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吧 关注:5,567,594贴子:41,434,550
  • 11回复贴,共1

考研前期怎么准备,你需要的可能不是一篇经验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本文转自公众号“五粒花生”


1楼2017-03-31 13:54回复
    写在前(可以不看):
    考研的复试逐渐进入了尾声,无论最后结果是好是坏,但凡努力过的人,都要好好奖励自己睡个好觉、吃些好饭。花生复试结束之后没在学校呆多久便辗转回家,身体的疲惫感和内心的紧张感也慢慢败给了葛优瘫。所以今天一边自学PS一边重新装修了一下公众号(呼哈哈哈哈,原谅如此善变的我),所有公众号所需的图片素材都是花生亲力亲为,好坏放一边,鲜花掌声不能少。嗯,换种心情,也换种思路,终于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慢慢讲给你听。


    2楼2017-03-31 13:54
    回复
      这篇是我自己从开始准备考研到结束的辛酸血泪史和经验教训的集合,为了让学弟学妹更好的get到重点,花生老学长特地将矫情部分过滤掉,再经过烘焙和晾晒,制成干货,以供享用。
      好,我们按时间说起。
      如果把四月初定为起点,那么到十二月底我们共计有八个半月的时间,这是什么概念呢?
      不够!想要真正学懂初试的所有科目远远不够,可以看到,有些人早早就开始复习,有些人自大一的学习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印象及其深刻的是暑假时同一间自习室竟然有一个大二的男生在啃考研全书。


      4楼2017-03-31 13:56
      回复
        那我要劝你放弃么?当然不是。其实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时间是足够的,开始地早一般复习密度并不大,如果有决心赶超别人,那从现在抓紧完全来得及。一定要记住,考研这个过程归根到底是在寻求自己的进步。那些基础吊炸天又能将战线拉得很长的人,毕竟不多,我们完全可以不和他们相比较来徒添自己的烦恼。
        我记得当时看见一句话,直到复试我都觉得很受用:考研比的并不是谁做的更好,而是谁相对不差。所以千万要拾起信心,为了自己的梦想好好搏一回,也算弥补一下之前浪费的大学年华。
        接下来,我们细谈前期该如何进行准备。我把四月初到暑假前的这段时间称为准备期,期间的复习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1.扫清数学盲点 2.积累英语单词量和提升阅读速度 3.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


        5楼2017-03-31 13:56
        回复
          1.扫清数学盲点——可以慢,但不能懒
          相信你一定知道考研初试“得数学者得天下”的道理,数学占分比之高和得分差距之大,身为过来人实在是深有感触。
          它不像政治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分,必须要拿出真功夫,因此复习数学什么时候都不早。由于花生是工科跨金融的考生,所以在复习数学三的同时,也看到身边的同学如何进行数学一和数学二的复习,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准备期的数学复习,我认为主要有两种复习思路:一种是以精研课本与自我总结为主,另一种思路是跟随视频课或者报考研班进行学习。
          前者更适合基础较好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相比跟随视频课或者报班学习,其具有时间安排灵活、成果反馈及时以及便于形成自己解题思路的优点。但要注意,以自学为主一定要有良好的自控力,没有时间作保障,光凭学习效率很难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那后者自然适合“懒人”和“笨人”,无论选择网络课程还是面授课程,都不能太过相信自己在被动学习时的感觉,相比自学而言,跟随老师进行学习反而更需要自我总结。


          6楼2017-03-31 13:57
          回复
            不过,两种复习思路并不矛盾。当你有自己学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去网上找找相关的视频课看一下老师提供的方法;而有些老师并没有细致入微讲明白的知识,比如相关定理的证明,翻一下课本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这里我给两个小小的建议,无关乎选择哪一种复习思路。一是每天一定要保持适度的题量作为对知识的回顾和查漏,更重要的是在做题的过程中积累题感不断提高解题速度;二是要准备两种本子——笔记本和错题本,我自己的数学笔记本和错题本是整个复习过程中值得骄傲的一个环节,这是自己不断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和对漏洞不断修补的最佳工具,花生的笔记本翻过十多遍,里面不同颜色的标记有五六种,每看一遍都会把新的感受记在旁边,同时也筛掉完全不用再花时间复习的知识点。
            总之,数学这门学科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神圣感,但绝对是偶然性最小的学科。只要你虔诚地去对待它,把基础扎牢,它也一定会带给你想要的结果。


            7楼2017-03-31 13:57
            回复
              2.积累英语单词量和提升阅读速度——有用,真的有用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英语既没有信心,又不肯努力去复习,因为英语是一个需要长久坚持的学科,而我们之前的英语学习也在大学断续的节奏中逐渐失去了该有的色彩,同时考研英语也不会拉开太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同学都不太重视英语。
              但是往年初试成绩公布之后,可以发现单科不过线的考生大多卡在了英语上,总分差一点没过复试线的同学也大多和前面名次的同学差在了英语上。所以,不要听那些英语低分却顺利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胡说八道,也不要管那些英语高分却终尝遗憾的人胡言乱语。
              虽然差距不大,但69分和70分就是不一样。我有一个哥们,最后复试结果公布时只因为差一名没被拟录取,按他所考学校的复试计分方式,他只差了0.2分,不过还好,后来那所学校补录了一个名额。所以该说他幸运还是不幸呢?
              英语同样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提高,但准备期的任务量要比数学小得多。不必担心完成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是否肯于坚持。


              8楼2017-03-31 13:58
              回复
                在前期,英语无非就是背单词与背单词,如果还有时间就多背些单词。身边很多人不屑于背单词,当然也不知道单词的积累对于做题的重要性,看到他们在后期面对真题阅读抓耳挠腮的样子,我都跟着着急。
                之所以强调这个时期背单词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暑假开始前,大多数人的英语是无法进入状态的,而背单词并不繁琐也不会挤占大量时间,因此对于浮躁的你我来说,也只能背背单词了。。。
                背单词的方法大同小异,可以自行百度,也可以留言问我。当初朋友送了我一本很薄的书,是讲关于背单词方法的,其中的主旨就是在强调重复,也就是不断刺激记忆以对抗自身遗忘,就像我们身边每天能见的朋友,不经意地就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甚至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重复进行的越快越好,不一定每一遍都要很仔细地记忆每个单词,完全可以等下一遍遇到的时候再刻意记忆。
                背单词这项任务,是应该从前期延续到最后的复习的。随着对每个单词记忆次数的增多,逐渐也会增加对其的理解,尤其在暑假之后配合阅读来记忆,单词会越记越牢、越记越快,我记得后期背单词,每天都可以过一千左右的单词,而且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最重要的是每过一遍都会给自己提升信心,何乐而不为?


                9楼2017-03-31 13:58
                回复
                  3.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
                  有人说,考研一半是信息战。
                  掌握最新最权威的考研信息是我们进行复习准备时决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每年各院校招生方式和计划的改动,直接影响了考生能否顺利进入理想的学校。
                  在那之前,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由于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课是自主命题的,所以提前了解目标学校专业课所需课本和尽可能早地和本校学生以及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无疑是抢占先机的一种行动。
                  当然,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在这个过程有很多的纠结,所以四五月份可以给自己缩小范围,这个范围内的学校所考的专业课知识重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自己应对以后的改变。进入到六七月份,尤其是暑假快来临时,就一定要做好选择,因为专业课的复习暑假开始并不算早。
                  此外,每个学校的招生情况在相近年份是相差不大的。所以,把各个学校近三年的招生简章、招生计划进行汇总分析,对于选择院校及专业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12楼2017-03-31 13:59
                  回复
                    关于前期的复习,我想说的差不多就这些,相比于经验帖,这篇更像建议帖或劝告帖。所有建议和劝告都绝非只适用于自己,我是和好多同学交流之后,才敢妄下结论写出此文。内容尚乏充实也没有经过太多校对,不过老学长对于学弟学妹的祝福和期望已然藏于字间。
                    我的考研还没有尘埃落定,你的考研已然开始了。我自认为所有的经验对于你来说,并没有指导作用,只有鼓舞作用,一路风雨,希望你能坚持下来。愿你努力,且平静。
                    欢迎留言交流,花生看到提问一定会及时进行解答!以后,会陆续更新各种关于考研和保研的相关内容。哦对,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或对朋友有用,是可以转发一下的哈哈。


                    13楼2017-03-31 13:59
                    回复
                      最终版权归原作者微信公众号“五粒花生”所有(ID:wulihuasheng)


                      14楼2017-03-31 14:00
                      回复
                        金融从什么看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21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