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
作者 木子龙天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描写清明时节的文章诗词多了去啦,唯有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让国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清明祭祖这一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了几千年,现在国家还专门安排节假日让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前人,饮水思源,心存感恩。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经常和大爷给爷爷奶奶上坟。清明节和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是必去的,虽然和爷爷奶奶从未谋面,只是在一张早已发黄的照片中看到过颜容。每当站在坟茔前,我总是在冥冥之中,想象他们静静地躺在地下,犹如相片里一般,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躯壳。现在,疼我爱我的大爷大娘也不在了,丢下了孤单的爱上坟的我,不得不每次和兄弟姐妹们相约,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清明扫墓,中元祭祖,再聚坟前,祭奠他们,忆着他们的事,想着他们的情,念着他们的恩。
我高中时的班主任袁月恩老师,离开我们六年多了。老人家教了大半辈子书,落下了一身病,没等退休,就经常看医生,时不时出进大小医院。一家六口人,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维系。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可是每次去看望他时,总是非常乐观豁达,不谈一点儿家庭困难的事,看不出丝毫的病意和生活的清苦来。老人家离开时还欠下了不少债务,现在师母生活的很艰难,仅靠少量的遗属补助和儿女的接济来维持。
前年十月,阳高的大名人二表哥李培斌也走了,英年早逝,他的突然离去让好多人现在还念着他。这个“民调战士”在有生之年给周围人们办了许多实事,无论对组织、集体还是个人,他都无愧于心,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家的妻儿老小。今年清明时节,我和一帮二哥生前的亲朋好友陪同二表嫂结伴而行,来到他的坟前,看望这位党的“十八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春风瑟瑟,凉气袭人,坟茔上的几株枯草随风飘荡,仿佛在召唤大家的到来。站在墓前,我们沉默不语,脑海里想着他的是那高大的身躯,英俊的面庞,爽朗的笑声,干练的动作,调解的口才……而且是越思越清晰,越想越难忘。
今年春节刚过,老雷走了,他是和我在一块锻炼了好多年的一位忘年交。他比我长近十岁,是个直来直去的主儿,阳高鞋厂的一名下岗工人,办事干练,心直口快。离开时不满60岁,没有挣到一分退休工资,实为一件憾事。我们在一起锻炼的时候,每天面带微笑,非常乐观,家长里短,无话不谈。当年下岗时,他因生活所迫,自己租门市开了个鞋摊,维持一家人生活。经常坐大巴远下河北石家庄进货,怀揣大宗现金,提心吊胆。好多次险象环生,慌慌不安。后来还摆摊兼做烤串生意,苦脏累都在里边,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辛苦真是没的说。正当儿成女就,生活殷实,好日子到来时,这位勤劳朴实的老大哥却早早离去,可叹人生苦短,岁月有数。
从我记事起到现在,风风雨雨几十年,亲人朋友中好多好多人已经离我而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总感到他们走的很匆忙,来不及道声别说声再见,在人生的旅途中,犹如流星一闪而过,让我留下永远抹不掉的回忆。“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想亲思亲之情犹胜。“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教训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让我们共同珍惜吧,孝敬父母,伺奉双亲,传承文明,学怀感恩。好在我的父母还健在,他们独立生活在一处,安度晚年。我也按照古人“父母在,不远行”的遗训,和爹妈生活在同一个县城,经常去看看他们,陪二老坐一坐,聊一聊,共享天伦之乐,给他们以精神慰藉,愿他们幸福安康。
作者 木子龙天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描写清明时节的文章诗词多了去啦,唯有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让国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清明祭祖这一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了几千年,现在国家还专门安排节假日让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前人,饮水思源,心存感恩。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经常和大爷给爷爷奶奶上坟。清明节和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是必去的,虽然和爷爷奶奶从未谋面,只是在一张早已发黄的照片中看到过颜容。每当站在坟茔前,我总是在冥冥之中,想象他们静静地躺在地下,犹如相片里一般,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躯壳。现在,疼我爱我的大爷大娘也不在了,丢下了孤单的爱上坟的我,不得不每次和兄弟姐妹们相约,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清明扫墓,中元祭祖,再聚坟前,祭奠他们,忆着他们的事,想着他们的情,念着他们的恩。
我高中时的班主任袁月恩老师,离开我们六年多了。老人家教了大半辈子书,落下了一身病,没等退休,就经常看医生,时不时出进大小医院。一家六口人,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维系。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可是每次去看望他时,总是非常乐观豁达,不谈一点儿家庭困难的事,看不出丝毫的病意和生活的清苦来。老人家离开时还欠下了不少债务,现在师母生活的很艰难,仅靠少量的遗属补助和儿女的接济来维持。
前年十月,阳高的大名人二表哥李培斌也走了,英年早逝,他的突然离去让好多人现在还念着他。这个“民调战士”在有生之年给周围人们办了许多实事,无论对组织、集体还是个人,他都无愧于心,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家的妻儿老小。今年清明时节,我和一帮二哥生前的亲朋好友陪同二表嫂结伴而行,来到他的坟前,看望这位党的“十八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春风瑟瑟,凉气袭人,坟茔上的几株枯草随风飘荡,仿佛在召唤大家的到来。站在墓前,我们沉默不语,脑海里想着他的是那高大的身躯,英俊的面庞,爽朗的笑声,干练的动作,调解的口才……而且是越思越清晰,越想越难忘。
今年春节刚过,老雷走了,他是和我在一块锻炼了好多年的一位忘年交。他比我长近十岁,是个直来直去的主儿,阳高鞋厂的一名下岗工人,办事干练,心直口快。离开时不满60岁,没有挣到一分退休工资,实为一件憾事。我们在一起锻炼的时候,每天面带微笑,非常乐观,家长里短,无话不谈。当年下岗时,他因生活所迫,自己租门市开了个鞋摊,维持一家人生活。经常坐大巴远下河北石家庄进货,怀揣大宗现金,提心吊胆。好多次险象环生,慌慌不安。后来还摆摊兼做烤串生意,苦脏累都在里边,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辛苦真是没的说。正当儿成女就,生活殷实,好日子到来时,这位勤劳朴实的老大哥却早早离去,可叹人生苦短,岁月有数。
从我记事起到现在,风风雨雨几十年,亲人朋友中好多好多人已经离我而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总感到他们走的很匆忙,来不及道声别说声再见,在人生的旅途中,犹如流星一闪而过,让我留下永远抹不掉的回忆。“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想亲思亲之情犹胜。“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教训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让我们共同珍惜吧,孝敬父母,伺奉双亲,传承文明,学怀感恩。好在我的父母还健在,他们独立生活在一处,安度晚年。我也按照古人“父母在,不远行”的遗训,和爹妈生活在同一个县城,经常去看看他们,陪二老坐一坐,聊一聊,共享天伦之乐,给他们以精神慰藉,愿他们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