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10回复贴,共1
我中华武学,流派众多,拳术尤繁,然无不以展臂通背为务。
故通背者:乃气贯周身,力达四梢,气力流行于背,神意通灵于顶之谓也!
上下呼应,形如扬鞭;一气开合,势如破壁;三盘相合,动静一体;潮去潮来,形整体健,非伸长手臂,胡乱挥舞尔;又心设一敌,欲致其死,以此为运动手足之由,尤为拳术大错!近现世多有数十年乃至终生自此处用功者,深为憾事!
我中华武学,流派众多,拳术尤繁,然无不以展臂通背为务。
故通背者:乃气贯周身,力达四梢,气力流行于背,神意通灵于顶之谓也!
上下呼应,形如扬鞭;一气开合,势如破壁;三盘相合,动静一体;潮去潮来,形整体健,非伸长手臂,胡乱挥舞尔;又心设一敌,欲致其死,以此为运动手足之由,尤为拳术大错!近现世多有数十年乃至终生自此处用功者,深为憾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8 16:32回复
    鹰: 曹老师新年寄语善辞和对武术阐释,胸襟宽阔、内涵深刻、意义深远!
    1.13日
    樊:师公小周天怎么打开?怎么练?
    答:有动静二法,较为易行且无过失:动为趟泥步,静为无极桩。(不可自修前面文章中方法,易出偏差!)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28 16: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星1.从先生学者,虽经先生口传心授,终难欲得其微妙,此非世俗所谓秘密不传之说,实未能深思造极,终恃于后天之拙力而未得其窾竅焉!此言究学也!2,手法极轻灵,遇者自然倾倒,此言接手四梢空,当下阴阳转换,不用力。
      江:@木头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向您和各位学习机会,我会好好珍惜,认真拜读每篇文章,有不懂之处还要麻烦曹老师哦[抱拳]
      郑: “凡负绝世之技,其为人也,必色益谦,气愈下,其神凝然,其量充然……”
      “他令我有深刻的恍惚感——走在街上,你能知道与你迎面擦肩的人里有多少龙虎前辈吗?!你能认出那些销声匿迹,欢声泪痕都沉默的英雄和大隐吗?!”(摘引)
      初见老师是在丙申夏季,当时之景半生难忘。根本想不到南阳竟隐有如此高人,而老师的言行举止也让我非常钦佩。是老师带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
      作为初学者,从对武术的一无所知,慢慢受老师和众师兄的熏陶,有了浅显的认识。让我懂得了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或者强身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武术是一种修炼自身的法门。
      练功要专,要持之以恒,引申开来,做人做事亦如此。从这几个月的时间,自己觉察到自己原来有很多的缺点,身体上的以及心理上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谦恭随和以及强大的内心原来是需要修练的。
      对于武术文化,我想应是一辈子的修炼。
      曹: “凡负绝世之技,其为人也,必色益谦,气愈下,其神凝然,其量充然………
      白话:凡是身怀绝技的人,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一定是:貌色谦逊,语气平和,神情安静,心志坚定,意长满足。
      个人浅识:这是修养所致自然行为!因其愈学而愈知学上之学,天外之天,境外之境……人人可能,唯不学、懒人不得其门而入尔。
      晓宙:立意要高远!(眼中只有我,很难超越我。)当向圣贤宗师看齐,以承传为己任,不负为人一世,识我一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8 16:49
      回复
        腊十四后
        郑:老师,“自心无向外驰求,亦不向内返观”该怎样理解?心该处何境地?
        吴:师父:最近在读楞严经读了第一卷,也找不到心在哪里了!
        答:诸法无我。
        郑:(合掌)
        吴:只要去找这个心就有我了。
        曹:都比我强,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佛法三法印之一……
        吴:即使不去找这个心,分别心还在。感觉还是对’无我的境地’很模糊。
        郑:自控力太差,就会感觉很难。
        答:分别心是习气,须渐除;既知无我是境地,就该明白要用功才能进去的。《楞严经》上不是说:理要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28 16:52
        回复
          罗:一:气愈下,神凝然,量充然。这些在师父这里经常听到!真人之息以踵,心里清净神敛意聚,无力才能有意,内气游走全身。
          二,从先生学者,虽经先生口传心授,终难欲其微妙,此非世俗所谓秘密不传之说,实未能深思造极
          师父用心教授,其法得来之易。没有不传之谜,然而自己不能每日深思沉浸其中,才使自己始终达不到师父高度。功夫只有朝夕不离,才能叫做功夫。看师父年青时,聪慧好学,终日习拳,才得几年功成。
          三:终恃于后天之拙为而未得其窾竅焉。
          想成就,就一定要有所舍弃,像师父讲的过河弃舟举步行,背舟跋涉是愚人。我总是学会一样,难得练得手熟,用之顺手,而不舍的改变。安于现状。所以自己不能成长。执于过去,始终不能抬头看未来。道理很多,不如在自身用上一条。
          曹:先生手法极轻灵(言轻言灵,寓用意而不用力!唯轻能臻灵境,唯得意而能忘形,无形自无迹象。),遇者自然倾跌(自然在此之义:倾跌之形象类同自然,不是被宗师暴打,功力不及而输是自然之理。),莫明其故(若明其故,则不败矣。),有时手指近身,气若蹙若散,呼吸欲断,而几不能接(盖宗师意气所至,可改变当地气流,因其无形而学人不测;至于气压过大,致人难以呼吸,则相关功力耳。)……
          吳: “凡负绝世之技,其为人也,必色益谦”
          文始就将做人与我们习武人的修养深连在一起。
          我们初学武时对此皆无深刻认知,奔武之“术法”而来。经前些时日常与师亲近,师父的言论与日常渐使我懂得“功夫者不能只为索术,当以道为本。以用功为体,使我们体察事物与自我的本来面貌。
          只有我们于人恭谦'于事恭谦'功夫才能不断提升!
          新:老师,重意不重形。意指的是什么?是动作的发放原理,还是思想想法。
          答:在中国武术中,所有的形体动作都是思想运动的体现,动作的质量层次取决于思想的正确程度。所谓思想活动,其实就是源于自然的拳术运动的规律,不是人的思想,是拳的思想!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28 16:56
          回复
            1.26
            弟:请教曹兄,芗老概括桩法为立稳平均之站立,可否理解为中定,又膨劲者,可否理解为球劲之意。
            曹:平均是阴阳平均!跟站立坐卧没有关系!阴阳在人体上有无限的表现,大的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表与里,骨与肉,气与血,发与肤,轻与重,暖与急,刚与柔……能调和这些关系,自有中定之功!中定者“神气自然得中”之谓,这是可以达到灵动的正途。并不是站的很正、自我感觉良好的意思。
            江:曹师的这番论述让我受益匪浅。
            弟:曹兄高见!
            曹:又:膨劲是膨胀之力,是运动状态中的圆周扩展,且不固定地址与方位,故能随机施宜。球则相对固定,不易达到真自在处。
            弟:如此而言,看来以球劲来诠释太极拳是不够确切的啊。
            曹:练习太极拳,是个回归自然的运动。任何不够自然的比喻,都会成为障碍,使学者不能到达自然地头;只有世尊空性的教育,才是最究竟的不二法门!进得去门,才能得大自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28 17:33
            回复
              @木头人无极是一种临界状态,游离于有无动静之间,不是顽空,是大有,混混沌沌,一气周流,以静为归,孕育着阴阳虚实,动静之几,故无极是太极之本。
              太极是动静相宜,阴阳匹配,虚实分,动静明,矛盾对立的高度统一,故太极是妙有。生生不已,以动为本。太极是无极的高度演化与发展。请曹兄斧正。
              曹:无极太极是一非二!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即道:无极而太极。无极者:不著阴阳、不著有无,可谓之真空;太极者:不离阴阳、不离有无,可谓之妙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28 17:44
              回复
                李成恩武学之
                《太祖剑谱.剑诀》
                太祖提剑出华山(起式高虚步),仙人指路去回还(弓步分展)。推窗望月天路远(歇步上举),切金断玉转连环(歇步下斩、平扫,转身弓步下劈)。怀中抱月含机势(左虚步抱剑),进步提撩紧相连(上左弓步撩)。顺水推舟云舒卷(撩剑转身上步左弓上架),翻身劈剑试玉砖(右仆步下平劈)。逞威霸王举金鼎(右独立势),三度卧冰鱼水闲(左右歇步正反穿刺)。
                顺水推舟翻身劈(含两动:左弓步上架,右仆步下劈),霸王举鼎云漫天(含两式:右独立式,云剑弓步引带)。玉女穿棱分左右(左右倒步挂剑),游龙戏水意无边(右仆步下平刺剑)。上提金鸡独立势(撩剑上步右独立式),下做拨草寻蛇还(左右下拦)。灵猫扑鼠罩住打(左虚步下点剑),追风赶月莫放松(弧行步)。白蛇昂首缓吐信(燕式前平刺),左右落花最无情(左右倒步下劈)。
                移形换影藏身势(左虚步提拦架剑), 青龙出海一道烟(右弓步平刺),走马回头反穿式(撤步反穿 右弓步平刺),当头一劈定含机(左虚步前指)。扬鞭挑帘双飞燕(横裆步挑攉),金鸡食米跳步点(歇步劈点) 。左右移形藏身势(左右进步转挌),海底捞月扫连环(抹眉式 右独立下拦扫)。背后认针龙摆尾(震脚下扎 行步反绞剑),霸王观阵马跳涧(左独立抱剑 蹬腿前跳右弓步下平刺), 倒步撩剑朝天势 (左右插步 右独立式),夜叉探海复还(左独立探刺 左右插步后下拦)。灵猫扑鼠游身去(左转行步),云顶回转中庭(左虚步右上指 退步还原)。太祖剑法出少林,打遍天下身为先。若问身法何为主,轻灵稳健不虚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3-28 17:5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清:师兄弟近日练枪若觉力量难以送出,应注意:身体是否站正(是否侧身,弯腰等),前手是否太过用力,是否蹬脚,蹬脚时后脚跟是否被带起,枪尖是否偏低,是否往高远处去。
                  弟:@木头人有感曹兄所谓“心者,我人逐妄迷真攀缘之意也,意者,我人舍妄求真求道之心也。”所以前面这个心是颗妄心,在尘俗中迷失沾染了那么多年,早已失去其纯真,那么曹兄后面所言的意则是真意,入大冶熔炉之意,儒家讲的诚,道家讲的朴,佛家讲的无我。对于拳家修炼而言,所谓身静容易心静难,心松容易身松难,所以必入大冶熔炉,才知其是铁汉,也就是百炼钢成绕指之柔。请曹兄斧正。
                  曹:佛训: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皆不可得,何故?即因其妄耳!
                  弟:无所住而生其心,乃是真心啊。
                  曹:身静易而心静难,心松易而身松难!如是如是!
                  弟:请教曹兄吴式太极拳在身形上有“斜中寓正”之说,就是身体稍向前倾斜,头足身体而成一条斜向地面的直线,即所谓“斜”,但不知何为正?所寓之正为何?一般而言当是中轴之正,腰裆之正,或重心之正,此斜中寓正具体为何?
                  答:斜者其形,正者其心。
                  曹:这是近代太极拳界最大的一个误解!须知:斜中寓正只是运动中一种表现,是在两可之间,不是行功必须的原则!
                  杨派经典中有“中正为万法宗”之说,吴氏本自杨氏,岂有舍本(中正)逐末(偏一)、以末代本之理!
                  这些照片,脚下腰胯皆平正,唯上身前俯;这是行拳与站桩之别所致:行拳须一气呵成,无断续处,既指意也指形,所以并无一定的所谓定式,照像时却必须有定,但先又无定规,由此可知照片定式是一时方便所设,与行功核心关系不大,不能视为拳法要求。
                  弟:曹兄高见!尤其指出斜中寓正只是运动中一种表现,是在两可之间,可否理解为强调立身中正,却又反对过于呆板的“过正”现象,所谓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过灵则趋于华而不实。
                  答:先贤对中正的定义是“神、气自然得中之谓也”,我们现在要从自身的感受来理解:(在此处)神是人体自然座标的最上端,稍有偏倚,人即不灵;气是人体神经的源泉,稍有凝滞,人即生呆,白话就是不舒服不自在;神气自然得中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己进入一个舒服到忘我的境地中,所谓:无人无我处、无欲无求心、无得无为意。人若到此地步,身形的斜正就没有是非关系了,中正是证悟体得的真空,形体的斜正是随几化生的妙有,一开一合,自然而然,便是大自在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28 18:04
                  回复
                    初六后
                    启是的什么都是又规律的,而今都名利圈出不来,不如守中看空,合乎拳道,合乎大道!
                    弟:@木头人行慈但积无边福,寡欲休伤有限身。这话讲的太让人受益了,道家养生之旨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3-28 18:27
                    回复
                      新:尊师,对昨天所提问题,拜读2月4日寄语中意与力内容,我所提到的呼吸之法是否为老师所说意之范围,而我现所惑之原因为,未成之时,气力混杂,力意并举。此时应做到该用力时用力,不必胡乱作意耳。
                      答:对了!
                      新:尊师:前些时间练小唸头时重形,经老师指点,近些天重与呼吸之配合,但呼与吸每做并未形式定式,总在调整及寻找,有所惑。请尊师指教。弟子,新。
                      答:练拳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拳式为主,凡动以加快速度而减少力量为要!一是以呼吸为主,拳式能配合上呼吸属以呼吸为主;但这个是境界表现和用功要求,不能强为。增力三式即是锻炼拳式配合呼吸的方法,坚持练习必有心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28 1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