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学潍坊昌乐...吧 关注:23贴子:302
  • 0回复贴,共1

“假”课文让课本似“白开水”,该提高语文教材的文化含量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语文教材亟须提高文化含量
【文化评析】
语文教材中的“假”课文,近期引发持续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大众自觉地检视语文基础教育。
其实,“假”课文是个案,比“假”课文更多的是“水”课文——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文化含量不足、中华文化精髓不足,让教材有了“白开水”似的观感。
*
中国一直有着重视经典的教育传统。直至20世纪前期,许多人仍然是自幼就阅读中国文化中那些最重要的著作——
历史学家顾颉刚3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4岁时叔父即教他读司空图《诗品》,5岁时他就开始读“四书”“五经”。
文史专家钱基博9岁读完了“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文学家夏丏尊10岁前读了《左传》《诗经》《礼记》。
*
童年、少年所读的著作,为这些学者后来的学习、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童年、少年时期阅读《论语》等经典,能够读懂吗?对此,学者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一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五经”以及诸子经典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不读这些著作,就难以真正读懂后来的书籍。“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金克木的话,非常富有启发性。
自然,孩子对所读经
典的内容不可能完全
理解,但他们能够有
所感受,有部分的理
解就足够了,
更多的理解是
留给未来岁月的。
语文是基础,所谓基础应该理解为人的一生的基础。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应该是那些值得人一生回味和思索的作品。不值得回味的作品,是不值得学习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儿童对那些自己完全能懂的东西,也不见得有兴趣,因为这样的内容“没有味道”。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上小学时,教材上的课文是“喜鹊叫,客人到,妈妈去买面,面上一块肉,客人吃了点点头”之类。对这样的课文,他的感觉是:“一点味道也没有,白开水,几乎全是废话。”
当时,他母亲教他的诗歌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样的诗歌,七八岁的孩子未必能够完全理解,但年幼的孙绍振对这些诗歌更感兴趣。有一定难度,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有兴趣,有挑战”,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
语文教材中确实有一些“假”的课文,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太简单,特别是课文的文化含量太低。文化的含量低,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含量严重不足,是当前语文教材的一大问题,不应再被忽视。
把目光转向海外,一起看看各国语文教材选用文章都有些什么标准?是否有统一的机构来负责教材内容的裁定?
俄罗斯:语文教材近二十年来一直变动不断
首先把目光投向俄罗斯。俄罗斯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分为语文和文学两门课,相关的课本教材是由俄罗斯教育部统一策划的。由于俄语的语法比较复杂,语文课主要讲授语法,检查学生对字母拼写和标点符号应用的掌握情况。
而文学课则包括文学欣赏和作文两部分,低年级的文学课主要讲授各国童话故事,五年级以后,则重点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俄罗斯文学中的名著和名篇,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文学欣赏水平。
据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俄罗斯的语文教材近二十年来一直变动不断。在苏联时期,语文教材选文比较偏重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注重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注重研究作家与人民群众、民间文学的联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中小学语文教材近20年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有的变化当地人认为合情合理,有的则莫名其妙。按一些教育学家的说法,随时代而改变是语文教材与生俱来的属性。
俄罗斯语文教材开始认真反思过去主流话语的局限,同时积极吸取西方和俄罗斯传统的文学资源养料,逐渐形成多元开放的格局,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开掘并继承民族文化巨匠的丰厚资源,所以当文学史界的主流观点发生变动时,某些作家的作品必然会“进入”或“退出”语文课本。
苏联解体后,一批苏联作家“退出”了俄语教材,一批“被苏联政治埋没的俄罗斯和苏联作家”成了俄罗斯语文课本中的新宠。
澳大利亚:没有制定全国统一语文教材
再把目光转向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情况跟中国和俄罗斯有很大的不同,
澳大利亚并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来供他们的学生使用。教学的内容也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有不同的具体规定。
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澳大利亚语文课本通常没有统一教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甚至并不一定会提供完整的教科书。
根据不同的州,澳大利亚每个州都会设定一个基本的学生学习课程大纲,而老师通常会按照大纲的要求来给学生上课。比如一些诗歌、小说之类的作品,老师会在上课的时候把打印的教材发给学生,然后进行课堂讲解,内容分析。
而到了高年级,有时候一些老师甚至会把一些较厚的小说作为几个星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并撰写阅读报告。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会有一些指定的教学用书,但是这些书籍通常也并不是基于全国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规划而需要使用到的语文教科书。
一般这种书在学校的图书馆或者书店里可以购买到。也有一些学校采取的是代代相传的制度,前一届学生只是借阅这些教材,但不能在教材上涂画任何的东西。等到学期结束后,这些教材会传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继续循环使用。
所以当有一些新来澳大利亚的家长在网上求购孩子某年级的语文教材的时候,总是会被网友追问到底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因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材完全不一样,而且有很多学校并没有标准的语文教材。
英国:没有统一教材 只有教学大纲
最后看英国。英国观察员侯颖表示,和澳大利亚相似,英国小学也没有固定教材,一张报纸、几本名著、一份广告甚至一本字典,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
*
在英国的课堂上,生活中的资源成为了最鲜活、最直观和最有用的教学资源。但是,没有统一教材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随意和无序。而国家课程标准发挥了重要的标准控制作用,这样一来,教师的学科教学就有了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还能极大地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度。
在英国,小学并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平时课堂上做的练习一般也不让带回家。这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都是有差异的,统一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
其次,英国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国家,有来自全世界各地背景的移民。在学校里,尤其是大城市的学校也有很多英语非母语学生,同时英国学校很包容,他们允许一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进入普通公立学校学习。因此在一个班里学生之间的水平会相差很大。对于这样的班级,如果使用统一教材,就会有很多孩子看不懂教材或者觉得吃力。
虽然没有教材,但是英国还是有教学大纲的。老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材料进行教学。而因为没有教材,老师也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
比如老师通常会选择用获奖绘本或者是儿童小说。2015年是《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本书出版150周年。当时英国有些学校就以这本书作为主题进行教学,而2016年又是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诞辰100周年,因此有些年级就会选择他写的书来学习。


1楼2017-04-01 15: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