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9回复贴,共1

每日呓语(三月十一至三月二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4-06 02:38回复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十一
    《三体势讲义》三
    无论你两腿分担体重的形态是二八、三七还是四六,真实的思想都是:决不可有丝毫重量让前腿负担(虽然离开前腿,后腿根本无法站立),只有前腿不负重,你才能渐觉出腾挪的意思,以及“消息全凭后腿蹬”的道理!【图片】
    前腿既不负重,重量自然都在后腿了,怪不得拳经说“消息全凭后腿蹬”——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的老师肯定有问题!
    靠后腿负重后产生的反作用力支配身体动转(及动作),如何持久?又能有多大能量?如何可变化灵动?人体毕竟不是真弹簧。
    现代科学的力学原理虽不能完全解释中国武术的用力原则,但武术的原则一定不悖逆于科学!
    与前腿相比,后腿弯曲的幅度大,而从形象上,身体大部分确乎压在后腿上,不让其负重,谈何容易!
    但这并不是问题,前面说过,处中的腰既不接受体重,自也不会压迫下肢,就是想负重,也是没有重量的。问题在于:学者的思想不敢去接受这个事实!身体自然也就不敢承当,直接导致不能承当了。
    因此还是那句话:老师很重要!他得有功力表现得出来;有文化,说得明白道理;有名望,人一提起都称赞;最重要得有钱,有钱可以管弟子吃喝,学功夫还不要钱,摄受力就大!
    说说膝。练功导致膝部受伤疼痛的,都是因为负重。
    对于膝来说,所有负担,均是非法!就是说膝部在练功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负重。相对而言:脚掌、大腿、肩背在练功过程中还可以暂时负重,随着对自身肢体的把握程度的不断提升而渐不受力,而膝关节却是自始至终不能受力!尤其是桩法,膝若安排不好,那么身体产生的静力重量几乎全由膝部承担,时间久了,连走路都成问题,不要谈功夫了。【图片】膝部的指导思想就是不能负重,不管弯曲到哪种程度,膝盖均要保持平圆、向上。平是指膝盖骨保持光滑,也就是没有凸凹,只要膝自己不用力,也不受外力,自然就平。圆则是指膝盖骨的自在灵活性,膝盖骨的一周要用意虚化,不与大腿、小腿有联系,虚的感觉就是圆的要求。向上则指其意,膝头犹如人头部,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领起向上,是用意为之。脚下要平置地面,初学者切不要有落地生根之念,一有此念,则肢体必自生力,自然僵紧,无形无念中已阻碍气血之运行。何况落地生根是功夫积累达到的自然境界,否则说两只脚掌十个脚趾,加上一个愚痴的脑袋,如何能生根?
    落地是中气沉下与虚领顶劲,乃是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小则贯通己身上下,大则与自然相合,日久生功。足落则与大地相合,其势沉厚,人或喻为落地生根,其实这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内家拳法处处合乎自然运动规律,焉有死守一处之理?死门中别有生机,则非初机所能窥其奥者矣!
    可以体验:脚若蹬地,必然不平!以不平之足,为消息依靠处,靠得着吗?
    (2017.4.7)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4-08 05:2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老师,腰盘要平,不可左右倾斜或前后跛依,怎么确定腰盘平呢?个人感觉身体中心也有点偏右,会阴部位偏向后脚跟对不对?
      答:小郑:练习拳术对周身上下内外各处的要求,其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腰盘不平,脊柱即失中正!用土话说:只要你觉得身体有一处不舒适、有偏或有失衡感等等,都和腰盘不平有关!不过你现在可暂时不理会这个事。(增力三式都是在处理这个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08 05:23
      回复
        弟:@木头人曹兄有空时请谈谈单双重这个课题。[微笑]
        星:每日寄语——丁酉二月二十七曰
        今天谈谈拳术中的双重。
        大多数练拳的都以为敌我双方都用力就是双重,这个只是浅层次的认识!但从道理上,我们管不了别人用不用力,那么双重跟他人有啥关系呢?所以双重是自己有力,有力即成双重——而这个力、不论是身上有力还是手上用力、其大小形成双重之程度。沉是松久积累的功夫,与人接则人或觉我与大地如同一体,不可撼动,而在我则举止轻灵、并无用力之意;而重却是我人有意的做为!人来我以势接、以力抗导致的顶而僵滞,以及人来以意引彼劲力下行(即气向下沉),形成的局部相对稳固,为双重之不同层次,不论用力、用意对待力,都是双重有为法。简言之:有丝毫力,即有双重,即非纯粹太极!可参考杨澄甫遗著以证:
        纯粹太极,(人但觉)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人抚之柔软,欲搬开则觉沉重也。)。……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极轻即无力也!)。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以用意而非用力,故轻则无障,重则反弹尔)。……其粘人之时(言具形),并不抓擒(言不用力),(乃以意)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言以意附合于人而非用力控制人也),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以神运之也)。此乃真太极也。……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此数句反证太极单轻之象!因此可知:若无双重之病,即成单轻之功。(2017.3.24)
        弟:好像向曹兄请教过这个问题,只是当时理解的不够深刻,再读又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人所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实应如此啊。谢谢同好天上星发帖。
        曹:当时那篇文章只说了双重,既没解释单重,也没说明单、双重之间的关系!过来这些天一直又为俗务缠绕,还没顾上接续完整——多谢贤弟操心,以此方式督促愚兄学习!争取尽快写出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4-08 05:25
        回复
          《说文解字》
          一松
          松是疏通,疏是疏散肌体组织,是因;通是气血流行畅通,是果。
          二净
          净是自净其意,心无杂念。
          三圆
          圆是饱满,饱是中饱是虚无之意;满是圆满是外现之形。
          四活
          活是不定,应机可变。
          五轻
          轻是和合,和是柔和,合是契合,以己柔和之心,契合万物。
          六灵
          灵是清明,清是精纯,明是神明,以精纯之心入于神明之意而得本性之灵!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十二日
          《三体式讲义》五
          《力》
          前面说了半天都是放松,改说力吧。
          内家功夫虽不是靠用力出力练成的,却不是没有力!
          三体式周身如法调整好后,会觉得后腿是很有力的。这个力既不是 身体受压而被迫产生出来以支撑体重,也不是为做动作而自生以保持架势的;它就是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凭着这个力可以随时不做任何准备动作而跳起来,这就是腾挪之势,亦即得劲——得到了肢体统一后的整体动力,这是功夫入门的开始。这种感觉会让人真正体会到“消息全凭后腿蹬”的所以然。
          《脚》
          脚虽平置,仍有虚实,否则是无法站稳的。把握虚实的方法很多,但不离一个原则:不能踏实!踏实即须用力,即生对待,已没有阴阳虚实了。
          在脚下的力点是前掌和脚跟的一部分,右膝上方内侧也稍有微感,而腰胯以及其它任何地方不能因为这个力、而有负重的现象,因为这是身体协调后身心自在的体现。
          上面算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体式的练法要点,供初学者参考,已有境识的可不必在意。
          后记:到今天为止,关于三体势的理论学习就告一段落了。这本来是一天可以登完的,考虑到大家每天都是用空闲时间的业余用功,如把一个动作一天说完,消化的难度太大!分开讲,便于理解也便于体验。
          也有不学形意拳的,可能会想:这个跟我没关系,我不用看了——那也随你!反正我是梦话,当真则真,作假则假,诚如佛祖金口所宣:诸位具足一切,不必法外求法!如是而己!
          (2017.4.8)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4-08 05:26
          回复
            《说文解字》
            一松
            松是疏通,疏是疏散肌体组织,是因;通是气血流行畅通,是果。
            二净
            净是自净其意,心无杂念。
            三圆
            圆是饱满,饱是中饱是虚无之意;满是圆满是外现之形。
            四活
            活是不定,应机可变。
            五轻
            轻是和合,和是柔和,合是契合,以己柔和之心,契合万物。
            六灵
            灵是清明,清是精纯,明是神明,以精纯之心入于神明之意而得本性之灵!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十三日
            《学拳要言》
            总体要存神舒体静,意态安然之感。
            如何神舒?远瞻。
            如何远瞻?随意。
            如何体静?无为。
            如何无为?心中无事.如何安然?守中。
            如何守中?不偏。
            (二)
            不管练什么拳,别把身体的重量放腿上!
            而作为腿来说,虽然是不得不承受重量,却不能听之任之,需尽一切办法来推卸来自上体的压迫;
            先是思想上,渐而与身体相应,所谓“先在心,后在身”,其实就是领起精神的意思;所以拳经要求“顶劲永远不失”!目的之一就是神意在上,使身体各部从上到下互不压迫冲撞,最终各自自在。
            (三)
            虎豹头一解
            简言之: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相当于四层台阶!
            要言之:四象具足名整体,方有拳。
            繁言之:所以求如鸡腿者,为能独立守神;
            所以求如龙身者,为能自在纵横;
            所以为熊膀者,功力之具体也;
            所以如虎豹头者,神气充盈之象也!
            结论:故功夫当先自脚下开始练起,渐能至于周身。以鸡腿之法练身如龙而有熊膀之意虎豹头之势。
            (2017.4.9)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4-09 16:59
            回复
              《说柔》
              柔是一团,似松非软,意气既平,心火消融;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咋天解释柔的意思,因一时抽不出空,就简言其要,今细讲义:
              原文:柔是一团,似松非软。
              讲义:
              柔是一团,功夫成片了,才能有这一团,是在身体一统后才会有的,实际也有点恍惚,无法用语言完全说清楚,因为这一团柔是没有阴阳界限的:阴也是阳,阳也是阴,但不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是可以相互补救、相互转换,可以暂时理解为身手一致;遇阴则阴,遇阳亦阴,故俗呼阴柔;“百炼钢化绕指柔”就是这个意思:钢能绕指,常识中的刚性已完全改变,具备了一般不可能会有的相反功用,实际上不过是回归自性而已——自性若不具柔质,莫说百炼,千炼万炼也柔不了!由此亦可知这柔末来的核心必然是坚刚!末来者即继续练习进步至拳经所述“极柔软”,“极柔软后能极坚刚”;软是柔的深度、谓之“柔若无骨”,而渐至于虚无,这是沿用古汉语“软者柔也”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中单指软弱的意思!松有疏散二意,分别指形和质,形松散而质通疏;似松是说柔具有松的这两个意思,而松代表不了柔!非软的软字则取软字义中的近于弱一意,借以强调柔的本义!或者直接改原文为“似松非弱”亦可。
              原文:意气既平,心一火消融。
              讲义:由松致柔,是个消融心火、磨平意气的功夫。心火多由个人习气所积累、又因无知而发,所以佛教喻为“无名”;意气则多因执着己见而盛,所以俗称“学问深处意气平”。
              原文: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
              讲义:(首句)以柔和人相搭交接,其形虽要与人相和合,但自身自有本位,不能人我相混;(次句)我以柔和合于人,任彼强攻硬挣,我只不相抗,但依“人刚我柔”之法则、随人来势,圆转走化其力,却不离开对方(不顶不丢);(三句)则是次句之果。末句述其所以然之理:非用心随意不能成其功。
              原文: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柔既不是用力能得,用意也是得不到的;往往在力和意的似有似无之间、会流露出若隐若现的意思,随气息的开合、而会觉得有一点柔的生机在身心深处自然生发;柔的功夫因无成势、无常形,所以说似虚无,但因机成势也有体相表现,以能随意圆转为功。致柔的方法,即太上所述之“抟气”法门(另文详述)。


              IP属地:河南7楼2017-04-12 18:55
              回复
                《说柔》
                柔是一团,似松非软,意气既平,心火消融;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咋天解释柔的意思,因一时抽不出空,就简言其要,今细讲义:
                原文:柔是一团,似松非软。
                讲义:
                柔是一团,功夫成片了,才能有这一团,是在身体一统后才会有的,实际也有点恍惚,无法用语言完全说清楚,因为这一团柔是没有阴阳界限的:阴也是阳,阳也是阴,但不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是可以相互补救、相互转换,可以暂时理解为身手一致;遇阴则阴,遇阳亦阴,故俗呼阴柔;“百炼钢化绕指柔”就是这个意思:钢能绕指,常识中的刚性已完全改变,具备了一般不可能会有的相反功用,实际上不过是回归自性而已——自性若不具柔质,莫说百炼,千炼万炼也柔不了!由此亦可知这柔末来的核心必然是坚刚!末来者即继续练习进步至拳经所述“极柔软”,“极柔软后能极坚刚”;软是柔的深度、谓之“柔若无骨”,而渐至于虚无,这是沿用古汉语“软者柔也”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中单指软弱的意思!松有疏散二意,分别指形和质,形松散而质通疏;似松是说柔具有松的这两个意思,而松代表不了柔!非软的软字则取软字义中的近于弱一意,借以强调柔的本义!或者直接改原文为“似松非弱”亦可。
                原文:意气既平,心一火消融。
                讲义:由松致柔,是个消融心火、磨平意气的功夫。心火多由个人习气所积累、又因无知而发,所以佛教喻为“无名”;意气则多因执着己见而盛,所以俗称“学问深处意气平”。
                原文: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
                讲义:(首句)以柔和人相搭交接,其形虽要与人相和合,但自身自有本位,不能人我相混;(次句)我以柔和合于人,任彼强攻硬挣,我只不相抗,但依“人刚我柔”之法则、随人来势,圆转走化其力,却不离开对方(不顶不丢);(三句)则是次句之果。末句述其所以然之理:非用心随意不能成其功。
                原文: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柔既不是用力能得,用意也是得不到的;往往在力和意的似有似无之间、会流露出若隐若现的意思,随气息的开合、而会觉得有一点柔的生机在身心深处自然生发;柔的功夫因无成势、无常形,所以说似虚无,但因机成势也有体相表现,以能随意圆转为功。致柔的方法,即太上所述之“抟气”法门(另文详述)。
                大道贵柔太上传,
                历来教法非一般。
                三千门类争一句,
                一点圣境万心烦。
                言内言外着凡迹,
                指龙指虎绝仙缘。
                有形有相皆是假,
                无情无意神乃安。
                抟气自然能致柔,
                静里得动阴阳现。
                抱无守一平常在,
                无过不及自在天!


                IP属地:河南8楼2017-04-12 19: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十四日
                  下面这段话摘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读之不唯对学拳用功有益,更重要的能让我们真正了解一代宗师之风范!
                  第一段立文武之论,使学者自顾己之所需而各行其道。第二段以反证之哲理,阐述拳道及学习方向,太极拳既为理境无尽之学,自然是至善尽美的,何劳添足改道?
                  末段述拳学核心之要,欲人人成就之心,可昭日月矣!
                  (2017.4.10)


                  IP属地:河南9楼2017-04-12 19:11
                  回复
                    《说柔》
                    柔是一团,似松非软,意气既平,心火消融;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咋天解释柔的意思,因一时抽不出空,就简言其要,今细讲义:
                    原文:柔是一团,似松非软。
                    讲义:
                    柔是一团,功夫成片了,才能有这一团,是在身体一统后才会有的,实际也有点恍惚,无法用语言完全说清楚,因为这一团柔是没有阴阳界限的:阴也是阳,阳也是阴,但不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是可以相互补救、相互转换,可以暂时理解为身手一致;遇阴则阴,遇阳亦阴,故俗呼阴柔;“百炼钢化绕指柔”就是这个意思:钢能绕指,常识中的刚性已完全改变,具备了一般不可能会有的相反功用,实际上不过是回归自性而已——自性若不具柔质,莫说百炼,千炼万炼也柔不了!由此亦可知这柔末来的核心必然是坚刚!末来者即继续练习进步至拳经所述“极柔软”,“极柔软后能极坚刚”;软是柔的深度、谓之“柔若无骨”,而渐至于虚无,这是沿用古汉语“软者柔也”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中单指软弱的意思!松有疏散二意,分别指形和质,形松散而质通疏;似松是说柔具有松的这两个意思,而松代表不了柔!非软的软字则取软字义中的近于弱一意,借以强调柔的本义!或者直接改原文为“似松非弱”亦可。
                    原文:意气既平,心一火消融。
                    讲义:由松致柔,是个消融心火、磨平意气的功夫。心火多由个人习气所积累、又因无知而发,所以佛教喻为“无名”;意气则多因执着己见而盛,所以俗称“学问深处意气平”。
                    原文: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
                    讲义:(首句)以柔和人相搭交接,其形虽要与人相和合,但自身自有本位,不能人我相混;(次句)我以柔和合于人,任彼强攻硬挣,我只不相抗,但依“人刚我柔”之法则、随人来势,圆转走化其力,却不离开对方(不顶不丢);(三句)则是次句之果。末句述其所以然之理:非用心随意不能成其功。
                    原文: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柔既不是用力能得,用意也是得不到的;往往在力和意的似有似无之间、会流露出若隐若现的意思,随气息的开合、而会觉得有一点柔的生机在身心深处自然生发;柔的功夫因无成势、无常形,所以说似虚无,但因机成势也有体相表现,以能随意圆转为功。致柔的方法,即太上所述之“抟气”法门(另文详述)。


                    IP属地:河南10楼2017-04-16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