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图:这是一个需要用图片才能展现的世界,因为用任何文字去描述这样的景象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这组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我似乎都能脱口而出,却整整5个小时只字未动!这是从未有过的!因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内在逻辑,将所有的“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大美澜沧江之迪庆段”这看似简单的主题,其实涵盖了太多内容,太多感受,太多情绪和太多心境。而这些又转换得如此之快,起伏如此之大。总之,对比、冲突过于强烈。
这是一篇不宜用手机阅读的文章,就如同篇首图的说明——“需要用图片才能展现”,而手机无法展现图片中如此丰富的内容。仅将“篇首图”左下角的一小块W形的荒漠河谷绿洲放大,就可以看清一个细节——电线杆。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个台地绿洲的长度应超过300米,再推算出其高度应超过200米,这个台地绿洲边缘的绝壁,在主图的最左侧,高度甚至还要高得多!这样的体量,也只能在画面中占据一个小角落,那些宏大得多的高山、深壑,虽然感觉近在咫尺,但其实距离我们都相当远!只是这里的空气洁净,清晰度极高,使距离感产生错觉而已。如此遥远,却依然宏大,足见其体量都大得惊人。
图2 被乡间道路分割成W形的台地绿洲,在主图的左下角
另一个细节在台地对面。那是一个体量巨大的滑坡体,由于寸草不生,明显发生滑坡的时间未满一年。仅看局部图,会把滑坡体下面的澜沧江看成是条小河沟。而在滑坡体对面的台地边坡,也只有在放大图中,才能看出,那也是曾经的滑坡体,只是绿色植被以其特有的顽强,不屈地向荒凉宣战,与时间赛跑着,力求抢在澜沧江剧烈地冲刷下切、引起新的坍塌之前,用根系把泥土抓牢,让滑坡体稳定下来!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绿色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巨大意义!
图3 台地绿洲对岸,是一个体量巨大的滑坡体,与之相比,著名的国际河流澜沧江像一条小河沟
图4 只有在放大图中,才能看出台地绿洲的立坡,也是曾经的滑坡体,只是绿色植被在重新固化着松动的泥土
放眼全图,只要是面向澜沧江一侧的山体,都是连绵不绝的巨大滑坡体。区别仅仅是滑坡早晚、绿色植被多寡而已。无需用放大的局部图,只要是颜色陡变,从绿色变成土黄色,且山体轮廓线也随之发生转折的地方,都曾经是滑坡发生的地方,这样的部分几乎充斥了画面的3/4!
这些细节不要说用手机看,即使用电脑看也依然无法完全呈现,这也是为什么用3张局部图的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气势,一种磅礴的气势。即使在电脑上,主图的视角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而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人类的120度视角将完全被这样的景象所充盈!那种震撼感是图片所无法传达的!只有在这时候,人们才会体会古人为什么要行万里路。
澜沧江之迪庆段其实是“三江并流之澜沧江”的代名词。这张照片拍摄于迪庆下辖的德钦县境内,照片本身无疑是壮丽的。无论色彩的丰富程度,还是画面中山体的巨大体量,无论是景观的大反差切变——从荒漠河谷到台地绿洲,还是已成为“红河”的澜沧江。但同时,照片所反映的地质、生态状况又是苍凉的!大面积的山体滑坡使当地居民本来就已非常恶劣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恶化,更遑论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对下游的威胁!
丰富多彩的画面与苍创的现实意义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冲突感:山体那扣人心魄的雄浑气象与荒漠河谷中绿洲台地的宁静田园氛围相反差,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同在!还有这里勤劳质朴的人民,要不是维西山鹰野山菌的副总经理和建辉从早上7:30一直陪我们到晚上6点,还亲自把我们从维西的永春送到德钦县城,并耐心地一路等待我们拍摄,我们是无法呈现这些图片的!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会扪心自问: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里的环境压力再轻一些,帮助这里质朴的人民,去改善生存的境遇。
文章首发荟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