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0 12:47 凤凰周刊
朱元璋打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旗号建立新王朝时,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汉族知识分子自甘为前朝遗民,不愿意加入到“建设大明王朝”的洪流中去,有很多名士为元朝殉节,甚至有人追随元顺帝北奔草原,他们的抉择该怎样理解,可以简单地扣上道德大帽子吗?
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中的伯夷和叔齐兄弟成为千古称赞的气节典范。
中国历史悠久,王朝也多,每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都会涌现出一批缅怀故国,隐遁乡野的人士,他们宁愿老死荒郊,为故国贞节自守,也不愿改事新朝,这些人被称为遗民。遗民是中国朝代更迭之际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现象。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里遗民总是被尊重和歌颂的,因为他们秉承忠义与坚守,忠义说明有道德,坚守则是有情怀。有道德而又有情怀的人,岂能不得到尊重!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有两个王朝的遗民却属于“异类”,他们的忠义和坚守并不逊于其他时代,但得到更多嘲讽和不解,乃至口诛笔伐,这便是元遗民和清遗民。
清遗民毕竟产生自传统社会崩溃之后,在近代思想冲击下,遭到抨击算“情有可原”,不具有代表性。元遗民则完全是传统社会产物,前有继后有续,而其遭遇,却连清遗民还有所不如。
比如王夫之,自己本身是遗民,却对于元遗民则大加痛斥,认为他们“鬻道统于夷狄盗贼而使窃者”,为“败类之儒”、 “国之妖”。另一位明遗民吕留良写诗叱骂“此曹岂云不读书,直是未明大义耳”。降清的钱谦益,自己大节有亏,但骂起元遗民来也不嘴短,认为他们“鲜能深明于大义”。
民国的史学家钱穆在读元遗民诗文时,发现元遗民不忘故主,并无重光中华的欢欣之情,便抨击道:“明初诸臣之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
朱元璋打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旗号建立新王朝时,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汉族知识分子自甘为前朝遗民,不愿意加入到“建设大明王朝”的洪流中去,有很多名士为元朝殉节,甚至有人追随元顺帝北奔草原,他们的抉择该怎样理解,可以简单地扣上道德大帽子吗?
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中的伯夷和叔齐兄弟成为千古称赞的气节典范。
中国历史悠久,王朝也多,每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都会涌现出一批缅怀故国,隐遁乡野的人士,他们宁愿老死荒郊,为故国贞节自守,也不愿改事新朝,这些人被称为遗民。遗民是中国朝代更迭之际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现象。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里遗民总是被尊重和歌颂的,因为他们秉承忠义与坚守,忠义说明有道德,坚守则是有情怀。有道德而又有情怀的人,岂能不得到尊重!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有两个王朝的遗民却属于“异类”,他们的忠义和坚守并不逊于其他时代,但得到更多嘲讽和不解,乃至口诛笔伐,这便是元遗民和清遗民。
清遗民毕竟产生自传统社会崩溃之后,在近代思想冲击下,遭到抨击算“情有可原”,不具有代表性。元遗民则完全是传统社会产物,前有继后有续,而其遭遇,却连清遗民还有所不如。
比如王夫之,自己本身是遗民,却对于元遗民则大加痛斥,认为他们“鬻道统于夷狄盗贼而使窃者”,为“败类之儒”、 “国之妖”。另一位明遗民吕留良写诗叱骂“此曹岂云不读书,直是未明大义耳”。降清的钱谦益,自己大节有亏,但骂起元遗民来也不嘴短,认为他们“鲜能深明于大义”。
民国的史学家钱穆在读元遗民诗文时,发现元遗民不忘故主,并无重光中华的欢欣之情,便抨击道:“明初诸臣之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