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医错误地理解糖尿病
首先,西医认为并发症的原因是长期的高血糖,所以要控制血糖。但事实上是高血糖与并发症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伴生关系。
胰岛素抵抗在一定意义上也称为葡萄糖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抵”和“抗”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胰岛素抵抗在体内始终是存在的,并不是有了糖尿病或并发症后才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是指葡萄糖抵达细胞并促使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动力。这个动力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葡萄糖,另一个是胰岛素。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并不是决定于细胞,而是与血糖和胰岛素含量有关的量。当人体其它情况不变时,增加血糖浓度,能增加抵的力量;人体其它情况不变,增加血液胰岛素含量,能增加抵的力量。人体的血糖浓度和血液胰岛素含量同时增加,更能增加抵的力量。抵的力量的大小与血液葡萄糖含量和血液胰岛素含量紧密相关。
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是指细胞有选择性地吸收葡萄糖而形成的葡萄糖吸收阻力。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是由接受葡萄糖的细胞产生的,同时也有葡萄糖通道所形成的葡萄糖流动阻力。目前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胞胰岛素受体就是与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相关的一个量(胰岛素受体越少,抗的力量就强;胰岛素受体越多,抗的力量就越弱),但这里所说的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还有更广的含义。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是指对葡萄糖吸收时的阻力,而不是指细胞对胰岛素吸收时的阻力。
胰岛素抵抗达到平衡的标准是细胞对葡萄糖吸收流量(单位时间内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量)要达到人体的要求,不能减少。当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加大时,为了达到胰岛素抵抗的平衡,抵的力量也得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胰岛素抵抗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在这个动态平衡过程中,要求人体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有能力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抵的力量的增加包括血糖的增加和血液胰岛素含量的增加。西医对待血糖和胰岛素是两种绝然不一样的心态:打压血糖,提升胰岛素。血糖的增加和胰岛素含量的增加对于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的增加具有相同的意义,西医应该用相同的心态去对待血糖和胰岛素,不应该厚此薄彼。
胰岛素抵抗失去平衡就是抵的力量没有能力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使细胞的葡萄糖吸收流量减少,肌体组织发生病变,即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血糖高,而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的增加,使得抵的力量没有能力克服抗的力量。胰岛素抵抗分成两个阶段:平衡阶段和不平衡阶段。血糖高是胰岛素抵抗平衡阶段表现出来的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即抵制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减少的一种自我保护。并发症是胰岛素抵抗不平衡时的产物。从高血糖、并发症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来看,高血糖与并发症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只是伴生关系。控制血糖不可能控制并发症,相反,降血糖会加速并发症。
其次,西医认为血糖高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退。
把血糖高的原因说成是β细胞的问题,是最大的错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占总的糖尿病人数的95%以上,但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的病因都是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除肝脏以外的其它肌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之差值过大而引起的。1型糖尿病是肝脏对胰岛素太敏感引起的,2型糖尿病是肌体组织对胰岛素越来越不敏感引起的。
相对于葡萄糖来说,胰岛素在体内有两大作用。第一,平稳血糖;第二,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所谓平稳血糖就是减小人体最高血糖值与最低血糖值的差值,使这个差值变小。这个差值等于零就是平稳血糖的极限。平稳血糖所需要的胰岛素量是有一个限制,这个限制与平稳血糖的极限相对应。
1型糖尿病是肝脏对胰岛素太敏感,只要一点少量的胰岛素就可以达到平稳血糖的极限,而肌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胰岛素。β细胞若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肝脏就会受不了,也就是人体为了保护肝脏,指使免疫系统对β细胞发动攻击,使β细胞不要再分泌出过多的胰岛素!
2型糖尿病是由于肌体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从而需要更多的胰岛素量才能使胰岛素抵抗达到平衡。这个更多的胰岛素需求量使肝脏平稳血糖的作用达到极限。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病因都不是β细胞的问题。救治糖尿病是世界难题,并不是糖尿病难治,而是西医错误地理解糖尿病!西医用降血糖和恢复β细胞功能去救治糖尿病,都是错误的。中医不仅没有用错误的降血糖的方法去治疗糖尿病,而是用排毒疏通调理的方法去减少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的增加。有些中医医师也跟随西医去恢复胰岛功能,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