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煤铁资源、悠久的冶炼历史,使武安自古就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采矿冶炼历史可追溯至战国。
过去,学术界倾向于将武安冶铁的起始时间定于汉代,但从春秋、战国至汉代遗址午汲古城的发掘及所出土的铁器文物可以断定,战国时代,武安确已存在冶铁业了。可以说,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和汉代,武安曾是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
1、2000余年前铁制“棘齿轮”佐证“武安冶铁”源于战国

午汲古城卫星图
午汲古城位于武安市午汲村北,全城略成长方形,面积为68.8万平方米。经过调查和发掘,证明其是一座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时代的古城遗址,在邯郸境内实不多见。并且午汲古城遗址发掘中出土了许多战国时期的铁器。
1956年5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处发掘组,对午汲古城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其中一个灰坑,除包含着大量厚重的凸面条纹凹面布纹的板瓦和绳纹砖外,又以铁制的生产工具为最多,共17件(器形大部残缺),有犁、锄、刀、
铁齿轮和一些氧化器形的碎块,而最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支残缺一半的铁质“棘齿轮”。
文物专家们分析认为灰坑应为战国至汉代遗迹。
尤其是灰坑中出土的的“棘齿轮”格外引人注意,“棘齿轮”是用单模铸成的,一面平,一面略凸,表面锈蚀程度不太严重,与同时出土的其他铁器比较,质料精良。
齿轮的外直径为8厘米,通厚1.6厘米,复原后共有16个齿,整体形状像风车,中心有贯轴的方孔。“棘齿轮”有管制作用,一经转过去,便不能复回,该元件为什么机械的零部件,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国关于齿轮原理的应用,最晚的时间点在战国末年已经开始,近年来在安阳、衡阳、永济等地均发现过秦汉时代的铜齿轮。不过这些古代齿轮多是散出,且质料为铜质。
武安午汲古城遗址出土的“棘齿轮”为铁质,且发现在可靠的文化层中,当为战国时代武安当地已具备冶铁业的实物证明。
古代邯郸地区要想发展大规模的冶铁业,需要两项必备条件:炼铁的矿石资源和燃料木炭(或者木材)。能满足这两项者唯有武安。
直至当代开采,武安的磁山、固镇、矿山诸铁矿多为露天铁矿。当时炼铁所需燃料为木材或木炭,这必然也取之于太行山麓,据史料记载,也多在武安境内,加之战国时代的交通工具还不发达,若将炼铁的原材料(矿石和木炭)从武安运到邯郸发展大规模的冶铁业,难度加大。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即有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记载。表明,战国时人们已懂得百里不贩粗的道理。在产矿石、木材的武安炼铁,或铸成器,则是成本更低、效益高。
2、矿山村存有国内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宋代冶铁炉


西汉时期,冶铁业已成为邯郸手工业的支柱产业。西汉武帝之前,冶铁业有民营和官营两种,以民营为主。
汉武帝以后,实行盐铁专营(汉平帝时一度罢专营)。官营盐铁,汉王朝在中央于大农令(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各郡国设盐铁官或铁官,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据《史记》、《汉书》(张汤传)记载,汉武帝时期,赵国也设置有铁官,“赵国以冶铸为业,王数讼铁官事,汤常排赵王。赵王求汤事,并上书告汤”。
因为冶铁上的争执,赵王与中央政府派驻的铁官屡次发生诉讼,说明此时赵国不仅设置有主管冶铁业的官员,并且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上的矛盾屡次发生争执诉讼。
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49处,武安为其一。《古矿录》记载:《汉书·地理志》称魏郡武安有铁。在此设立铁官,足以证明当时武安的冶铁业发展的规模之大。
从固镇古城考古发掘资料中,发现了汉代冶铁遗址。该遗址位于固镇古城遗址西部,主要分布在固镇战国古城之外。炉渣的积厚很深,随处可见。
遗址残炉嵌镶于土崖上,底径1米有余,并发现约1米厚的木炭灰烬和碎矿石层和重约20公斤的未冶炼成铁的矿石烧结块。据考古专家们分析,当时炼铁所用燃料均为木炭或木柴。
据文献记载,武安至五代、宋、元都曾设有冶铁管理机构和官员。
1940年版《武安县志》载:宋初冀州刺史武安人蔡审廷,其祖父蔡绾曾任武安苑城三冶使。同时,在宋代,武安的炼铁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矿山村发现的宋代炼铁炉得到佐证。
该炼铁炉遗存有两座,其中一座高约6米,底径3米、炉体中部较低,顶部较粗,炉壁厚约40至80厘米,以矿石和沙质耐火土砌成。该炉北5至6米处,另有一高炉遗址。
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国内甚至世界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宋代炼铁炉。
3、西石门铁矿为邯、邢基地最大的铁矿,存量达一亿吨

元代至元十六年(l279年)武安阳邑镇《重修寿圣寺碑记》中提及“本镇炉官税使,发菩提心,为之领袖”“功德主赐固镇等处铁冶副提(领)赵”“本炉副使滏源颜大祚书丹”等。
《武安县志》记载,在元代时,今武安固镇曾设有“铁冶提领”,管理邯郸一带的冶铁业,可见武安一带的冶铁业到了元代已成为邯郸一带冶铁业的管理中心。
武安至今留有元代炼铁炉。位于固镇村西,1964年尚有12座,现仅残存5座,其中一座保存较好,炉壁为红砂岩砌成,内磨耐火土,壁上凝结有氧化铁和炼渣(多为褐绿色)。调查发现时,炉址周围均有陶片,多为碗,形大、粗糙,有的碗底有字,为元代遗物。
明朝时期,武安的冶铁业发展缓慢,但民间的冶铁业仍未间断。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外敌的入侵,曾一度中断。
《武安县志》记载:明代时,武安苑城设有“三冶使”,并中断于有清末一代。《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石。《明一统志》称:磁山在武安县西南30里,上产磁石,涉县(今涉县)出铁。
日军侵占武安后,于1941年勘察磁山露天铁矿并开始修筑邯(郸)磁(山)铁路。1943年,在磁山村设立株式会社劳务所,开始采掘。1944年有4个采场。1945年7月停采,共掠夺矿石数十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武安境内铁矿开采逐步恢复和发展。1951年7月,磁山铁矿正式恢复生产,成为邯(郸)邢(台)地区第一座露天铁矿。
1957年8月,矿山村铁矿正式投产,此矿及磁山铁矿均属省工业厅领导。1958年7月,全国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在“三面红旗高高举,钢铁生产超英美”的口号下,盲目生产,结果炼成了铁和铁矿石混凝在一起的“大疙瘩”,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
70年代,武安相继建起钢铁厂和炼铁厂。期间,国家于武安境内建设的一批矿山陆续投产。1958年12月,玉泉岭铁矿投产;1960年2月,固镇铁矿投产;1977年2月,马甲脑铁矿投产;1977年12月,玉石洼铁矿投产;1978年,
西石门铁矿投产,该铁矿储量达1亿吨,设计能力为年产矿石220万吨、选矿250万吨,为邯(郸)邢(台) 基地最大的铁矿。

武安大规模炼铁始于“大跃进”时期。1966年10月,武安县筹建固镇炼铁厂(第二炼铁厂)。1971年,下白石炼铁厂建成投产(第一炼铁厂)。1984年,街道、村镇开办的小炼铁厂迅速发展,生铁产量逐年上升,建起崇义、
固镇、磁山、南关街、北关街5座炼铁厂,共建高炉9座,年产生铁9万吨。1988年产量达到14.6万吨。
2002年,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2004年,实现了“钢变材”新跨越。武安全市逐步形成了以文丰钢铁、普阳钢铁、新金钢铁、东山钢铁、兴华钢铁、烘熔钢铁等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群。
过去,学术界倾向于将武安冶铁的起始时间定于汉代,但从春秋、战国至汉代遗址午汲古城的发掘及所出土的铁器文物可以断定,战国时代,武安确已存在冶铁业了。可以说,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和汉代,武安曾是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
1、2000余年前铁制“棘齿轮”佐证“武安冶铁”源于战国

午汲古城卫星图
午汲古城位于武安市午汲村北,全城略成长方形,面积为68.8万平方米。经过调查和发掘,证明其是一座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时代的古城遗址,在邯郸境内实不多见。并且午汲古城遗址发掘中出土了许多战国时期的铁器。
1956年5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处发掘组,对午汲古城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其中一个灰坑,除包含着大量厚重的凸面条纹凹面布纹的板瓦和绳纹砖外,又以铁制的生产工具为最多,共17件(器形大部残缺),有犁、锄、刀、
铁齿轮和一些氧化器形的碎块,而最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支残缺一半的铁质“棘齿轮”。
文物专家们分析认为灰坑应为战国至汉代遗迹。
尤其是灰坑中出土的的“棘齿轮”格外引人注意,“棘齿轮”是用单模铸成的,一面平,一面略凸,表面锈蚀程度不太严重,与同时出土的其他铁器比较,质料精良。
齿轮的外直径为8厘米,通厚1.6厘米,复原后共有16个齿,整体形状像风车,中心有贯轴的方孔。“棘齿轮”有管制作用,一经转过去,便不能复回,该元件为什么机械的零部件,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国关于齿轮原理的应用,最晚的时间点在战国末年已经开始,近年来在安阳、衡阳、永济等地均发现过秦汉时代的铜齿轮。不过这些古代齿轮多是散出,且质料为铜质。
武安午汲古城遗址出土的“棘齿轮”为铁质,且发现在可靠的文化层中,当为战国时代武安当地已具备冶铁业的实物证明。
古代邯郸地区要想发展大规模的冶铁业,需要两项必备条件:炼铁的矿石资源和燃料木炭(或者木材)。能满足这两项者唯有武安。
直至当代开采,武安的磁山、固镇、矿山诸铁矿多为露天铁矿。当时炼铁所需燃料为木材或木炭,这必然也取之于太行山麓,据史料记载,也多在武安境内,加之战国时代的交通工具还不发达,若将炼铁的原材料(矿石和木炭)从武安运到邯郸发展大规模的冶铁业,难度加大。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即有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记载。表明,战国时人们已懂得百里不贩粗的道理。在产矿石、木材的武安炼铁,或铸成器,则是成本更低、效益高。
2、矿山村存有国内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宋代冶铁炉


西汉时期,冶铁业已成为邯郸手工业的支柱产业。西汉武帝之前,冶铁业有民营和官营两种,以民营为主。
汉武帝以后,实行盐铁专营(汉平帝时一度罢专营)。官营盐铁,汉王朝在中央于大农令(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各郡国设盐铁官或铁官,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据《史记》、《汉书》(张汤传)记载,汉武帝时期,赵国也设置有铁官,“赵国以冶铸为业,王数讼铁官事,汤常排赵王。赵王求汤事,并上书告汤”。
因为冶铁上的争执,赵王与中央政府派驻的铁官屡次发生诉讼,说明此时赵国不仅设置有主管冶铁业的官员,并且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上的矛盾屡次发生争执诉讼。
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49处,武安为其一。《古矿录》记载:《汉书·地理志》称魏郡武安有铁。在此设立铁官,足以证明当时武安的冶铁业发展的规模之大。
从固镇古城考古发掘资料中,发现了汉代冶铁遗址。该遗址位于固镇古城遗址西部,主要分布在固镇战国古城之外。炉渣的积厚很深,随处可见。
遗址残炉嵌镶于土崖上,底径1米有余,并发现约1米厚的木炭灰烬和碎矿石层和重约20公斤的未冶炼成铁的矿石烧结块。据考古专家们分析,当时炼铁所用燃料均为木炭或木柴。
据文献记载,武安至五代、宋、元都曾设有冶铁管理机构和官员。
1940年版《武安县志》载:宋初冀州刺史武安人蔡审廷,其祖父蔡绾曾任武安苑城三冶使。同时,在宋代,武安的炼铁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矿山村发现的宋代炼铁炉得到佐证。
该炼铁炉遗存有两座,其中一座高约6米,底径3米、炉体中部较低,顶部较粗,炉壁厚约40至80厘米,以矿石和沙质耐火土砌成。该炉北5至6米处,另有一高炉遗址。
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国内甚至世界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宋代炼铁炉。
3、西石门铁矿为邯、邢基地最大的铁矿,存量达一亿吨

元代至元十六年(l279年)武安阳邑镇《重修寿圣寺碑记》中提及“本镇炉官税使,发菩提心,为之领袖”“功德主赐固镇等处铁冶副提(领)赵”“本炉副使滏源颜大祚书丹”等。
《武安县志》记载,在元代时,今武安固镇曾设有“铁冶提领”,管理邯郸一带的冶铁业,可见武安一带的冶铁业到了元代已成为邯郸一带冶铁业的管理中心。
武安至今留有元代炼铁炉。位于固镇村西,1964年尚有12座,现仅残存5座,其中一座保存较好,炉壁为红砂岩砌成,内磨耐火土,壁上凝结有氧化铁和炼渣(多为褐绿色)。调查发现时,炉址周围均有陶片,多为碗,形大、粗糙,有的碗底有字,为元代遗物。
明朝时期,武安的冶铁业发展缓慢,但民间的冶铁业仍未间断。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外敌的入侵,曾一度中断。
《武安县志》记载:明代时,武安苑城设有“三冶使”,并中断于有清末一代。《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石。《明一统志》称:磁山在武安县西南30里,上产磁石,涉县(今涉县)出铁。
日军侵占武安后,于1941年勘察磁山露天铁矿并开始修筑邯(郸)磁(山)铁路。1943年,在磁山村设立株式会社劳务所,开始采掘。1944年有4个采场。1945年7月停采,共掠夺矿石数十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武安境内铁矿开采逐步恢复和发展。1951年7月,磁山铁矿正式恢复生产,成为邯(郸)邢(台)地区第一座露天铁矿。
1957年8月,矿山村铁矿正式投产,此矿及磁山铁矿均属省工业厅领导。1958年7月,全国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在“三面红旗高高举,钢铁生产超英美”的口号下,盲目生产,结果炼成了铁和铁矿石混凝在一起的“大疙瘩”,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
70年代,武安相继建起钢铁厂和炼铁厂。期间,国家于武安境内建设的一批矿山陆续投产。1958年12月,玉泉岭铁矿投产;1960年2月,固镇铁矿投产;1977年2月,马甲脑铁矿投产;1977年12月,玉石洼铁矿投产;1978年,
西石门铁矿投产,该铁矿储量达1亿吨,设计能力为年产矿石220万吨、选矿250万吨,为邯(郸)邢(台) 基地最大的铁矿。

武安大规模炼铁始于“大跃进”时期。1966年10月,武安县筹建固镇炼铁厂(第二炼铁厂)。1971年,下白石炼铁厂建成投产(第一炼铁厂)。1984年,街道、村镇开办的小炼铁厂迅速发展,生铁产量逐年上升,建起崇义、
固镇、磁山、南关街、北关街5座炼铁厂,共建高炉9座,年产生铁9万吨。1988年产量达到14.6万吨。
2002年,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2004年,实现了“钢变材”新跨越。武安全市逐步形成了以文丰钢铁、普阳钢铁、新金钢铁、东山钢铁、兴华钢铁、烘熔钢铁等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