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 大茅山:它位于江苏句容、金坛两县之间。北与丹徒,南与溧阳交界。在四县之间,在苏南广阔的平原阔野上,有一大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这里是江南著名的道教圣地。茅山周约七十五公里。主峰海拔410米,山中多溶洞。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华阳洞、良常洞、方隅洞、金牛洞等十余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它们很早就有高人逸士在此修行,被历代道教人士用作社坛。
茅山原名句曲山,据《茅君内传》云:“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亦有人称为“巳山”,以山形又似“巳”字而名之。至西汉景帝时,有高士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来此修道。三人各在三个峰上结庐,自号三茅君。又各号其峰为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自此始,人遂将此山名作茅山。自东汉以后,茅山成为著名的道教中心。南朝著名的道学家兼自然科学家陶弘景,曾经长期隐居茅山,发展了影响深远的“茅山派”。
茅山派:道教最为著名的教派之一,由西汉时三茅真君所创立。此派主修“上清”、“灵宝”、“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茅山派崇尚自然,拜山岳、江河、土地等为神。主张人应崇敬自然万物,爱护自然生态。他们日常进行“诵经”、“斋醮”、“祭祖敬神”、“修功德”等活动。他们还兼修“辟谷”、“导引”等养生术。
茅山派道士不忘根本。他们孝敬父母,尊重人性,允许信徒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们除斋醮法事之日外,常日不忌荤。旧时江南道观内,除住持与值日者以及专修人士外,余者晚上皆可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
茅山派代表人物,可上朔先秦时候的神仙式人物展上公、郭四朝,以及秦汉时期的李明、左慈、华陀等人。后来,它又经过了两晋六朝时期的魏华存、杨羲、葛洪、陆修静、孙游岳、陶宏景等人的发扬光大,逐步趋向完全与成熟。至隋唐时期,茅山派在王远知、沣师正、司马承祯、孙思邈、唐玄宗李隆基、玉真公主、吴道子、李白等人的师范下,达到了鼎盛。智深博识高道迭出。朝野内外,茅山派的信徒曾一度蜂聚蚁涌,成了正宗道教的主流。道教思想,几乎成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普世价值观。北宋以后,茅山派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三大符箓派之一,号称三山符箓。其中,以茅山上清符箓为最高境界。
茅山与茅山派的兴旺,与南朝长期在茅山修行的高道陶宏景,分不开的。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为道教茅山派大宗师,南朝齐梁年间著名的学者,中国古代道学家、自然料学家、数学家、药物学家、书法家。陶弘景,出生于江东名门,处于战乱频繁的南朝刘宋时代。祖父陶隆,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受封晋安候。父亲陶贞宝,博涉群书,深解药术,官至孝昌相。
陶弘景家居茅山附近,自幼聪颖。四五岁即以芦荻为笔,划沙习字。幼年时期,喜闻“淮安八公”类神仙故事,向慕神仙境界。十岁时,读葛洪《神仙传》等书有所感悟,立志以后养生学道。十五岁时,著有《寻山志》。二十岁,他被引为诸王侍读。不久拜左卫殿中将军。他自成年以后,见世道纷乱不断,民生艰难,人皆命运难测,朝不保夕,因而不愿结婚。他与丹阳太守之子刘俣是密友,在一次战乱中,刘俣被害,他非常感伤。由此,他更加厌恶这个势利倾轧,纷争不断,祸福无常的社会。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了许多奇人奇事。醒来后,他毅然走出家门,拜道长学道。三十六岁时,梁代齐而立,他开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第二年,他游览了整个茅山地区,发现了杨羲、许穆父子的部分手稿。于是,他化了许多时日,踏遍许多东南名山,到处搜集他们其余的手稿,最后把它们精心整理成册。陶弘景在山里,刚开始时住在华阳洞中,后来他用竹木搭建了一个三层楼。他把楼下作为客厅。让弟子们住在二楼,自己则住三楼上,专心读书、修炼,悉心硏究学问,并进行勤奋写作。常日,他如无要事不下楼。他偶尔下楼至溪边游玩,人见之皆以为神仙。
当朝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他幼年时的好友。武帝在登基之初,派使者来请陶弘景出山为官。陶弘景画了一张图,图上有二头牛。一头牛在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则带着个金笼头,正被人牵着鼻子,用鞭子赶着走。梁武帝一见,便知其书中之意。于是,只能作罢。此后,梁武帝仍与其书信来往不断。朝中每有大事,必向其咨询。陶弘景基于对民生的忧虑及多年朋友的情份上,也给予了一些适当的建议。外界知道后,称其为山中丞相。
陶弘景的思想,合老庄哲学与葛洪道教思想为基,再渗杂了儒佛中部分合理内容,自成一家。他对予药物学有深究,对经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炼丹、铸剑、兵学、道教仪典,以及文学艺术等,均有一定的研究。他还工于书法,善书草、隶,其行书尤其精妙。他整理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了魏晋间各地名医的新药方。他又编注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余种。他首创了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法”,他对我国的医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宏景一生著作非常丰富,除了上面提及的《本草集注》外,另外还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隐居本草》、《陶氏效验方》《补阙后百一方》、《药总诀》、《服气导引》、《断谷秘方》、《养性延命》、《艺术杂事》、《抱朴子注》、《华阳陶隐居集》、《三国志赞》、《太公孙武书略注》、《二牛图》,以及作为语文范文的《山川之美》等等。他的许多作品已失传,有些是经历了一千多年后,在敦煌石室中被发现的。
感慨:陶弘景生于权贵名门家庭,处于混乱纷争的南朝时期,他不图浮名,不慕富贵,不与贪官污吏为伍,不与残暴军阀合流。他超然脱俗,远离尘嚣,遁迹山林,悉心研究科技与学问。他黙黙地耕耘,著作的等身,为我民族之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之贡献,造福后人。国若有难,其为民生计,不计报酬,为君筹划善策,善之善哉,功莫大矣,风高节亮,千古楷模,陶宏景也。
相关参考资料见:《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南齐史》、《中国医药史》、《江苏省志·茅山志》、《中国道教史》、《道教洞天福地》、《华阳洞天内传》、《陶弘景评传》、百度文库等。
茅山原名句曲山,据《茅君内传》云:“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亦有人称为“巳山”,以山形又似“巳”字而名之。至西汉景帝时,有高士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来此修道。三人各在三个峰上结庐,自号三茅君。又各号其峰为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自此始,人遂将此山名作茅山。自东汉以后,茅山成为著名的道教中心。南朝著名的道学家兼自然科学家陶弘景,曾经长期隐居茅山,发展了影响深远的“茅山派”。
茅山派:道教最为著名的教派之一,由西汉时三茅真君所创立。此派主修“上清”、“灵宝”、“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茅山派崇尚自然,拜山岳、江河、土地等为神。主张人应崇敬自然万物,爱护自然生态。他们日常进行“诵经”、“斋醮”、“祭祖敬神”、“修功德”等活动。他们还兼修“辟谷”、“导引”等养生术。
茅山派道士不忘根本。他们孝敬父母,尊重人性,允许信徒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们除斋醮法事之日外,常日不忌荤。旧时江南道观内,除住持与值日者以及专修人士外,余者晚上皆可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
茅山派代表人物,可上朔先秦时候的神仙式人物展上公、郭四朝,以及秦汉时期的李明、左慈、华陀等人。后来,它又经过了两晋六朝时期的魏华存、杨羲、葛洪、陆修静、孙游岳、陶宏景等人的发扬光大,逐步趋向完全与成熟。至隋唐时期,茅山派在王远知、沣师正、司马承祯、孙思邈、唐玄宗李隆基、玉真公主、吴道子、李白等人的师范下,达到了鼎盛。智深博识高道迭出。朝野内外,茅山派的信徒曾一度蜂聚蚁涌,成了正宗道教的主流。道教思想,几乎成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普世价值观。北宋以后,茅山派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三大符箓派之一,号称三山符箓。其中,以茅山上清符箓为最高境界。
茅山与茅山派的兴旺,与南朝长期在茅山修行的高道陶宏景,分不开的。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为道教茅山派大宗师,南朝齐梁年间著名的学者,中国古代道学家、自然料学家、数学家、药物学家、书法家。陶弘景,出生于江东名门,处于战乱频繁的南朝刘宋时代。祖父陶隆,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受封晋安候。父亲陶贞宝,博涉群书,深解药术,官至孝昌相。
陶弘景家居茅山附近,自幼聪颖。四五岁即以芦荻为笔,划沙习字。幼年时期,喜闻“淮安八公”类神仙故事,向慕神仙境界。十岁时,读葛洪《神仙传》等书有所感悟,立志以后养生学道。十五岁时,著有《寻山志》。二十岁,他被引为诸王侍读。不久拜左卫殿中将军。他自成年以后,见世道纷乱不断,民生艰难,人皆命运难测,朝不保夕,因而不愿结婚。他与丹阳太守之子刘俣是密友,在一次战乱中,刘俣被害,他非常感伤。由此,他更加厌恶这个势利倾轧,纷争不断,祸福无常的社会。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了许多奇人奇事。醒来后,他毅然走出家门,拜道长学道。三十六岁时,梁代齐而立,他开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第二年,他游览了整个茅山地区,发现了杨羲、许穆父子的部分手稿。于是,他化了许多时日,踏遍许多东南名山,到处搜集他们其余的手稿,最后把它们精心整理成册。陶弘景在山里,刚开始时住在华阳洞中,后来他用竹木搭建了一个三层楼。他把楼下作为客厅。让弟子们住在二楼,自己则住三楼上,专心读书、修炼,悉心硏究学问,并进行勤奋写作。常日,他如无要事不下楼。他偶尔下楼至溪边游玩,人见之皆以为神仙。
当朝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他幼年时的好友。武帝在登基之初,派使者来请陶弘景出山为官。陶弘景画了一张图,图上有二头牛。一头牛在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则带着个金笼头,正被人牵着鼻子,用鞭子赶着走。梁武帝一见,便知其书中之意。于是,只能作罢。此后,梁武帝仍与其书信来往不断。朝中每有大事,必向其咨询。陶弘景基于对民生的忧虑及多年朋友的情份上,也给予了一些适当的建议。外界知道后,称其为山中丞相。
陶弘景的思想,合老庄哲学与葛洪道教思想为基,再渗杂了儒佛中部分合理内容,自成一家。他对予药物学有深究,对经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炼丹、铸剑、兵学、道教仪典,以及文学艺术等,均有一定的研究。他还工于书法,善书草、隶,其行书尤其精妙。他整理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了魏晋间各地名医的新药方。他又编注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余种。他首创了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法”,他对我国的医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宏景一生著作非常丰富,除了上面提及的《本草集注》外,另外还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隐居本草》、《陶氏效验方》《补阙后百一方》、《药总诀》、《服气导引》、《断谷秘方》、《养性延命》、《艺术杂事》、《抱朴子注》、《华阳陶隐居集》、《三国志赞》、《太公孙武书略注》、《二牛图》,以及作为语文范文的《山川之美》等等。他的许多作品已失传,有些是经历了一千多年后,在敦煌石室中被发现的。
感慨:陶弘景生于权贵名门家庭,处于混乱纷争的南朝时期,他不图浮名,不慕富贵,不与贪官污吏为伍,不与残暴军阀合流。他超然脱俗,远离尘嚣,遁迹山林,悉心研究科技与学问。他黙黙地耕耘,著作的等身,为我民族之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之贡献,造福后人。国若有难,其为民生计,不计报酬,为君筹划善策,善之善哉,功莫大矣,风高节亮,千古楷模,陶宏景也。
相关参考资料见:《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南齐史》、《中国医药史》、《江苏省志·茅山志》、《中国道教史》、《道教洞天福地》、《华阳洞天内传》、《陶弘景评传》、百度文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