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分析了辉山事件所折射出的辽宁省府对市场经济的不信任。今天我通过沈阳网友对辉山的态度揭示沈阳人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
辉山事件发生后,辽宁省府决定对辉山乳业输血9000万,“拉辉山一把”。沈阳网友对此基本是呈支持态度的,逻辑是“辉山乳业牛奶做的不错,值得拉一把”。
等等!为什么牛奶做的不错就值得拉一把?
其实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
在计划经济时代,厂家只对产品质量负责,生产出的产品经国家检验合格,上交到国家手中,由国家分配或者说包销。
厂家既不需要考虑压缩各种生产和管理成本。预算超支,只需继续向国家申请即可。也不需要考虑培养和争抢人才。工作都是由国家分配的。更不需要考虑品牌和营销。连自由市场都没有,根本不存在品牌和营销这码事儿。
这就造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即厂家只要把产品做好就够了,就满分了。这就是沈阳人说“辉山牛奶做的不错,值得拉一把”所折射出的计划经济思维。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把产品做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是及格,距离满分还远着呢。
产品质量,人才战略,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时代一个厂商的综合竞争力。缺一不可。
事实上,在液态奶这种技术成熟、没有技术壁垒的快消品领域,把产品质量做好连及格分都不值。只要不是厂商自己作死往牛奶里掺三聚氰胺,保证牛奶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事。真正竞争激烈的是人才,管理,营销这几个方面。
这也是很多东北厂商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我一门心思钻研产品,反倒卖不过别人?
因为时代不同了。人才要抢。成本要压。品牌要喊。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秋林格瓦斯,一个是东北大板冰淇淋,这两个厂商打了两场以小博大的营销战。实现了本地品牌走出去。
面对饮料巨头娃哈哈空中电视广告轰炸加地面坦克式铺货的立体营销,秋林格瓦斯主动挑衅,玩了一把借力营销。秋林制造真假格瓦斯话题,惹得首富宗庆后大怒,放话一个月消灭秋林格瓦斯。引爆舆论热点。秋林搭着娃哈哈的营销攻势,实现了走出本地。
如果说秋林是主动出击,东北大板则是另辟蹊径。面对被蒙牛伊利和路雪这些冷饮巨头挤占得满满的传统销售渠道,东北大板通过创新的直营渠道,走向街头。新的销售渠道使东北大板避开了冷饮巨头的竞争。一众冷饮巨头还没回过神,东北大板已经遍地开花。
市场经济时代,好产品更要有好营销,好管理。不能抱着产品做好就万事大吉的计划经济思维。
辉山事件发生后,辽宁省府决定对辉山乳业输血9000万,“拉辉山一把”。沈阳网友对此基本是呈支持态度的,逻辑是“辉山乳业牛奶做的不错,值得拉一把”。
等等!为什么牛奶做的不错就值得拉一把?
其实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
在计划经济时代,厂家只对产品质量负责,生产出的产品经国家检验合格,上交到国家手中,由国家分配或者说包销。
厂家既不需要考虑压缩各种生产和管理成本。预算超支,只需继续向国家申请即可。也不需要考虑培养和争抢人才。工作都是由国家分配的。更不需要考虑品牌和营销。连自由市场都没有,根本不存在品牌和营销这码事儿。
这就造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即厂家只要把产品做好就够了,就满分了。这就是沈阳人说“辉山牛奶做的不错,值得拉一把”所折射出的计划经济思维。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把产品做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是及格,距离满分还远着呢。
产品质量,人才战略,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时代一个厂商的综合竞争力。缺一不可。
事实上,在液态奶这种技术成熟、没有技术壁垒的快消品领域,把产品质量做好连及格分都不值。只要不是厂商自己作死往牛奶里掺三聚氰胺,保证牛奶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事。真正竞争激烈的是人才,管理,营销这几个方面。
这也是很多东北厂商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我一门心思钻研产品,反倒卖不过别人?
因为时代不同了。人才要抢。成本要压。品牌要喊。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秋林格瓦斯,一个是东北大板冰淇淋,这两个厂商打了两场以小博大的营销战。实现了本地品牌走出去。
面对饮料巨头娃哈哈空中电视广告轰炸加地面坦克式铺货的立体营销,秋林格瓦斯主动挑衅,玩了一把借力营销。秋林制造真假格瓦斯话题,惹得首富宗庆后大怒,放话一个月消灭秋林格瓦斯。引爆舆论热点。秋林搭着娃哈哈的营销攻势,实现了走出本地。
如果说秋林是主动出击,东北大板则是另辟蹊径。面对被蒙牛伊利和路雪这些冷饮巨头挤占得满满的传统销售渠道,东北大板通过创新的直营渠道,走向街头。新的销售渠道使东北大板避开了冷饮巨头的竞争。一众冷饮巨头还没回过神,东北大板已经遍地开花。
市场经济时代,好产品更要有好营销,好管理。不能抱着产品做好就万事大吉的计划经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