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呓语三月初一至初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一
今天是丁酉年的三月初一,古称大昕。昕读xin音,是黎明的意思。《说文解字》记为:昕,旦明日将出也。《小尔雅》载称:昕,明也;从今天起要开始育蚕。先要祭祀黄帝。农桑为民生之本,史载黄帝之妻嫘祖教百姓种桑育蚕,被祀为蚕业之祖,并以太牢——诸侯之礼祭祀;清朝浙江西部产丝的地方,都有先蚕祠、先蚕庙、蚕神殿等。乾隆五十九年,有诏书道:“蚕桑本与稼稽并重,浙省杭、嘉、湖三府,尤比户饲蚕,以资生业,允宜恭祀先蚕。幸崇昭报,着每年官为致祭,载人该省祀典。”
  祭祀嫘祖与祭祀先农的仪式一同举行,每年春秋两次祭祀,以少牢(大夫之祭,以羊为祭牲)之礼祭,春夭的祭祀在季春三月的巳日,秋天的祭祀在九月十六日。其礼制按照祭祀先农坛的规定,并同时祭祀轩辕黄帝。浙江嘉善地区则春祭先蚕,秋祭轩辕。
常识介绍完了,回头说正事——正事是正在做的事,不可理解为正经事!人生无常,无常人生,哪里会有正经事?不过随缘造业而已。
老牛自知时光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给自已找的这个事,也快三个月了,每日寄语也逐渐变成“夜半无人”时的“私语”了,好在我是在整理自己的脑海心田,有没有回声也不重要了!从今天开始,改叫每日呓语吧,呓语是梦中真言,他人或不易知——瞿秋白曾说
:主观的我在客观的物之中,何容你呓语连篇的求解放呢!
其实人生在世,最平常的莫过吃饭睡觉!但这极平常的事,却造就了凡俗善恶万千人生!有人挖空心思,要吃的好、睡的好,还有人不让他人吃好睡好;大千世界,在人心中成了万千世界!“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句话既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修行人的心境实地!既改变不了什么,也安排不了什么,只好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又“走”者非离开,乃言于不即不离中随机势而动转不滞也,因其动,故名曰走:粘者其意合也,其形则不离也,又走者言其形之势,粘者言其形之意,因其义同而贯,故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我有一丸,黑白相间。本是一个,却有两端。拿在手中,黑白莫辩。放在地下,有形可圆。持送于君,无处安置。拿回家去,倒也相宜。
——木头人语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王维
(2017.3.28)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8 08:29回复
    星: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那么到哪里去?
    答:掤劲外放,其性属阳,即是用意,也会生力,若到人身,人必抵抗,性亦阳刚,则成对待;即须加力,又生执着;执着不通,便成僵滞!所以用意(掤)要远,不可执在人身;捋性属阴,人刚我应以柔,其形即能随屈,其力我即不受;若不以柔应,身即受力,是引狼入室,故不能捋回己身。至于该捋到何处去,若有此问,是不知捋是意而非手法!
    是意则虚,故无边际;亦无去处,若有去处即是对待,即有迹象,捋即不成捋矣!捋之功用在转化彼来之势,如彼以掤拥进,我即依随屈就伸之理、以捋之意使手轻扶以接而转其势头,彼自跌出,决不是我用手拉扯对方手臂拽其失衡!此非身教不能感知!捋当如自捋己须尔。
    卫:我想说,棚他人身后,捋人我身后,我是球体,我自中正,他自由他。总感觉说的不透就没敢说,果然剑哥说的正是我要学习的!
    曹:捋若有去处,即生牵引之意;有牵引之意,便无变转之心;牵引若不得力,必致用力拉扯,便不是太极拳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29 13:4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二
      武术界尤其是太极拳界普遍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个个练的不一样,人人都认为是学生的问题!
      其实呢,这过错的根源却在老师!
      很简单:学生的问题来自老师的教学,而老师的工作就是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学生有问题解决不了,自然过在老师!
      老师也冤:我一样教学,他们用功不一,自然成就也不等,也怪到我身上?
      是啊,不怪你怪谁?作为老师,不能讲明拳理,不能让学生个个勤奋,人人奋勇,齐头并进,你这老师一是干啥的?
      老师不用扯任何理由,只要你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就是不称职,就是自己有问题!要不看看被检阅的军队士兵,歌舞演员,为什么人家几十上百成千人都能动静如一?再看唐宋以来千百年间的禅师,何以其虽然朝代不一,师法不一,个人境况不一,然而一旦彻悟,所悟即丝毫无差别?
      实则:中国文化是无我无为法!士兵队列整齐,即因其人人都无表现自我之意,此即是无我之境;参禅者以祖训为念,以佛心为指归,何时抛弃自我(我见我识我意我执等等),心死神活,当下即见本性,即己入佛知见!
      由此可知:练拳法徒弟不能同师一致,是各怀鬼胎:师以个人知见授徒,徒以个人知见学习,若能如一一如,恐无天理!
      风花雪月,早过了、浪漫时节。念往事万千,烟霞骤雨,平常经惯,此心依然。铁马冰河,早已成梦中情怀。叹年少壮志、拜将封侯,烟尽灰灭!山水不解离人愁,仍然是:一立一流。(2017.3.29)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9 13:44
      回复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三
        相传华夏民族的先祖黄帝在远古时代的今天降生,后来管理天下,人类才有了文字,才穿衣裳!
        传说当道有了教,天上掌管北方的玄天上帝也在今天降世传道以救度万民!在更古老的传说中,位列女仙之首先天阴精所化的西王母也在这一天成就……传说已不可考,大摡说一下算了,还是讲拳吧:
        中正这个话题,已说过很多年了,得认识到中正就是我们学拳练功追求的功夫境地。中是指(精)神意(气)的集中,正是指形体的端正;须要在动静两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把一根木头立的很直就叫做中正。
        中正作为功夫境地,只有相对的深浅,而没有绝对的究竟极限,这也是理境无尽的拳学之道的必然!在修学的路上,有时间我们会觉得站的很平稳了,不料被人无意一碰,站不住了,才知道功夫不是自说自道,还须经得起检验推敲啊;有时觉得己达到轻灵圆活稳健,和人较技也可技压群雄,忽遇一人,和彼一搭手,即脚下发飘,东西摇摆,才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啊!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纠结于有人高过自己,亦不必欣于高过他人,只管老老实作人,踏踏实实用功,日有所修,自必日有所进!
        早两年记不清谁问的相关问题,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
        有问“既要神意离体远瞻,又`要回来照顾身体中正,要求是否矛盾?”
        答曰:法不矛盾!矛盾者汝心!为是汝不明两者之关系及追求之目的、乃至用功之次第耳。神意之所以能在外而得自由自在乃至忘我(人身本体),乃是自身本体久处中正而得中定功夫的原因,中正乃至中定程度愈纯,则神意在外愈自由。练功时时常回来检查,一是为了防范于未然,避免出错,也是拳经中刻刻留意的要求;一是一旦出错,立即纠正,使错不能发大,亦是经典中:稍有不合,即速改换之要求。自身中正,身心自然轻松,如此神意始能在外而无牵挂,自由自在,此是练功(自我体认),而非表现(演给人看),皆为一时方便权宜,不是决定究竟,所以不必拘于此处他方,内外人我,随时检验调整,以能刻刻不离中正为指归。
        中正者:中者其神,正者其形。神欲虚,虚则空明;形欲实,实则神现。如此则到虚实理地,持续日久,冲气以和而自得中定功夫矣。
        夫未得之时,须用意外守其形,内空其体,下沉其气,上领其神,欲求肌体随意,意领神行,若能恣意傲游,定已自在,故中定者:神意自然得中之谓也!
        能中正则全身上下内外自然轻松,松则无所挂碍,神意始能在外自在。不自在者,肢体必有牵扯尔。故须回光返照,以安神定形,复其中正,神意始重得远曕矣!
        (2017.3.30)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29 19:07
        回复
          弟:请曹兄鉴赏,同好供参;体松、气固、神凝,渐渐可以达到太极之境界!“松”就是不用力、不用强力。一用力,动作即不能自然。着意在用力之部分,则其他部分必不平均。不用力是柔的,即所谓沉劲,沉劲虽轻而小,但是全部的力,能得其中。
          “固”就是不散漫,体松而气固。体虽不用力而气却不散漫,气不散漫,动作始能不散漫;动作不散漫,周身始能一体。如何能使气固,即把气沉在腹部,不要浮在上面。练拳之时,肩要垂,肘要坠,腰要塌,久而久之,气自然沉下,所谓心虚、腹实是也。腹实则气固,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得其重心,动作自如矣,故曰气固则身自稳也。
          “凝”就是内外相合,而能凝定。体松,气固矣。惟内外相合,然后身心一气。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六合是谓内外相合,六合则身体中正矣,身体中正,神即提得起。
          答:请曹兄鉴赏,同好供参;体松、气固、神凝,渐渐可以达到太极之境界!“松”就是不用力、不用强力。一用力,动作即不能自然。着意在用力之部分,则其他部分必不平均。不用力是柔的(不用力还不是柔!),即所谓沉劲(沉也不是柔),沉劲虽轻而小(沉劲非同小可,单凭体松是得不到的。),但是全部的力,能得其中(果有沉劲,则周身必然己成一家!)。
          “固”就是不散漫(主要指心意方面),体松而气固(这个倒未必!体松不过使气息畅顺而己,)。体虽不用力(是心不使力、体不受力,而非身心无力。)而气却不散漫,气不散漫,动作始能不散漫;动作不散漫,周身始能一体。如何能使气固,即把气沉在腹部,不要浮在上面。练拳之时,肩要垂,肘要坠,腰要塌,久而久之,气自然沉下,所谓心虚、腹实是也。腹实则气固,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得其重心,动作自如矣,故曰气固则身自稳也。(这一大段不能说错,但综合第一段,问题就出来了:这个气须用功“久而久之”,才能沉的下,如此则前面的沉劲从何而来?力生于气血,分开便气无所用,力无从出了。)
          “凝”就是内外相合,一而能凝定。体松,气固矣。惟内外相合,然后身心一气。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六合是谓内外相合,六合则身体中正矣,身体中正,神即提得起。(这一段更乱!神凝是功夫的上乘境地,而六合是练功的基本条件,功夫将至神凝,己与六合、中正无关矣!)
          贤弟:这个文章错误言论太多,且前后矛盾……经典中有李亦畬《五字诀》析理为最透彻!我们要做的只是正确理解!一有个人知见,一定会错的!
          弟;@木头人每读曹兄评述都能获益良多,诚如仁兄所言,此类文字,总是良莠参半,唯如兄明白之人能详辩之。[愉快]
          答:可惜我这一生,不善治生,日常仅可勉强维持生计而己,我虽安贫而乐道,不过现时中人极为现实,即便是我的徒弟,也大多不把我放在眼中,所以对我所说法理,并没有几个去认真练习思考;反热衷于上网学习“各派名家”表演之功夫——经常说某某人功夫如何,某人又如何?弄的我也很烦:别人功夫好坏,跟自己有何关系呢?好,是练出来的,不好,是还没练好,整天都去看别人练,评论他人高下,自己的功夫从哪里成就呢?这也是我不让在这个群里转发其他门派功夫的原因之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4-01 04:47
          回复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五
            学习中国的文化,包括文武两方面——实际是一体的,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武不通文,不过匹夫而己,欲成就其功,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投师学习阶段。投师的目的是要得到正确的指引,古人谕为“入门引路须口授”。这句话里含了许多意思:没有传授,自己很难学得到,同时也不可以到处乱学,打不好基础,只能看到表面肤浅的东;这个阶段也是修身养性的关键!不能踏实学习,修身养性的目的一样也达不到!达不到则智慧不易生发,则无法通过这个阶段!很多人从小学拳到了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还不明白拳理,被人称作“老师”,自己却也“幽然自得”,实际是仍在第一阶段中,就是说还在学习中;有些年纪大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立志活到老学到老,“不用扬鞭自奋蹄”;但大部分人都比较看重自己,觉得人生短暂,“学得文武艺,卖与有钱人”,早点风光一下,也无不可;所以我多次说过:学习要先定位,先定个目标,然后相应用功。总之第一阶段就是学习,学会方法好用功。这个阶段的长短,取决于个人定位,以及习气乃至业力的障碍大小。
            第二个阶段是访友。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友就是这个行万里路。吃饱了饭跑一万里那么远的路,自然不光是饭吃多了觉得撑涨,主要的目的还是历练自己——离开可以横行八道的家乡,不付款的饭没有了,不掏钱的房间也没有了,问路也可能被指向斜道上,但这些不方便,在找到几个讲义气的江湖同道朋友后,就不算啥了;通过和同道的交流,一则检验自己所学的功效,一则虚心学习对方长处,所谓取人长、补己短,自然个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也会得到增益。
            杜甫曾有一首诗,意思和这个阶段很相符:
            未及前贤更勿
            疑(首先确定自己赶不上先贤),递相祖述复先谁(互相学习是为了承传文化,却不是为了争先后。)?别裁伪体亲风雅(要得到智慧以能辨别是非),转益多师是汝师(有不如人处,即当求学,师其道也。)!
            第三个阶段是回归。出外访友知道了是非对错,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学习——这是返朴归真的开始!这个阶段往往有“山高绝顶我为峯”的意境,这个己不是狂妄,而是佛祖“唯我独尊”之意了!在这个阶段是没有疑惑的,只要用功,付出一分得到一分,除非自己不想有所成就——那也是多生累劫所积习气、业力所致;宿世因果非有极大愿力以及超人意志而不能改变!
            上述非天质绝佳者不能超越!故奉劝学人,欲学有所成,必要心无杂务老实做人;意有所属,踏实用功!真正处在境中,始为学者!
            (2017.4.1)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4-01 04:47
            回复
              星:不用力是柔的(不用力还不是柔!),即所谓沉劲(沉也不是柔),沉劲虽轻而小(沉劲非同小可,单凭体松是得不到的。),但是全部的力,能得其中(果有沉劲,则周身必然己成一家!)。
              老师:那么什么是柔?如何致柔?
              答:柔是一团,似松非软,意气既平,心火消融;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弟: @木头人曹兄上两篇论文乃宝贵经验之谈!前日仁兄文中透露悲观。子曰,穷也乐,通也乐,所乐非穷通,所乐在于道。门内学人,资质天赋,各别不一,都是缘分,唯求知天命尽人事。冒昧了。
              答:贤弟所言极是!时下人热衷名利,己无真正学问!近来也想明白了:既不愿随流逐波,又不能中流砥柱,不若在此自说自话,幸有贤弟不时开怀——人生得一知己,幸何如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4-02 09:05
              回复
                咋天解释柔的意思,因一时抽不出空,就简言其要,今细讲义:
                原文:柔是一团,似松非软。
                讲义:
                柔是一团,功夫成片了,才能有这一团,是在身体一统后才会有的,实际也有点恍惚,无法用语言完全说清楚,因为这一团柔是没有阴阳界限的:阴也是阳,阳也是阴,但不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是可以相互补救、相互转换,可以暂时理解为身手一致;遇阴则阴,遇阳亦阴,故俗呼阴柔;“百炼钢化绕指柔”就是这个意思:钢能绕指,常识中的刚性已完全改变,具备了一般不可能会有的相反功用,实际上不过是回归自性而已——自性若不具柔质,莫说百炼,千炼万炼也柔不了!由此亦可知这柔末来的核心必然是坚刚!末来者即继续练习进步至拳经所述“极柔软”,“极柔软后能极坚刚”;软是柔的深度、谓之“柔若无骨”,而渐至于虚无,这是沿用古汉语“软者柔也”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中单指软弱的意思!松有疏散二意,分别指形和质,形松散而质通疏;似松是说柔具有松的这两个意思,而松代表不了柔!非软的软字则取软字义中的近于弱一意,借以强调柔的本义!或者直接改原文为“似松非弱”亦可。(一)


                IP属地:河南10楼2017-04-04 15:4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七
                  《随笔六则》
                  一:“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这句话小时听师父说过。
                  意思是师父把练步的功法教给你之后,怕你不好好练,才用这一样的比喻来说明“练步的功法”之重要性:你(徒弟)学会这个,可以打过我(师父)!这和人品道德毫无干系!
                  依道德方面的解释,牵强的很:师父既然知道徒弟要打你,你干嘛还要教?何况师父就这么不中用?师父的威严就系在一功法上?那是神仙的法宝!不是武术!
                  不要什么都往人品道德上扯!扯的多,武术就没了!
                  二:《也说秘诀》
                  技艺未成时,则为练功,正确的练功要求(包括歌诀、口诀、准则等等各种法理)被两种人称为秘诀。一是得不到正确功法的学者,二是故弄玄虚的老师。
                  技艺小成时,自身的好感、正确的(即合乎前贤所授之法理)体会,朋友、对手的赞美、恶贬即是自身进阶的依据。对于境界低于己者,这些经验就是秘诀。
                  技艺相对大成时,于行住坐卧处,举手投足,皆足以给人师法,此时偶与人言语,闻之者虽不能辩真假,也会到处宣扬:自己得到了秘诀!
                  三:《答友人》
                  友人诗:
                  枯木花开劫外春,
                  倒骑玉象乘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
                  月皎风清好日辰!
                  (木头人语)
                  经劫枯木已无春,
                  萍飘万里一愁人,
                  追日逐月去未了,
                  暂将晦堂栖红尘。
                  四:《关于“退力为松,失形为懈。”》
                  问:退力为松,形不变吗?。由硬到柔,形变不变?。
                  答:形大体是不变的,形若有变,则属肢体运动,就不是心意活动——行功了。
                  由硬到柔,是个练功、得到的过程,而我说的八个字,只是个人根据体会根据、感觉做出的对兹事理的简明概括。不是功法介绍。
                  五:轻松不是轻描淡写,认真不是小心翼翼。
                  六:有功夫,手法成为思想,无功夫,意念坠成手法。(2017.4.3)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4-05 01:00
                  回复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八
                    今天翻看一篇几年前的解析桩功的旧作《三体式讲义》,摘要发上来,也算重温旧梦吧。
                    《总述》
                    三体是静功,在练功中要觉出动意;犹如八卦掌行步,要在运动中觉知桩感的要求相同。我们中国的文化是阴阳学说,大致是指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另一面,就象我们在做了一件好事后,别人觉得你是好人,其实是别人不知道你还干过坏事——这是从性相上讲的;练功则是事相:有动必有静,没有单一、绝对的静或动存在,这也是自然的规律;运动相续,略无所住,看流动的河水,一个地方此一动亦不是前一时,但因为水流的相对规律性,所以你看它好像是恒止的,这就是既有动相,又有静性。
                    对于练功来说,肢体无论动静,心神要求得安住当下!动静不异,动也是静,静也是动。静时,动为之源(原);动时,静为之本。这个不是动静相兼,而是贯穿如一之理。在我则非动非静而处动静之几,在人视之则或动或静而生彼此之相。
                    静中的动,是身心协调如一后本性所发动,是自然的灵动。觉知此意,就明白为什么说“万法源于三体式”了。
                    因学拳的目的各人不同,所以初学者未必尽要站桩,此处只就桩法功理而言。
                    《功架》
                    首先说架子的高低,一般人都认为初学者没有功夫,架子要高,其实初学者因法理一时难以尽知尽解,大多手足无措。架高既散漫又不着力,与常人不用功时区别不大,久站亦无功效,徒耗时日而已。故初学更要放低身形,可顿入境中,也就是立刻得感。站低了不得不负重,就是境界现前,自然有感觉,这时再一一对照各处的要求不断地改进,身体才能真正体会进境。内家拳都是“入门引路须口授”的,老师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自学成就的内家拳大家,世上是没有的!
                    人都是怕初学时下肢尚未有功力,过分承重,恐损膝伤腰。这是常人的思维,不是拳家的经验!且不说这个过分与不过分,怎样区分你不知道,是否需要承重更难弄明白架子。我的一个经验是:不要猜测或推测、或想当然地认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内家功夫。
                    我中华武学内家拳的行功原理,是要通过减负来使身体原有不合理(自然规律)的负重之习惯现象一一改变,从而达到用意来支配肢体运动的实际理境,而不是靠用力来锻炼肢体,使之具备一定的抗击打乃至打击能力。
                    《重心》
                    所以,三体式的思想:上体的重量并不是要放置在某一条或某两条腿上。我们常说的两腿三七、四六的分法,只是外观负重的形状,并非真的把身体重量交给两腿分担!
                    《腰》没有上体的压力,腰胯部位是很轻松的。腰部若是轻松,两腿就不会负重,自然也是轻松的。但这是把握了正确方法后的体感,如何把握还是需要学习、研究的。
                    桩法虽是不动的定式,却相关周身上下内外任一部位。若一处不能合理如法,则难入其境,故须从头析之。
                    《头》
                    头部,要头容正直!
                    头是形,形要正;容是心,心要直。形正心直,自然端庄。端是平正不岐的意思,庄是俨然大度的形象。要形正则要神意远瞻,即领起精神,也是太极拳要求的“虚领顶劲”。头顶的意思若随神意远去,自然向上领起;头部领起则头部即不会以自身重量压迫颈项(脖子)部位,彼此各得轻松自在。要想心直,则要心随神住,空虚胸腹而渐生无我感;无我则无障,气血自必畅通,肢体顿得柔顺。
                    《颈》
                    佛教中说大修行人内外无一丝毫牵挂,一念是非分别不起,安住于清静,谓之得大自在。这也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理,我们练功说自在,也是如此。比如说颈部自在,它之所以能够自在,在于其上不承头重,下不给肩力,自心无向外驰求,亦不向内返观,但处一平和,自然自在。也可以说人体上任一部位:不受外力,不自生力,就是自在!
                    《肩肘腕手》
                    古传要求是:肩要卷,肘要裹。所以人多用力压肩使之内扣,成卷合之形,殊失本来!
                    内家拳要在意上用功,不是要在形上著力!
                    肩肘的意思只须向下安放地下,就能渐次体会到肩卷、肘裹的动意。因为拳法对人体的要求不是出奇,而是回归自然。人一用力,便生自我的执着,若放松,即趋自然的路途。
                    又当前手曲肘向前上方舒展、张扬时,因为前臂坡度的形成,肩、肘的沉坠感会更明显。沉是指骨头一沉,则肩周围的肌体自然形成卷合。(另有一法也能迅速得感,即肩窝后收内敛。不唯肩的前卷内合明显,甚至肩窝周围和胸部都渐生虚化感。肘尖若垂直,即得裹觉。)这都是自然法则,不假人为!人为即失中道,即落两边而生执著对待,所为不过徒具其形而已。腕则塌下,指则舒伸。舒指不是上翘,翘则反导致腕背折。腕背保持自然垂下时的不着力状态,手指的意思向远处,塌腕的感觉就会出现。绝不可掌根用力沉按以表现塌腕!
                    两手虽各自在,却须互有联系!以收阴阳互补、内外照应、左右转换、前后相济、变动虚实之功。这个太玄,先不细讲,简单说:两手如执长枪对敌于疆场。双手虽是掌,意要把握枪,前手伺他机,后手得实上。
                    这个对敌的思想不要时间长了,得感后即要放弃,因为初学手足无措,所以用这个意思让他有事可干,是约束的作法。一旦成熟,自也无须思想,而两手自然也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4-05 01:01
                    回复
                      咋天解释柔的意思,因一时抽不出空,就简言其要,今细讲义:
                      原文:柔是一团,似松非软。
                      讲义:
                      柔是一团,功夫成片了,才能有这一团,是在身体一统后才会有的,实际也有点恍惚,无法用语言完全说清楚,因为这一团柔是没有阴阳界限的:阴也是阳,阳也是阴,但不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是可以相互补救、相互转换,可以暂时理解为身手一致;遇阴则阴,遇阳亦阴,故俗呼阴柔;“百炼钢化绕指柔”就是这个意思:钢能绕指,常识中的刚性已完全改变,具备了一般不可能会有的相反功用,实际上不过是回归自性而已——自性若不具柔质,莫说百炼,千炼万炼也柔不了!由此亦可知这柔末来的核心必然是坚刚!末来者即继续练习进步至拳经所述“极柔软”,“极柔软后能极坚刚”;软是柔的深度、谓之“柔若无骨”,而渐至于虚无,这是沿用古汉语“软者柔也”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中单指软弱的意思!松有疏散二意,分别指形和质,形松散而质通疏;似松是说柔具有松的这两个意思,而松代表不了柔!非软的软字则取软字义中的近于弱一意,借以强调柔的本义!或者直接改原文为“似松非弱”亦可。(一)


                      IP属地:河南14楼2017-04-05 12:31
                      回复
                        (续前)动静相随、缓急相就了。若是久加束缚,反成对待,而生非此不能之习惯,毛病就大了。
                        前手手腕的高度或略高于肩头,后手虎口附前肘后,双手的形意都是向前搭扶一物,不可前伸而后拉。
                        双手若是手掌或手指用力,即是翘,错!只可伸直后,用意引领远去,自然得感虚玄。
                        两手心的意思按要求是回归丹田的(三心合一),怎样回呢?实际上只用静心一想,则手心和丹田即起相应,内里中空,体感愈加轻松,神意愈加上扬。(2017.4.4)
                        星:(有功夫,手法成为思想, ) 可否理解为有功夫,心念一动就达到了手法的效果,无形迹可循,(无功夫,意念坠成手法)无功夫,意念须通过手法来表现出来,有迹可循,容易被人把捉!
                        答;手法若用意表现出来,就是在意不在力的内家功夫;若是用本力使出来,就是侧重在技巧变化的手法。
                        另:所谓功夫即是功力,也是由个人蛮力而来!依正法理操之纯熟,则气力畅顺,至于自在流行,则蛮力之僵强尽去而柔软坚刚自存!
                        郑:老师,肘尖垂直在形上是怎样的?
                        答:以意成形!把肘尖放到地下或下有一根柱子、支着肘部、以撑手臂。
                        新:老师,这段时间一练功,右臂上方就疼。主要站桩,推山时。
                        答:先找李医生看一下,然后在推山时不用一点力,切记同时用口把气缓缓吐出。


                        IP属地:河南15楼2017-04-05 12:34
                        回复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九
                          今天仍是回忆旧梦!《如何当好武术老师》
                          或叫做《师道密笈——五有一无》
                          要想当个好的武术老师,或者说想达到一个好武术老师的程度,就看您对“五有一无”掌握的情况了。
                          五有是:
                          一要有正宗名门师承,用来吹牛吸引人;
                          二要有一定功力:用来敲打和讨好不太服气的学生;
                          三要有文化:用来讨好学生和讲述拳理;
                          四要有社会地位:用来震慑学生、加大牛皮厚度;
                          五要有钱:用来解决学生的吃住问题。
                          一无是:没有脾气!
                          如果你没有正宗的名门师承,那么不管你多有功夫,都会被称为街头卖艺的野练家,不值钱。因为世上有些人来拜你为师,不一定是来学功夫的,他要你师承的那个名分。如果你是李老农或郭云深、刘奇兰的嫡系子孙,是很值钱的,哪怕你不会功夫,但凑巧你又有些功力,就具备在江湖上扬名的基本条件了。
                          如果你只有理论而没有功力,是不太好在武术界混的,除非你总是吹捧别人。但如果你有功力,可千万要记住,这功力不是用来打人的,而是用来吓唬人的。比如你一巴掌打碎了十八块青砖,有人赞叹你,你一定要这样说:我就是个粗笨人,练这点小把戏,没什么用处。很多人或许会因此来跟你学功夫,你可千万不能把如何打碎砖头的秘诀告诉他,你一定要记住,你决不可让一个学生的功力,在你躺在床上不能动之前超过你!
                          如果你只有功力而没有文化,说不清楚法理,那你会被人认作是一介武夫,绝不会有很多人跟你学的。即便有些不开眼的学生,孝敬你的也只是粗茶淡饭而已,因为你要求的就是吃饱饭嘛。关键是你若没有文化,就不懂得揣摩学生的心理,不会巴结学生,也就不能投其所好,那他的供养也是有限的。
                          具备了前三条,只不过说明你有教学生的本事,但不一定有能力教学生。什么是能力?就是摄受力。如果你就是普通百姓,有时间出个门,还得找学生借个自行车,换煤气罐不舍得花两元钱,而是自己搬上楼去,请问有几个学生愿意听你的话?哪个学生又会把你放在眼里?所以你得有社会地位,即便是民间团体的。你得让学生出去好跟人介绍自己:我师父是副市长,或是省委秘书长,是武协主席,或是高僧高道……哪个学生愿意这样说:我师父是个老百姓,吃了这顿没有下顿,没有一套吃酒喝茶的衣服,除了欠款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一年中唯一一次吃饭店还是别人请的,临走还把剩菜拿回去。
                          有了社会地位还得有钱,没钱容易犯错误,社会地位也保持不久。这都是小事。关键是你若没有钱,哪有时间练拳习武教人?古人说穷文富武真是至理!你若有钱,根本不希求学生给你什么,学费也罢,礼物也好,有也教,没有也一样。碰着特别穷的,还能照顾他学习期间的吃住,走了还送路费,学生岂不感激涕零?下次还来。若是没钱就不一样了,你得去大款学生府上定时教“堂功”,而且是学生想学什么你就得教什么。
                          有钱就能摆谱,不分师父徒弟!
                          具备了前五条,只可称作一个老师,想成为合格的好老师,你还需要具备一项最重要的——没有脾气!严格来说是:没有一点坏脾气!
                          你若没有坏脾气:学生来也好,不来也好,用心练也好,磨洋功偷懒也好,有钱也好,不交费也好,岂不真好?
                          关键有一项,对待有一定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的学生,他们总希望老师得依着自己的意思教拳,甚至日一常生活,乃至世界观都得一样,至少是接近,否则学生即会舍你而去。我有钱,捧谁不行?要捧你个穷酸?所以好老师的胸怀一定是宽广的,就是因为有一副好脾气!
                          六条具足,不能成为好老师,乃至名传天下者,未之有也!
                          综论,五有一无,乃是普被上中下三根、统摄贪嗔痴三类之弥天无上大法;具有此等修养,哪怕学生不从娘胎里赶着来求学。          原作于癸巳年八月二十六日(2017.4.5)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4-06 02:36
                          回复
                            《观心要法心解》三
                            语默不失玄微(造作皆玄微),动静岂离法界(出入动与静),言止则双忘知寂(心止两所亡),论观则双照寂知(神灵寂双照),语证不可示人(空谈非真教),说理非证不了(因理不为真),悟寂无寂(悟者不知悟),真知无知(得道即解非),以知寂不二之一心(此间原无二),契空有双融之中道(兀兀道自存),无住无著(见妙无住著),莫摄莫收(不执莫摄收),是非两忘(不见是与非),能所双绝(自绝能与所),斯绝亦绝(此名亦不有),般若现前(却见于慧行),般若非心外生(慧行自本性),智性乃本来具足(智藏不少缺),然本寂不能自见(寂惟不自见),实由般若之功(解空见自功),般若之与智性(慧与智之藏),翻覆相成(交替两相成),本智之与始修(理则有所行),两体双绝(行则无所知),证入则妙觉圆明(入境妙明觉),悟本则因果交彻(见性因果彻);(2017.4.5)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4-06 02:3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每日呓语——丁酉三月初十
                              《三体式讲义》二
                              《手与脚》
                              手脚相合是拳术基本要求。三体式的手脚合是这样的:脚与手的意思向前放射,在身前远方一点上交会。不是单一的左手合右脚、右手合左脚。当然初学者能体会到这一层也不错,起码运动时少些障碍。
                              形意拳抬腿落脚都需有意,如:起有钻林之意,进有撞山之势,落有踩踏之形,沉有雷震之威。这就不单是手脚相合就能达到了,但手脚相合却是个台阶,由此可以一步步地上去经验。
                              《指》
                              五个指头各有用功之道,暂不赘述。维食指领一身之气,一定要直,不可左右偏倚,前、后手食指应在一条直线上。
                              《胸与腹》
                              前面说过:胸腹都要空虚,虚则自然有洞明感。其实是体内空虚,中气自然下行,上下通畅的功效显现。换个说法:能使心胸空明、腰松腹虚,即是引气下行的妙法!
                              若要心胸空明,莫过洞悉功法原理,又能
                              萦绕心中。
                              (往昔龙门王常月祖师开言:大修行人,视天地如同掌中。)
                              《腰与胯》
                              腰的重要性取决于其承接上下体的特别地位。既要承担来自上体的重量,又要消化来自脚下的反作用力,放松甚为不易。腰能松柔,则气血畅顺,反之则滞于此,久而致疾。
                              腰下的反作用力来自腰部传导上体重量下行所致,所以,如腰能不承重,自然轻松。因此,腰胯部位如想轻松,则须依赖上体,尤其是精神的领起!这是最重要的!
                              腰胯部位自身需要做到平圆扩展。
                              平是指整个腰盘要平,不可左右倾斜或前后跛依;圆是指外围要圆,不可有凹凸,否则气行不畅即成力滞(因为不畅,自然生力硬闯,力生即滞);能做到平圆则扩展易。平圆是放松的基本条件,是需要调整肢体形状完成并达到的;而扩展则是用意将这个平圆的态势向周边有序但无限地放射,使本体越来越趋于空虚,就是放松的功效。腰能松,气才活,才叫自在,才能站下去而腰不累,才能站的时间长!
                              《膝与腿》
                              没有了来自腰胯部位传递过来的上体重量的压力,两大腿的肌肉应该不会太紧张,尤其是前腿,不管站的架式高低,都不应因负重而紧张。实际上,前腿也是不负重的!消除肌肉紧张有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不要有准备承重的肢体行为思想,包括五指用力抓地、膝部弯曲、大腿肌肉绷紧等等。最要紧的是:不要有站在地上的思想,更不要说是站桩练功!不负重自然无须出力。
                              二是通过进一步的用意,向无形的肢体深处收吸腹股沟。愈强烈,则大腿肌体的虚无感就愈明显。
                              (2017.4.6)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4-06 02: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