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落花风吧 关注:73贴子:9,868

【转帖】古代的医生/●罗大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边看一边贴过来,要是觉得我的速度太慢了就自己跑天涯去看吧


1楼2008-11-23 12:41回复
    原帖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0045.shtml

    愿勿抽!

    向作者致敬!


    2楼2008-11-23 12:42
    回复
      2025-05-12 23:13:07
      广告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
        因为中医的术语让人听着摸不着头脑,比如什么阴虚阳虚、疏肝和胃等等的。
        所以中医很难学习。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好的中医医生了,你到中医院看病,很多中医也都是给你开一堆检查单,然后开好多西药,最后从药厂那里兴奋地拿些回扣。
        所以这些医生的疗效很差,这导致很多被他们“信手”治疗过的患者很愤怒,提出了“取缔中医”的呼喊。
        但是,喊取缔中医的人别着急,因为中医业内有人说:建国以后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中,没有出现一个中医大师,现在的中医大家,全部都是建国前留下来的。而这些人的年龄很大,至少在八九十岁吧,你总不能指望人家再坚持个几十年吧,所以,别急,别急,中医的确不需要大家呼喊“取缔”,它自己会不断退化,当剩下的都是看化验单开西药的中医后,它会自行消灭的,就像一支蜡烛,当蜡烛的芯没有了以后,蜡烛自己就会灭掉的,无烦他人来吹。
        那么这个蜡烛的芯是什么呢?在后面的故事里面,希望大家一起和我去寻找。
        
        那么,古代的医生也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大师级的中医在我们的手中断了传承?
        什么样的医生才能算是大师级的医生?
        什么是医道?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在这支蜡烛行将熄灭之前,让我们借着这点光亮,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及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寻找成功之道,登上涅盘之路,饱尝破茧而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体会最终获得至高境界的欢娱心境!
        在看故事的同时,我还要告诉你,这些古代的医生们,这些真正的名医们所提供给你的养生之道,算是额外的回报吧。
        我是个不循规矩的人,所以不是按照顺序来介绍名医的,想到谁就介绍谁,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各位名医在天之灵不要介意座次问题,我没有尊重谁不尊重谁的意思。也希望大家在看完所有的故事后,把人物按年代重新排列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推出第一位大师,朱丹溪。


      3楼2008-11-23 12:42
      回复
          
           人物一 朱丹溪
          浙江义乌。
          这里现在是个热闹非常的地方,在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间隙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的广告:物流之都,这是现在的事情了。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古代吧,回到元朝,那时候这儿可没那么热闹。
          在义乌南边,有条曲折蜿蜒流淌而过的溪水。
          世界上每条溪水都是美丽的,这条溪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是溪水两岸的岩石,它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这条溪水又叫丹溪。
          公元1281年11月28日,朱丹溪就降生在这里。
          有趣的是,朱丹溪本来不叫朱丹溪,他正式的名字叫朱震亨,字彦修,就因为他住在叫丹溪的地方,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说习惯了,顺嘴就叫成了朱丹溪。说起来古人的这个习惯也挺有趣的,尊重谁就用谁住的地方称呼他,这“丹溪翁”翻译成白话也就是“住在丹溪那里的一个老人”,好比是您住在杭州,为了尊重您,称呼您为“杭州老头”似的。这种尊重法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您太了不起了,把这个地方的从古到今的其它人都给盖了,因为您叫了“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这名号别人可就没法儿用了,再出个名人,也没法儿叫“住在丹溪边上的老人乙”了,可见,这个名号横的把这地方连县城在内的方圆几十里,竖的把这地方的上下几千年,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的人都给盖了。
          过份了点儿吧!您一定这么想。
          您还别说,反正2008北京开完奥运会以后的事情我不敢预测,打这儿往前算的,从古至今,这地方的人成就还真就没有人家朱丹溪大的。而且,尊称人家这个名号也是老百姓自愿的,受人恩泽啊,您想,没准儿这地方哪位兄台的二十代以上的爷爷当初得了重病,要不是人家朱丹溪,那位老祖宗早就挂了,哪儿还有这位兄台啊。
          所以,这种称谓可是真的尊重啊,是尊称巨牛的人的,一般牛的人是无法获得的。
          
          但是,早年的朱丹溪却无法看出来是个这么有成就的人。


        4楼2008-11-23 12:43
        回复
            少年时代
            童年时候的朱丹溪,不,这个时候应该还叫朱震亨,因为“朱丹溪”这个带着光环的称谓还没有落到他的头上,这个时候的朱震亨还算是个聪明的孩子,由于家里是书香门第,所以读圣贤书、习举子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瞧,童年的朱震亨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了,来来,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日后的名医吧:这个叫朱震亨的小孩瘦瘦的,额头宽宽的,眼睛很大,透着机灵,其中一个眼睛还有两个瞳孔——古代对名人往往有这种异乎寻常的传说,为的是显示与众不同。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只眼睛,向上看,向下,好的,一切正常,见鬼去“两个瞳孔”的谣言吧,不要让这种缺乏医学常识的谣言破坏了名医的声誉。
            所以,从外表,我们怎么看这个朱震亨都是个成千上万的普通少年儿童中的普通一员。
            喂!震亨同学,去哪里?什么?去私塾先生哪里,等等我,我是罗同学,我们一起去。
            震亨同学,我就坐在你的同桌吧,好的,谢谢。
            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现在打开手中的书,翻倒第四十八页,这是今天的课程,要背诵下面的内容: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我靠!这都是些什么书啊!震亨同学,对不起,帮助我放哨,我先闪了!什么?先生走过来了!天哪,我好后悔跟着来啊。
            好,下面检查今天背诵的内容,罗同学,你是新来的,你先来背诵,什么?一天只是记住了治则进,乱则退六个字而已吗?你们现代人的古文功底如此退化吗?岂有此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震亨同学,好,开始,“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震亨同学记住了这么多,是为了给我难看吗)……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天啊,震亨同学在说些什么啊,我开始不懂了啊)……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数了数,一千多字啊,震亨同学,你此时不是一个人在背诵,你此时孟子附体!)”
            震亨同学,你看私塾先生的眼睛里怎么开始放光了!天啊,这是什么表情啊,他干嘛过来抓住你的手不放?
            激动中的先生:“震亨同学,日记千言,光大门楣有望啊!”
            平淡的震亨同学:“这太容易了,没有什么意思,我明天不来学了。”
            困惑中的罗同学:“咦?先生怎么这么快就不见了?噢,原来在这里,先生,您为什么要躲在讲台下面用头撞墙呢?”
            
            凭心而论,朱震亨童年所受的教育是严谨的,他的父亲是读书人,祖父是进士,这还不够,老天爷又给他安排了位极其有来头的母亲,他的母亲戚氏的祖上是宋朝时的官员,虽然到了元朝,家道不行了,但家教还是有的,她对子女管教甚严,有一次朱震亨的弟弟从邻居家的鸡窝里顺了个鸡蛋,被母亲发现了,严厉地斥责他马上给邻居送回去,搞得他很久都做有鸡蛋的梦。在这种严谨的教育下,朱震亨苦读举子业,象古代任何一个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但是接着,却突然放弃了科举之路。对于他突然放弃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找到记载,只能看到:“先生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义,为声律之赋,刻烛而成,长老咸器之,已而弃去。”这样的话语,如果从字面理解,我们的头脑中则不难出现上面我们描述过的情景,即震亨同学太聪明了,却对作学问不感兴趣,才“已而弃去”,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论述很有疑点,这就好比是描述一个人:“非常有当官的天分,年纪轻轻官就越当越大,然后不当了”。这绝对是种不靠谱的逻辑,傻瓜才会相信呢,没有点儿经济或者作风问题怎么会不当官了呢?那么,历史中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朱震亨为什么放弃了科举之路,在放弃了科举之路后,开始对什么感兴趣了呢?
            关于朱震亨为什么对读书不感兴趣了,历史上没有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从朱震亨父亲的去世来分析起。
          


          5楼2008-11-23 12:52
          回复
              再让我们来看看二十二岁的朱震亨的回答,估计足够让郡守背过气去了:“您郡守是个大官,当然脑袋是很重要的了,我们也就是一芥草民,脑袋并没有那么重要,您就甭替我们操心了,这个包银如果形成制度,危害将会毒及子孙(此害将毒子孙),如果您非要干这个坏事,那您干脆把我们家的财产连房子带地都收上去,来顶替大家的钱算了,您看着办吧。”
              这话说的是比较有水平的,首先是直接点出:您的脑袋重要啊,您是一定在乎的,可这个事情闹不好了,您的脑袋也会搬家的噢;然后指出您干的这是坏事啊,这样郡守自己心里也会掂量掂量吧,大家毕竟都是读国学出身的吧,思想境界到哪里去了?最后说,如果您非要做,那直接到我们家抢得了,您觉得合适吗?
              估计郡守听完后一定痛苦的直用脑袋撞墙:苍天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这哥们儿为什么偏偏生在我的辖区里面啊!
              然后郡守一定会转过脸来,用恳求的语气央求:拜托啊老大,给点面子吧,总不能让我没法儿交差吧,兄弟我也混下去啊。
              那好吧,我们村王小二和李老四最近靠贩卖假奶粉发了财,我总觉着这两个人很不地道,你就上他们家收吧。
              多谢老大指点,多谢!
              最后的结局是:朱震亨所居的乡里,竟然只推举出两个大款交了包银(仅上富氓二人),其他乡亲皆得脱免。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朱震亨是这样一个人:非常正直,爱惜百姓,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当时的所作所为吧。
              当时他们县里有个不大地道的县长,很喜欢搞钱,具体搞钱的方式也很有时代特征,就是假托鬼神来营造工程(当然,现在也有这样的县长),比如他最近就和几个包工头想出来个主意,说神仙给我托梦了,让我修岱宗祠,这个工程县领导都通过了,准备开始修了。
              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件事情还没有做。
              这个事情不做,恐怕这个工程总会有点问题,这使得他睡觉都不安心。
              这件事情就是,在本县的管辖范围内有个朱震亨,这个朱震亨对此工程的态度还不清楚。
              可见当时朱震亨的名气大到了何种地步,连县长搞个贪污工程都要先想着这个朱震亨会不会跳出来捣乱!
              怎么办呢?不能坦白了说我想搞钱啊,还是婉转点儿透露吧。
              于是县长就找来朱震亨谈话了,谈话的气氛是在县长营造的极其神秘的氛围中进行的,首先是县长用泄露天机的口气压低声音说:“震亨啊,透露你点最高机密!人这辈子的生死,实际上是岳神管的(人之生死,岳神实司之)!这事儿我没告诉别人,就告你一人了,内部消息千万别外传!”
              这个县长一定觉得自己的神秘的信息已经传递给朱震亨了,于是又突然换了副严肃的面孔提高声音说:“我现在要修建岳神的宫殿,那是神仙的意思!看我这县里哪个胆大的不要命的敢拦着(孰敢干令)?!”
              真的很佩服这个笨蛋县丞,费尽心机想了三天竟然想出了这个套把戏,这在朱震亨看来简直是无稽之极。
              所以他立刻不留情面地回答:“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予的,需要去向土偶献媚吗(何庸媚土偶为生死计耶)?况且如果岳神无知也就罢了,如果他真的有灵的话,那么在这种民间饥荒的时候,老百姓吃还吃不饱呢,就先应该让老百姓吃饱,然后再祈求降福吧(能振吾民者,然后降之福耳)。”
              这段话说的有理有据,正气凛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那个土鳖县长听到这番话时的沮丧表情,他只能后悔自己读书读的不好,说不过这个朱震亨啊,没办法,自认倒霉吧。
              最后这个神仙工程的项目不了了之(卒罢其事),估计县长收的包工头的红包也只好退回去了。
              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那就是一旦官府有什么摊派苛捐杂税的命令下来(每官书下),老百姓就都聚集到朱震亨的家里,商量怎么办(相依如父子),如果真的很严重,朱震亨就只身前往官府,和上面交涉,讲道理,摆事实,最后上面领导也基本都会给个面子,少收点儿算了(上官多听,为之损裁)。
              这样的日子过到了三十岁,似乎朱震亨这辈子和中医都没关系了,看上面的叙述实在是在讲一个有为乡绅的故事,那么,朱震亨到底是从多大年龄开始了解中医的?他是怎样从一个“唯侠是尚”的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中医大家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剩下的年月足够他学习中医吗?让我们接着来探索他这璀璨的一生吧。


            7楼2008-11-23 12:52
            回复
              -----------------啊呼,终于审核出来了,给分了三段,谢谢百度大神,诚心感谢您!-------------------


              8楼2008-11-23 12:59
              回复
                  学医之路
                  
                  谁都知道,中医是非常难以学习的。
                  它的理论体系那叫一个复杂,它的门派那叫一个多,初来乍到的人估计一看就晕――这都该从何学起啊?
                  但是,朱震亨的思路却是清晰的。
                  凡事要抓住根本,学中医也一样,朱震亨那么聪明一人,能在这种事儿上含糊吗?绝对不能,他几乎是立刻就找到正确的行动方案――溯本求源。
                  他再次翻开已经几乎被翻烂的《黄帝内经 素问》。
                  这本他在三十岁时,为了治疗母亲的病,曾经仔细研读过的书,现在已经纸张泛黄了。
                  但是,正在看这本书的人,却已经不是三十岁时的朱震亨了。
                  此时的他,已经在许文懿门下经过了正统的理学训练,已经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所以当他再次翻开《素问》的时候,竟然发现其中字句从未有过的清晰,其理论从未有过地透彻。
                  写到这儿,连从不敢多嘴的我都忍不住要插上一句:哲学真的不白读啊!
                  
                  您一定想,这下儿成了,朱震亨读透了这医门圣典,这回终于成为了了不起的医生了!总该轮到讲他治病的故事了吧?
                  您先别急,您不用着急的原因是朱震亨他自己还没有着急。
                  因为朱震亨发现了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让他觉得很费解。
                  那就是周围的医生怎么都不读《黄帝内经 素问》啊?
                  当时医生中流行的是《校正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等书中的成方。
                  这都是宋朝时留下的坏毛病,因为宋朝时人们特热衷于收集医方,连各任皇上都乐此不疲,比如宋太宗赵光义还没登基前就收集了一千多个药方了,登基后当然更方便了,命令下面把家里祖传的方子都献出来,多献还升官有赏,结果宋朝每出版一本方书收集的方子都上万。
                  当时上面的意思是想:看病简单点儿多好,干嘛把理论弄得那么麻烦呢?多印刷点儿医方,有什么病到里面一查,找到药方,按方吃药不就结了嘛。
                  心里想的是好意,但绝对没料到发展到后来可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民间这些不争气的医生索性完全省事儿了,基础理论也不用怎么学了,来个患者就问,“什么病啊?”
                  患者回答:“大夫,我是腰疼。”
                  大夫:“腰疼啊,好,等一下啊。”然后翻开书,跟查字典似的,开始找方子:“查到了,好几十个方子呢,随便来个吧,得,就这个方,您回家试试吧,不好的话,下次来我再给您换个别的。”
                  您说有这么诊病的嘛?
                  这种坏毛病在那些庸医中一直流传到元朝。
                  所以很让朱震亨困惑的是,在这种风气下,周围竟然没有人和自己交流研读《素问》的心得。
                  而且,朱震亨还深深地知道自己有个最致命的弱点。
                  那就是:临床经验太少。应该找个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带自己一程。
                  
                  怎么办,朱震亨?
                  朱震亨的目光开始变得深邃,他望着远方的群山:该启程了!
                  远山在雾色中显得苍茫辽远。
                  朱震亨背起行囊,告别了老母亲和子女,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走遍天涯,千里寻师,为了寻求医术的至高境界,为了寻求心中的医道。
                  
                  于是,那是的人们偶尔会看到,在荒芜的乡村小路上,在繁华的市镇街道上,有一个读书人在风尘仆仆地跋涉。
                  那就是朱震亨。
                  在深山峭壁间,他在向采药者请教着药物的种类。
                  在乡村医生的家里,他在向老先生请教着独特的治疗方法。
                  让我们把视角拉远,我们看到,在辽阔的原野上,朱震亨一个人在孤独地走着,与天地相比,他的身影显得那么的渺小,但是他心中追求医道的信念,却如同背后正冉冉升起的旭日一样,光芒万丈、璀璨夺目!
                  
                  朱震亨从家乡义乌出发,历经吴中(大概是现在的苏州)、宛陵(宣城)、南徐(镇江)、建业(南京)等当时的重镇,走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
                  在游历了一段时间后,朱震亨发现,自己的学识增长还是满足不了心中的期望。
                  于是他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策略。
                


                12楼2008-11-23 13:02
                回复
                  2025-05-12 23:07:07
                  广告
                    
                    那天,突然下人跑了进来。
                    下人:“老爷,街头那儿躺着个生病的和尚,估计快不行了。”
                    罗知悌:“去人帮我抬进来。”
                    下人:“老爷,这,这和尚像个要饭的似的,估计身上没钱。”
                    罗知悌:“已经告诉你了,抬进来!”
                    
                    这个和尚果然虚弱异常,又黄又瘦。经过问诊得知,他才二十五岁,是四川人,出家时母亲还在家里,出家后在江浙一带游走,已经七年了,忽然有一日,想念母亲了,想念得撕心裂肝的(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想回家看望母亲,可手里面连一点路费的没有,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向西面望着痛哭,于是就病了。
                    罗知悌听后叹了口气:“唉,都这样了,还当什么和尚,震亨,给他诊脉。”
                    朱震亨仔细地切了和尚的脉,回答:“老师,他的体内有瘀血痰积,当用化瘀通下之法。”
                    罗知悌:“好的,知道了,震亨,你出去买几斤黄牡牛的牛肉,再买点儿猪肚,买回来了告诉我。”
                    朱震亨:“啊?!”
                    不一会儿,“老师,我买回来了。”
                    罗知悌:“好的,放到锅里熬,熬到烂得像粥一样的时候,慢慢地给他吃。”
                    朱震亨:“是,让他住哪里?”
                    罗知悌:“就让他住在我的隔壁吧,我好劝劝他。”
                    
                    就这样,罗知悌把患者留在自己的家里,每天给他吃肉羹,然后亲自好言安慰,告诉他只要养好身体,就可以回四川侍奉母亲了。
                    朱震亨仔细地观察着。
                    这样过了十几天,感觉和尚的身体有了些恢复。罗知悌开始吩咐朱震亨了。
                    罗知悌:“震亨,时机到了,准备桃核承气汤,每日服三贴。”
                    桃核承气汤,医圣张仲景的方子,专为瘀血与邪热结于下焦的蓄血证而设,每日三贴,量倍于常。
                    患者服药以后开始大量排泄,拉出的都是些血块和一些粘腻的污浊之物。
                    排泄干净后,罗知悌命令朱震亨把早已准备好的稀粥和煮烂的蔬菜慢慢地给患者吃。
                    在清淡饮食的调养下,半个月后,和尚的身体居然彻底痊愈!
                    罗知悌把和尚叫到面前,对他说:“回家伺奉母亲去吧。”
                    和尚跪下:“先生的大恩我该如何报答?!”
                    罗知悌:“我哪里图你的回报,我只是想把你从黄泉路上拉回来而已,现在我送给你十锭银子,做为路费,回到家里一定要尽孝,上路吧!”
                    和尚的眼泪流下来了,世上有这样的医生吗?
                    他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罗府,离开了这个重新给他生命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但重新获得了生命,他也一定懂得了更多应该珍惜的东西。
                    他的心应该是温暖的。
                    
                    朱震亨回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门紧紧地关起。
                    他把眼睛闭上,开始回想这一个月的治疗过程。
                    他的思绪如江水奔腾。
                    突然,一切恢复平静,脑中骤然光明。
                    “我终于懂了!”
                    攻邪的秘诀是:一定要患者的正气充足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的话,“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老师每天用肉羹给患者吃,是在养他的胃气,胃气足则正气足,在正气足的情况下才开始大胆攻邪,这才是真正的攻邪之道啊!
                    朱震亨慢慢地张开了眼睛,感到豁然开朗。
                    他回想到了老师对患者的态度,全心救治,不计得失的境界。
                    他心里知道,从老师这里学到的,不仅仅只是医术,还有医道。
                    术与道,一字之差,境界却有天地之别。
                    
                    此时,罗知悌正在走过朱震亨的房门。
                    他看了眼紧闭的房门。
                    微笑了一下。
                    然后走开了。


                  15楼2008-11-23 13:03
                  回复
                     下一节: 医道
                    ---------------------------------------------------------------


                    16楼2008-11-23 13:04
                    回复
                        医道
                        
                        朱震亨在罗知悌老爷子这里一共学习了一年半。
                        估计有人该说了:才一年半?一年半能学点什么啊,现在读个中医硕士博士还得三年呢。
                        还真跟您说了,这一年半可顶了大用了,现在硕士博士三年那叫什么啊,光跟小白鼠较劲了,举世皆狂,最后毕业了连个方子都不会开,能够同朱震亨这一年半相比吗?
                        在这一年半里,朱震亨把以前自己学习的理学知识充分地与医学内容结合,一种新的中医思想在脑中酝酿,几欲磅礴而出。
                        在这段时间,朱震亨集中所有的精力体味老师的医学思想,恨不能连西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什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的了。
                        这种学习,那叫一个淋漓酣畅啊。
                        
                        终于有一天,罗知悌老师把朱震亨叫到了自己的面前。
                        罗知悌:震亨,我的学问已经全部都传给你了,你可以走了。
                        朱震亨叩头拜谢,心中感觉很酸楚,因为他知道,罗知悌这么大的年龄了,自己此次离别,恐怕再也未必能够相见了。
                        
                        就这样,师徒二人告别。
                        罗知悌衰老的身躯立在宅门口,望着远去的朱震亨,叹了口气。
                        “我终于没有辜负我的先师,把学问传下去了”。
                        
                        传学问,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大师很多,但学问没有传下来,最终成了空谷绝音。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一件事情,让我感慨不已:一位学术大师(好像是中国传统戏剧史的还是哪个领域的忘记了),在开会的时候碰到了另一位国学大师,在车上交流的时候这位大师说:“我很苦恼啊,您看怎么办,现在没有一个中国学生来报考我啊,没有人学,我的学问要绝了,可现在有两个日本学生来学,我很矛盾,如果教他们,这个学问以后可就在日本了,如果不教,学问就绝了。怎么办?”
                        那位国学大师思考良久,最后流着眼泪说:“传,要一点都不保留地传给日本学生,等到我们的后代,有一天觉得这个学问重要了,想学了,再到日本去求人家,向人家学习回来。”
                        有的时候,学术断了,就会消失的。
                        
                        所以罗知悌这个名字应该是值得纪念的,他的医疗事迹,如果没有朱震亨的记载,留下的是非常的少了,  


                      17楼2008-11-23 13:17
                      回复
                          陈氏妇躺在草席床上,脸色发黑,肚子胀得很大,四肢细瘦如柴,远远望去,形状像鬼一样。
                          朱震亨用手诊脉,其脉数而涩,重取有弱的感觉。
                          他对陈铁匠说:“你老婆得的是叫做鼓胀的病啊,需要调养一年的时间吧,需要用四物汤加黄连、黄芩、木通、白术、陈皮、厚朴、生姜熬汤喝,我这里带了些药,送给你,等服用完了你就到义乌找朱震亨医生家去拿药,不用交钱了。”
                          然后告诉病妇要好好将养,就要走了。
                          一直摸不着头脑的陈铁匠:“这是真的吗?你是谁啊?”
                          朱震亨:“我叫朱震亨,你取药的时候找我就可以了,我还会再来复诊的。”
                          陈铁匠:“天啊!您就是名医朱丹溪啊!我……!”
                          
                          一年以后,该病妇康复。
                          
                          文献记载:“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随百里之远弗惮也。”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能做到的呢?
                          
                          下雨了,大雨瓢泼如注。
                          有人在敲打朱震亨家的门。
                          仆人:“谁啊?”
                          来人:“我是东阳张进士的家人,我们家的二公子才两岁,病重得突然危急了!”
                          仆人:“啊?这么大的雨,你先进来吧。”
                          朱震亨脸色焦急地望着来人:“谁病了?”
                          来人:“我们家的二公子,满头都生了疮,昨天突然所有的疮都收了,然后现在呼吸困难,发喘,有痰,气息微弱了!”
                          朱震亨抓其雨伞:“快走!要来不及了!”
                          
                          大雨滂沱。
                          苍茫的雨幕中,天地一色,已经完全分辨不清,只能勾勒出大概的轮廓。
                          在崎岖的乡村路上,三个打伞的人在急急地走着,远远望去,显得如此的渺小。
                          朱震亨跌倒了,再爬起来,已经满身泥泞。
                          其实雨伞,已经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了。
                          他们的身上,早已经湿透了,雨水顺着衣服留下。
                          
                          感到东阳张进士宅第的时候,等候的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眼前这个满身是泥的人,就是名医朱震亨吗?
                          朱震亨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冲到封闭严实的患儿床前。
                          患儿的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眼睛紧闭不张。
                          朱震亨看了患儿的手指,对张进士说:“这是胎毒啊,千万不要服用解表的和通下的药物!(慎勿与解利药)”
                          所有的人都愣了,“胎毒?怎么会?”
                          朱震亨:“仔细想一想,孩子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喜欢吃些什么东西?(乃母孕时所喜何物?)”
                          张进士仔细回忆:“辛辣热物,是其所喜。”
                          朱震亨:“的确如此啊,现在马上要服用人参、连翘、川芎、黄连、生甘草、陈皮、芍药、木通,煎熬成浓汤,然后兑入竹沥服用!”
                          
                          下半夜,疲惫已极的朱震亨正坐在张进士宅第厅堂的椅子。
                          他太疲惫了,在紧张的诊疗后,疲惫向他袭来,他的双眼慢慢合上。
                          突然他被一阵声音惊醒。
                          他张开眼睛,吃惊地看见张家一家上下扑通跪在他的面前。
                          张进士含泪叩头:“丹溪先生,犬子已经醒了,也不喘了,我们全家上下叩谢先生的再造之恩!”
                          朱丹溪愣在那里,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文献记载,患者来求诊时,朱丹溪“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
                          
                          从朱丹溪回到家乡行医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七十八岁生命结束,他一直都是在这样的行医生涯中度过的,没有一天的停止。
                          
                          朱丹溪这个名字不是他自己称呼的,他的大名叫朱震亨,字彦修,但是学者们、老百姓们太尊重他了,不敢直呼其名,他们认为,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称呼他的名字是极大的不尊重,因此,就用他居住的地方来称呼他,叫朱丹溪。
                          
                          什么是医道?
                          医道就是坚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一个医生可以专心于救治,竭诚提高自己的医术,百折不回,不畏万难!这才是进入了医学的至高境界!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任何一点药品回扣佣金都可以将你的治疗思路改变,任何一点困难都可能让你放弃对医术的追求!
                          
                          只有那种为了救治患者,嘴里含着姜片,在冰冷的晨雾中独自前行的人;
                          只有那种听说有病痛者,不待人请,主动风尘仆仆地前去探视的人;
                          只有那种为抢救病人,在漫天的大风雨中满身泥泞,跌倒又爬起来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获得了医道的人。


                        21楼2008-11-23 13:19
                        回复
                          作者:罗大伦 回复日期:2008-5-25 19:02:56  
                            坛子里高人很多啊!
                            原来竟然都是对医学感兴趣的人。
                            支持中医和反对中医的事情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感谢大家花精力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包括了很多的思考呢,以后有时间可以多交流。
                            我要写的这些内容是关于励志精神的,是关于如何在一个行业里追求至高的精神境界,实际不只是在中医领域,在其他行业也需要这种精神。
                            看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顺手从中拿走点精神营养。
                          ---------------------------------------------------------
                          我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不过看这个帖子很有感触啊,看几天了,进度很慢……
                          希望自己能汲取那一份精神营养。


                          22楼2008-11-23 13:21
                          回复
                              少年时代
                              童年时候的朱丹溪,不,这个时候应该还叫朱震亨,因为“朱丹溪”这个带着光环的称谓还没有落到他的头上,这个时候的朱震亨还算是个聪明的孩子,由于家里是书香门第,所以读圣贤书、习举子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瞧,童年的朱震亨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了,来来,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日后的名医吧:这个叫朱震亨的小孩瘦瘦的,额头宽宽的,眼睛很大,透着机灵,其中一个眼睛还有两个瞳孔——古代对名人往往有这种异乎寻常的传说,为的是显示与众不同。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只眼睛,向上看,向下,好的,一切正常,见鬼去“两个瞳孔”的谣言吧,不要让这种缺乏医学常识的谣言破坏了名医的声誉。
                              所以,从外表,我们怎么看这个朱震亨都是个成千上万的普通少年儿童中的普通一员。
                              喂!震亨同学,去哪里?什么?去私塾先生哪里,等等我,我是罗同学,我们一起去。
                              震亨同学,我就坐在你的同桌吧,好的,谢谢。
                              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现在打开手中的书,翻倒第四十八页,这是今天的课程,要背诵下面的内容: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我靠!这都是些什么书啊!震亨同学,对不起,帮助我放哨,我先闪了!什么?先生走过来了!天哪,我好后悔跟着来啊。
                              好,下面检查今天背诵的内容,罗同学,你是新来的,你先来背诵,什么?一天只是记住了治则进,乱则退六个字而已吗?你们现代人的古文功底如此退化吗?岂有此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震亨同学,好,开始,“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震亨同学记住了这么多,是为了给我难看吗)……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天啊,震亨同学在说些什么啊,我开始不懂了啊)……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数了数,一千多字啊,震亨同学,你此时不是一个人在背诵,你此时孟子附体!)”
                              震亨同学,你看私塾先生的眼睛里怎么开始放光了!天啊,这是什么表情啊,他干嘛过来抓住你的手不放?
                              激动中的先生:“震亨同学,日记千言,光大门楣有望啊!”
                              平淡的震亨同学:“这太容易了,没有什么意思,我明天不来学了。”
                              困惑中的罗同学:“咦?先生怎么这么快就不见了?噢,原来在这里,先生,您为什么要躲在讲台下面用头撞墙呢?”
                              
                              凭心而论,朱震亨童年所受的教育是严谨的,他的父亲是读书人,祖父是进士,这还不够,老天爷又给他安排了位极其有来头的母亲,他的母亲戚氏的祖上是宋朝时的官员,虽然到了元朝,家道不行了,但家教还是有的,她对子女管教甚严,有一次朱震亨的弟弟从邻居家的鸡窝里顺了个鸡蛋,被母亲发现了,严厉地斥责他马上给邻居送回去,搞得他很久都做有鸡蛋的梦。在这种严谨的教育下,朱震亨苦读举子业,象古代任何一个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但是接着,却突然放弃了科举之路。对于他突然放弃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找到记载,只能看到:“先生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义,为声律之赋,刻烛而成,长老咸器之,已而弃去。”这样的话语,如果从字面理解,我们的头脑中则不难出现上面我们描述过的情景,即震亨同学太聪明了,却对作学问不感兴趣,才“已而弃去”,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论述很有疑点,这就好比是描述一个人:“非常有当官的天分,年纪轻轻官就越当越大,然后不当了”。这绝对是种不靠谱的逻辑,傻瓜才会相信呢,没有点儿经济或者作风问题怎么会不当官了呢?那么,历史中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朱震亨为什么放弃了科举之路,在放弃了科举之路后,开始对什么感兴趣了呢?
                              关于朱震亨为什么对读书不感兴趣了,历史上没有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从朱震亨父亲的去世来分析起。
                            


                            28楼2008-11-23 14:51
                            回复
                              2025-05-12 23:01:07
                              广告
                                再让我们来看看二十二岁的朱震亨的回答,估计足够让郡守背过气去了:“您郡守是个大官,当然脑袋是很重要的了,我们也就是一芥草民,脑袋并没有那么重要,您就甭替我们操心了,这个包银如果形成制度,危害将会毒及子孙(此害将毒子孙),如果您非要干这个坏事,那您干脆把我们家的财产连房子带地都收上去,来顶替大家的钱算了,您看着办吧。”
                                这话说的是比较有水平的,首先是直接点出:您的脑袋重要啊,您是一定在乎的,可这个事情闹不好了,您的脑袋也会搬家的噢;然后指出您干的这是坏事啊,这样郡守自己心里也会掂量掂量吧,大家毕竟都是读国学出身的吧,思想境界到哪里去了?最后说,如果您非要做,那直接到我们家抢得了,您觉得合适吗?
                                估计郡守听完后一定痛苦的直用脑袋撞墙:苍天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这哥们儿为什么偏偏生在我的辖区里面啊!
                                然后郡守一定会转过脸来,用恳求的语气央求:拜托啊老大,给点面子吧,总不能让我没法儿交差吧,兄弟我也混下去啊。
                                那好吧,我们村王小二和李老四最近靠贩卖假奶粉发了财,我总觉着这两个人很不地道,你就上他们家收吧。
                                多谢老大指点,多谢!
                                最后的结局是:朱震亨所居的乡里,竟然只推举出两个大款交了包银(仅上富氓二人),其他乡亲皆得脱免。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朱震亨是这样一个人:非常正直,爱惜百姓,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
                                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当时的所作所为吧。
                                当时他们县里有个不大地道的县长,很喜欢搞钱,具体搞钱的方式也很有时代特征,就是假托鬼神来营造工程(当然,现在也有这样的县长),比如他最近就和几个包工头想出来个主意,说神仙给我托梦了,让我修岱宗祠,这个工程县领导都通过了,准备开始修了。
                                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件事情还没有做。
                                这个事情不做,恐怕这个工程总会有点问题,这使得他睡觉都不安心。
                                这件事情就是,在本县的管辖范围内有个朱震亨,这个朱震亨对此工程的态度还不清楚。
                                可见当时朱震亨的名气大到了何种地步,连县长搞个贪污工程都要先想着这个朱震亨会不会跳出来捣乱!
                                怎么办呢?不能坦白了说我想搞钱啊,还是婉转点儿透露吧。
                                于是县长就找来朱震亨谈话了,谈话的气氛是在县长营造的极其神秘的氛围中进行的,首先是县长用泄露天机的口气压低声音说:“震亨啊,透露你点最高机密!人这辈子的生死,实际上是岳神管的(人之生死,岳神实司之)!这事儿我没告诉别人,就告你一人了,内部消息千万别外传!”
                                这个县长一定觉得自己的神秘的信息已经传递给朱震亨了,于是又突然换了副严肃的面孔提高声音说:“我现在要修建岳神的宫殿,那是神仙的意思!看我这县里哪个胆大的不要命的敢拦着(孰敢干令)?!”
                                真的很佩服这个笨蛋县丞,费尽心机想了三天竟然想出了这个套把戏,这在朱震亨看来简直是无稽之极。
                                所以他立刻不留情面地回答:“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予的,需要去向土偶献媚吗(何庸媚土偶为生死计耶)?况且如果岳神无知也就罢了,如果他真的有灵的话,那么在这种民间饥荒的时候,老百姓吃还吃不饱呢,就先应该让老百姓吃饱,然后再祈求降福吧(能振吾民者,然后降之福耳)。”
                                这段话说的有理有据,正气凛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那个土鳖县长听到这番话时的沮丧表情,他只能后悔自己读书读的不好,说不过这个朱震亨啊,没办法,自认倒霉吧。
                                最后这个神仙工程的项目不了了之(卒罢其事),估计县长收的包工头的红包也只好退回去了。
                                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那就是一旦官府有什么摊派苛捐杂税的命令下来(每官书下),老百姓就都聚集到朱震亨的家里,商量怎么办(相依如父子),如果真的很严重,朱震亨就只身前往官府,和上面交涉,讲道理,摆事实,最后上面领导也基本都会给个面子,少收点儿算了(上官多听,为之损裁)。
                                这样的日子过到了三十岁,似乎朱震亨这辈子和中医都没关系了,看上面的叙述实在是在讲一个有为乡绅的故事,那么,朱震亨到底是从多大年龄开始了解中医的?他是怎样从一个“唯侠是尚”的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中医大家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剩下的年月足够他学习中医吗?让我们接着来探索他这璀璨的一生吧。


                              30楼2008-11-23 14: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