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4回复贴,共1

二月二十六至二月三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二十六日
今天转发唐朝澄观大师的观心要法。当时顺宗皇帝请问佛法,大师遂以此作答,后弟子以书记之,流传至今!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见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不可示人,说理非证不了,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两体双绝,证入则妙觉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炳然齐致,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矣。(2017.3.23)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7 18:19回复
    《观心要法》浅注:
    至道本乎一心
    (修学心须专),
    心法本乎无住
    (勇猛直往前),
    无住心体
    (当下无所执),
    灵知不昧
    (性灵无不圆),
    性相寂然
    (心静体意默),
    包含德用
    (一切不离德),
    该摄内外
    (德能同天地),
    能广能深
    (亦若大海波),
    非有非空
    (动而无所执),
    不生不灭
    (静亦无生灭),
    求之不得
    (不能法外求),
    弃之不离
    (合理道不离),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
    (执用生苦恼),
    悟真性则空明廓
    (悟空上九霄),
    虽即心即佛
    (觉了心同佛),
    唯证者方知
    (不修不知道)。
    然有证有知
    (有求有所得),
    则慧日沉没于有地
    (因有遮慧光),
    若无照无悟
    (无求无所得),
    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冥顽游大海)。(一)
    《观心要法浅释》二
    但一念不生
    (一念即不生),
    前后际断
    (前后无际断),
    照体独立
    (唯存神之意),
    物我皆如
    (且向无处去),
    直造心源
    (但不见一物),
    无智无得
    (得而无所得),
    不取不舍
    (于无所得处),
    无对无修
    (不见于真假)。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
    (真假无所知),
    若求真去妄
    (所知在其心),
    如避影以劳形
    (形与心俱劳),
    若体妄即真
    (形神无所依),
    似处阴而影灭
    (虚空不见虚),
    若无心忘照
    (心无求虚意),
    则万累都捐
    (身即无诸劳),
    若任运寂知
    (无一一如一),
    则众行圆起
    (廓然见众妙),
    放旷任其去住
    (万法随机缘),
    静鉴见其源流
    (一切即现前)。
    (2017.3.25)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27 18:20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二十七曰
      今天谈谈拳术中的双重。
      大多数练拳的都以为敌我双方都用力就是双重,这个只是浅层次的认识!但从道理上,我们管不了别人用不用力,那么双重跟他人有啥关系呢?所以双重是自己有力,有力即成双重——而这个力、不论是身上有力还是手上用力、其大小形成双重之程度。沉是松久积累的功夫,与人接则人或觉我与大地如同一体,不可撼动,而在我则举止轻灵、并无用力之意;而重却是我人有意的做为!人来我以势接、以力抗导致的顶而僵滞,以及人来以意引彼劲力下行(即气向下沉),形成的局部相对稳固,为双重之不同层次,不论用力、用意对待力,都是双重有为法。简言之:有丝毫力,即有双重,即非纯粹太极!可参考杨澄甫遗著以证:
      纯粹太极,(人但觉)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人抚之柔软,欲搬开则觉沉重也。)。……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极轻即无力也!)。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以用意而非用力,故轻则无障,重则反弹尔)。……其粘人之时(言具形),并不抓擒(言不用力),(乃以意)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言以意附合于人而非用力控制人也),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以神运之也)。此乃真太极也。……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此数句反证太极单轻之象!因此可知:若无双重之病,即成单轻之功。(2017.3.24)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二十七日
      《杨澄甫口诀十二则浅解》
      此文郑曼青所作,称为杨师亲传。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浅释:极言放松之要!不松即是有力,有力处自然紧张,松不受力,紧则挂力!所以不松必招打击,谓之挨打架子。若能松净,则成一团和气,不以锋芒猗角触人,无人我之二元对立,自臻无我之境而渐得自在矣。不同意见:筋、骨不能分!无骨必亦无筋!无骨则体柔,无筋则气和!若有筋自不免使气成力,况就松功论,筋藏于肉而附于骨,骨松而筋自开,以其无受骨力之侵而自紧也。)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浅释:全身内外一体放松,谓之松透,谕之为内外通透,经典称此境地为全体透空,身上浊力松净,中气自然沉下!骨化则松,肉松自沉,骨肉无力则筋络不受约束,输送意气自无障碍,谓之松。)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浅释:分虚实是为了体认虚实,认得虚实才能转变(变转)虚实!能随意变转虚实,虚实方能为我所用。人体若为船,则尾闾即舵,既主稳定,又主方向,其与顶呼应,尾闾自下向下为实为沉,头顶在上向上为虚为领,故经云:《若能》尾闾中正神贯顶,《自然》满身轻利顶头悬!)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浅释:阴阳变转之要即在顶劲领起!不能领则无顶,无顶则无腰。故顶劲领起,则神气清爽,而腰裆己自沉下。虚领日久,渐得轻灵之功!)(2017.3.25)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7 18:21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二十八日
        《杨澄甫十二诀浅解》(二)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浅释:此言外在形体一当随人转,内里心意自在为主,不可随形失意!亦即言圆运动之规律:因势而运,随机而转,动不失中,以中为纲之故也,而中虽有定,亦须随机动转,转而不失其神,所谓任运自然尔。(磨转心不转之喻其实并不恰当,磨动如拳理:亦是一动无有不动,岂有磨动而磨心不动之理?》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掤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浅释:拉锯之言,即拳经“往复须有折叠”之义,含有贴切的理法,虽不无执著之心,却是初学必经之路。》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
        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翫之。
        《浅释:此即杨禹廷先师”不与人当拐杖”之义。》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浅释:此拳经“上轻下沉不倒颠”之义也。上轻则不受他力,下沉则可转机势。上述皆以土语释经义,乃个人体会,未必尽符,然出自宗师之口,则饱含无穷加持信息,但深信之,自可得不尽之效!准言松沉为两种功夫,则谬矣!)》
        (2017.3.26)
        弟:@木头人请教曹兄如何对待膝盖放松的问题,我总觉得自己锻炼时膝盖是受力的感觉。
        答:这个说难难,说易易;不说难的,只说易的:不让膝盖受力就是放松。
        再从难处说:膝若受力,多因形神无中正!即身体在下的重量不在踝骨垂直向下的脚腰处,而向前掌移动了;而在上的重心也因有所偏倚而失去了正中的本位;而造成上述的原因则多为:因精神未能向上领起!
        再回到易处:只要精神领起(视线远瞻)就能自我调整膝盖是否受力的问题。
        这也是拳经为什么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的道理!
        (顶劲能领的起,中气自沉的下;能不偏不倚,神意自可出入于有无之间即随意隐现。)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27 18:23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二十九曰
          《杨澄甫传十二诀浅释》(三)
          (原文)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浅释:劲、力本一,因心体异!劲与力本质无别,皆是自身上生的,活也是它,死也是它!而能活能死在人一念尔!)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是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浅释:观此几句,可知古人无我法,唯体经论耳!然拉锯法只可为体识本真之一法,未足为通论。本真者:自然运动亦名圆运动即经云“一动则无有不动”,“一静则无有不静”,无论动静均要“无缺陷、无断续、无凸凸”等等是也。)
          (原文)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 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平正者:心平则身正。均匀者:意均则势匀。)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字下手不为功。
          浅释:
          昔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身依心立,故心平身始能正。势依意生,故意均势自可匀,歌诀有“意气均来骨肉沉”句,即所以说明意气引导、骨肉成势之本义尔。
          (原文)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两句极平常、极重要、极难做!),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浅释:
          诀云“掤手两臂要圆撑”,圆喻其形,撑喻其意,意当向外以圆形虚展,非四下放力。“须认真”三字不是要认真用功,而是动静须认定真正位置!此非口传心授不能得入其境,真正依法合理尔。
          (原文)十二、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未必!牵牛之力远超四两,若遇犟牛,虽数百斤亦难使其如我之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抖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
          浅释:
          四两、千斤皆彼一人之物也!四两者彼之神意,千斤者彼之全体,非以我之四两而可拨彼之千斤。
          结语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幸世之同仁共勉之。
          树人按:学说虽然未臻上乘,其心却真!2017.3.27(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27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