护路、长发、治安14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8月,撤销东发村、富国村、将行政区划并入连发村;撤销永丰村,将行政区划并入永平村。2001年县编委核定宝泉镇人员编制72名,领导职数5名,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数3名,事业单位领导职数8名。2003年12月,宝泉镇下辖保卫、四合、连发、永发、德胜、中兴、红星、永平、护路、长发、治安11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进行城镇街道改革,将原振兴、兴华2个街道居民办事处更名为振兴、兴华社区。2004年10月,根据《克东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将原名山乡所辖的平安、春光、富民、河林、龙泉、富裕、连城并入宝泉镇。截至2005年12月镇下辖振兴、兴华2个社区,9个居民委,19个村民委员会,101个自然屯,147个村民组。19个村为治安村、长发村、护路村、丰平村(原永平村)、红星村、保卫村、四合村、东连村(原连发村)、永发村、中兴村、德胜村、春光村、富民村、富裕村、龙泉村、文昌村、石山村、河林村、平安村。
★气候特征
宝泉镇地处中高纬度,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较短,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冬季较长,严寒少雪,日照时间短;春季少雨多风,气候干燥;秋季较凉,降温急剧。全年极限气温在±37℃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有效积温2,380℃,平均积温2,100至2,300℃,年日照2,720小时,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无霜期115至130天。属于第三积温带下限,第四积温带上
★农业产业
根据宝泉镇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业生产主要是以大豆、玉米、马铃薯为主,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大豆总产3万吨,品质优良,属高油品种,含油量达15%以上;以治安村为代表的马铃薯种薯种植,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规模日渐扩大,所产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每年作为种薯销往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马铃薯都在1万吨以上,经济效益可观。2005年,全镇种植业总收入达到4,200万元,人均种植业收入1,130元。
但单纯依靠种植业生产无法实现农民致富、农民增收目标,通过深入实施“四个换位”,全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力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以飞鹤乳业为龙头牵动,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奶牛存栏4,800头,生猪饲养量达1万头,大鹅饲养量3万只,涌现出了丰平村、护路村等各类畜牧养殖专业村,全年畜牧业总收入达2,450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66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3%。劳务输出也正成为农村增收的另一重要渠道,截止2005年末,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超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81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8%,北京门头沟、天津大邱庄、河北胜坊镇以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现已成为我镇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到2005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工业经济
在县委“全党抓企业、重点抓投入、全民搞招商、核心上项目”的工业带动战略指引下,宝泉镇作为克东县旧有工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改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北疆水泥有限公司生产水泥6万吨,实现产值2,280万元,收入2,220万元,利润50万元;三联化肥有限公司生产化肥0.2万吨,实现产值460万元,收入440万元,利润50万元;复兴造纸厂生产生活用纸0.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收入960万元,利润60万元。全镇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建材、生产资料、生活用纸为主体的三大产业。2005年全镇引进资金1,14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工业收入9,800万元,工业利润300万元。同时,宝镇镇的天然苏打水、动物饲料等工业项目也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个体业户达200余户,形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为主,餐饮、零售等服务业为辅的发展格局,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0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元。
★基础设施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宝泉镇作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通过几年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2005年,我镇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镇内地下排水一期工程和镇内一公里白色路面硬化,实现了铁路南北供水联网,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2005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600万元,新打机电井9眼,建桥4座,新改建农村学校4所。
★地方产业
黑龙江宝泉镇发现我国首个地下天然苏打水矿泉,黑龙江省克东县宝泉镇发现的一种特殊矿泉水,属于“天然含硼淡冷苏打水”。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天然苏打水,我国因此成为继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第五个发现天然苏打水的国家。这一发现将打破洋品牌天然苏打水一统中国市场的格局。黑龙江省水文地质第一大队原总工程师崔仲元介绍说,经地矿部黑龙江省中心实验室、吉林大学测试科学试验中心、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分析测试中心等分别进行检测,证明克东县宝泉镇天然苏打水的碳酸氢钠含量达到467.63毫克/升,硼含量达到5.432毫克/升,符合天然苏打水的国际标准。
崔仲元说,天然苏打水是世界稀有资源。克东县苏打水矿泉位于这个县二克山———尖山断裂带,因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运动而形成。除了碳酸氢钠和硼之外,矿泉水中还含有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直接饮用,对人体能起到促进酸碱平衡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的天然苏打水主要从法国等国家进口,进口天然苏打水的售价相当于等量汽油的3至4倍。克东县天然苏打水科技园区将于近日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设计的日生产能力为127吨。日前,克东县天然苏打水科技园区出产的“世罕泉”天然苏打水已销入北京。全国长城杯高尔夫球业余大赛指定“世罕泉”天然苏打水为大赛专用水。2007年,“世罕泉”天然苏打水被哈尔滨举办的“哈洽会”指定为宴会专用水,与会的80多个国家的外商对“世罕泉”普遍予以好评。
地图:腾讯地图
图片:百度,宝泉大超拍摄
文字:百度百科,贴吧YYYYAAA888
地图编辑:宝泉大超
文字整理:宝泉大超
★城镇简介
宝泉镇地处乌裕尔河两岸,位于克东县北端,镇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北与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接壤,南与蒲峪路镇(原金城乡)、克东镇毗邻,东南与玉岗镇以乌裕尔河为界,东与北安市隔折铁河相望,西与克山县相望。镇辖区内有爱华林场、红旗种奶山羊场、建业农场,第二良种场等县直,省直农林种牧场。
本镇交通四通八达,齐北铁路贯穿全镇,镇内设克东火车站,202国道(哈尔滨——黑河公路)在镇境东南穿过,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在建的北富(北安——富裕)高速公路横亘东西,是黑河、绥化地区通往齐齐哈尔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部分县属工商企业设在镇内,为克东县北部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镇办工业有制砖、水泥、制药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50万元。 是全县经济贸易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宝泉镇地域面积1986年为28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8458.9公顷,2005年共有耕地17467公顷,境内有乌裕尔河、折铁河、亚布丹沟3条水系,有先锋、中兴2座水库。全镇地势北部较高,海拔300米左右,是小兴安岭余脉半山区,多为高岗陡坡地,往南则是平川漫岗,沿河沟两岸有草原牧地和低洼地,全镇土壤肥力较高,85%以上属于黑土和草甸土,全年无霜期在111~166天。
1986年全镇有9378户,37117口人,男19605人,女17512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11781人,占人口总数的31.7%;2005年名山乡大部分村屯并入后,全镇总户数为16139户,比1986年增加6761户,人口为53293人,比1986年增加16176人;男27156人,女26137人,农业户口为9900户,农业人口为37732人,农村劳动力为22136人。在总人口中汉族约占98%,回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约占2%。
春光村是朝鲜族集中居住的村,也是全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村,2004年10月,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划归宝泉镇管辖。
宝泉镇地处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深达20厘米的黑土层,全镇幅员面积492平方公里,辖区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万亩,草原3.5万亩,林地7.3万亩,总水面2.6万亩;砂石储量丰富,青石储量达30万立方米。宝泉镇建镇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在全省建制镇中位列17位,同时也是齐齐哈尔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
★镇名由来
宝泉镇的泉水清凉无比,口感发滑,略有甜味,多喝不胀肚,食欲大增,肠胃通畅,做饭“宣腾”,香味四溢,众人称泉水为“神水”,称此地泉子为宝泉,宝泉镇的名字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宝泉镇一带开发历史较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沃勒屯(今丰平村)、雅布丹屯(今护路村),隶属依克明安旗管辖。宝泉镇驻地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墨尔根城(今嫩江)至通肯城驿路的第四站(今永丰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划归布特哈副都统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初隶讷河县管辖,1915年划归克山县,隶属第二区。1929年12月,划归克东设治局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克东县北保,1939年改设宝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宝泉区,1949年改为第八区,1955年复称宝泉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宝泉、爱路、爱华、前进4个乡。1958年9月,将4个乡合并成立宝泉人民公社。1962年3月,由宝泉公社划出部分区域,分设爱路、爱华公社。1964年将爱华公社并入爱路公社。1968年11月,将爱路公社并入宝泉公社。1983年5月,撤销宝泉公社,设置宝泉镇。1986年全镇下辖永丰、永平、向阳、红星、先锋、保卫、连发、东发、永发、富国、富华、靠山、德胜、治安、长发、护路、四合、中兴18个村民委员会和振兴、兴华2个街道居民办事处,9个居民委,87个村民组,56个自然屯。1997年11月,根据克东政发[1997]19号文件精神,将红星村、向阳村合并为红星村;保卫村、先锋村合并为保卫村;德胜村、靠山村、富华村合并为德胜村。1998年12月,镇人民政府下辖保卫、四合、东发、连发、富国、永发、德胜、中兴、红星、永平、护路、长发、治安14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8月,撤销东发村、富国村、将行政区划并入连发村;撤销永丰村,将行政区划并入永平村。2001年县编委核定宝泉镇人员编制72名,领导职数5名,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数3名,事业单位领导职数8名。2003年12月,宝泉镇下辖保卫、四合、连发、永发、德胜、中兴、红星、永平、护路、长发、治安11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进行城镇街道改革,将原振兴、兴华2个街道居民办事处更名为振兴、兴华社区。2004年10月,根据《克东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将原名山乡所辖的平安、春光、富民、河林、龙泉、富裕、连城并入宝泉镇。截至2005年12月镇下辖振兴、兴华2个社区,9个居民委,19个村民委员会,101个自然屯,147个村民组。19个村为治安村、长发村、护路村、丰平村(原永平村)、红星村、保卫村、四合村、东连村(原连发村)、永发村、中兴村、德胜村、春光村、富民村、富裕村、龙泉村、文昌村、石山村、河林村、平安村。
★气候特征
宝泉镇地处中高纬度,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较短,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冬季较长,严寒少雪,日照时间短;春季少雨多风,气候干燥;秋季较凉,降温急剧。全年极限气温在±37℃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有效积温2,380℃,平均积温2,100至2,300℃,年日照2,720小时,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无霜期115至130天。属于第三积温带下限,第四积温带上
★农业产业
根据宝泉镇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业生产主要是以大豆、玉米、马铃薯为主,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大豆总产3万吨,品质优良,属高油品种,含油量达15%以上;以治安村为代表的马铃薯种薯种植,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规模日渐扩大,所产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每年作为种薯销往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马铃薯都在1万吨以上,经济效益可观。2005年,全镇种植业总收入达到4,200万元,人均种植业收入1,130元。
但单纯依靠种植业生产无法实现农民致富、农民增收目标,通过深入实施“四个换位”,全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力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以飞鹤乳业为龙头牵动,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奶牛存栏4,800头,生猪饲养量达1万头,大鹅饲养量3万只,涌现出了丰平村、护路村等各类畜牧养殖专业村,全年畜牧业总收入达2,450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66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3%。劳务输出也正成为农村增收的另一重要渠道,截止2005年末,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超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81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8%,北京门头沟、天津大邱庄、河北胜坊镇以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现已成为我镇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到2005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工业经济
在县委“全党抓企业、重点抓投入、全民搞招商、核心上项目”的工业带动战略指引下,宝泉镇作为克东县旧有工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改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北疆水泥有限公司生产水泥6万吨,实现产值2,280万元,收入2,220万元,利润50万元;三联化肥有限公司生产化肥0.2万吨,实现产值460万元,收入440万元,利润50万元;复兴造纸厂生产生活用纸0.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收入960万元,利润60万元。全镇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建材、生产资料、生活用纸为主体的三大产业。2005年全镇引进资金1,14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工业收入9,800万元,工业利润300万元。同时,宝镇镇的天然苏打水、动物饲料等工业项目也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个体业户达200余户,形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为主,餐饮、零售等服务业为辅的发展格局,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0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元。
★基础设施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宝泉镇作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通过几年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2005年,我镇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镇内地下排水一期工程和镇内一公里白色路面硬化,实现了铁路南北供水联网,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2005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600万元,新打机电井9眼,建桥4座,新改建农村学校4所。
★地方产业
黑龙江宝泉镇发现我国首个地下天然苏打水矿泉,黑龙江省克东县宝泉镇发现的一种特殊矿泉水,属于“天然含硼淡冷苏打水”。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天然苏打水,我国因此成为继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第五个发现天然苏打水的国家。这一发现将打破洋品牌天然苏打水一统中国市场的格局。黑龙江省水文地质第一大队原总工程师崔仲元介绍说,经地矿部黑龙江省中心实验室、吉林大学测试科学试验中心、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分析测试中心等分别进行检测,证明克东县宝泉镇天然苏打水的碳酸氢钠含量达到467.63毫克/升,硼含量达到5.432毫克/升,符合天然苏打水的国际标准。
崔仲元说,天然苏打水是世界稀有资源。克东县苏打水矿泉位于这个县二克山———尖山断裂带,因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运动而形成。除了碳酸氢钠和硼之外,矿泉水中还含有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直接饮用,对人体能起到促进酸碱平衡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的天然苏打水主要从法国等国家进口,进口天然苏打水的售价相当于等量汽油的3至4倍。克东县天然苏打水科技园区将于近日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设计的日生产能力为127吨。日前,克东县天然苏打水科技园区出产的“世罕泉”天然苏打水已销入北京。全国长城杯高尔夫球业余大赛指定“世罕泉”天然苏打水为大赛专用水。2007年,“世罕泉”天然苏打水被哈尔滨举办的“哈洽会”指定为宴会专用水,与会的80多个国家的外商对“世罕泉”普遍予以好评。
地图:腾讯地图
图片:百度,宝泉大超拍摄
文字:百度百科,贴吧YYYYAAA888
地图编辑:宝泉大超
文字整理:宝泉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