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不会陌生。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
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从《史记》的这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史实:战国时期,玉器已经深得王侯将相的喜爱,一块好玉甚至能够换15座城池。
在烟台博物馆一楼展厅里,陈列着三块宝玉的复制品,它们的年限更长,来历也更加神秘———直到如今,三块宝玉身上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本期《最美烟台》“从文物看烟台历史”,我们从三块宝玉说起。
海阳行村挖出“无价之宝”
前文说的三块宝玉分别是玉璋、牙璧和玉环。其中玉璋通长27.5厘米,最宽处7.2厘米,最厚处0.5厘米。玉璋通体呈墨绿色,玉质佳。斜弧首,有钻孔。器体明显宽于柄部,并于交接处形成折肩,整个玉璋造型规范,器体光素,长大而精美。牙璧则颇为特殊,虽然它的形状和玉环接近,但是它的外缘却生出了三处齿状的突起,而且三牙的尖部都朝向一个方向,宛如儿童玩具中的风车,制作比较精致。玉环外径11.7厘米,内径6.6厘米,乍看与普通玉环并无二致,略带青翠的墨绿色,玉质细腻光润,环体为薄板形,但是细细查验,玉环中间的边缘居然突起如领状,制作十分精巧。
这三件宝物均发掘自海阳市行村镇杜格庄。1972年杜格庄村民在取土整田时发现了三件玉器,后来由海阳市文物干部征集并收藏于海阳市博物馆,它们为国家一级或二级文物。目前在烟台博物馆内展陈的,是三件瑰宝的复制品。即便如此,很多前来参观的市民还是对它们的成色伸出大拇指。大家难以想象,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人们是如何将它们打磨得如此精美。
“这三块玉的确是无价之宝。”市博物馆前副馆长林仙庭告诉YMG记者,“尤其这块墨玉做成的玉璋,不论是它的材质还是精美的做工,都是考古界很难见到的,它的规格相当高端。这么多年过去了,凡是跟玉石有关的考古研讨会上,这块玉璋基本都会被提及到,而且它还出现在美国的很多学术论文中。由此可见,它的学术价值有多么高。”
三件宝玉均为祭祀礼器
距今约4350年至395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虽然只记载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有着许多发明和创造,如城的建造、文字的发明、铜器的问世、成组玉器的出现以及快轮制陶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初,挣扎于生存边缘的人们并没有发现玉器的特性,玉器和其它石器只是作为普通的生产工具为人们所使用。林仙庭介绍说,在胶东地区作为生产工具的玉器主要发现于栖霞杨家圈和桃村、龙口薛家等遗址,多为墨绿色、青绿色和黄褐色玉石,其大小不一,体长一般为3至8厘米。器类主要有钺、锛、凿等,除钺有精细的钻孔外,其它的大多比较素净规整。
而在海阳行村挖掘出土的玉璋、牙璧和玉环则绝不是生产工具那么简单,根据它们精致的做工和高贵的材质,属于古代贵族进行法事用的礼器。关于“玉璋”,史学上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玉璋就是《周礼》中的“牙璋”,主要用来祭山、祭年、敛尸、巫祝等;也有人认为是“牙璋”,主要用于祈年、祭山、盟誓、聘礼和葬仪等,后为玉戈所取代;另外还有人认为它是王权的象征物,是表示王者身份的“权杖”等等。“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确定这类玉璋是一种性质特殊、品质最高的礼用瑞玉,属于人执之瑞,主要限于天子、诸侯、方伯一类权贵人物在拜日、朝会、盟誓、考绩、赐爵等特定场合使用。”林仙庭对记者说,“作为上古礼乐制度、特别是用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玉璋则标志着我们的先民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同玉璋的具体用途还是个谜相比,牙璧的用途已经被基本推断出来。这种玉器是玉璧的一种,或者称其为“异形璧”。玉璧是中国出现较早的用玉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各大文化区中都有发现,用以祭天和驱鬼辟邪。至于玉环,古文献中又没有相应的记录加以印证,所以目前只能利用它的形状加以命名。有学者在归纳中国玉器的定名和来源时,曾主张璧、环之分是《尔雅》的作者故弄玄虚,实际应是一类东西,都可统称为“璧”。
宝玉来历至今仍是个谜
海阳行村一下子挖出了三块宝玉,是不是说明古代当地盛产玉石?“不是这样的。”林仙庭否认了记者的猜测:“迄今为止,不仅在海阳周围没有发现玉矿,在胶东半岛地区也没有发现玉矿。在这三块玉中,玉环所用的材料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名贵玉的材质,而玉璋和牙璧的材质是墨玉,这种材质即便在现在,也是难得的名贵玉石。它们从哪儿来、怎么来的?现在都没还没有找到答案。”
林仙庭的一席话让记者陷入沉思。玉石的主要产区是新疆和田和东南亚的缅甸,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要去找几块名贵的好玉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先民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问题也是考古界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按照我们目前的想象,古人的活动范围的确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林仙庭给记者说起了另外一个考古事例,他说:“商代的时候曾经流行一种货币,叫做‘贝币’。名如其形,开始的时候是选取自然贝直接当做货币,后来演变成用青铜铸造,这种铜贝被叫做‘马鼻贝’,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的货币。奇怪的是,这类贝壳如今只在南海生产,而楚国的位置在今天湖北一带。虽然说几千年能有很多变化,但是海洋生物的发展确是相对稳定的。湖北一带怎么能大量地使用南海的贝壳作为货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超乎我们当代人的想象。我们在海阳发掘的玉璋、牙璧和玉环也是这样,目前还没有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4000年前就有古国存在
胶东半岛的古国史研究,目前还比较模糊,虽然后来的青铜铭文中有一些古国名徽的发现,文献中也有莱、过、黄、夜等古国的史影,但均因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不多,至今难以梳理清楚,特别是胶东古国最早产生于何时,更是一片茫然。
三块宝玉的挖掘给考古带来了很多惊喜,比如它们的出现能够证明,4000年前,即遥远的夏商周时期,海阳行村一带曾有古国存在。“从考古学上说,能够证明国家存在的依据往往有两个,一是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的出现,另一个就是鼎、玉等高规格礼器的出现。海阳行村能够出土玉璋、牙璧和玉环,这说明杜格庄一带可能早在龙山时代就存在一个王国。”林仙庭继续说:“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大,当时周围有没有存在别的国家,现在都是未解之谜。”
许多学者认为,“礼”起源于祭天地祀祖先的原始风俗,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大,“礼”便作为上层贵族维护其政治地位和利益的一种制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礼器也多源于日常生活用器,包括木、骨、玉、石、陶等不同质地。
到了龙山时代,中国的上古礼仪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如淄博田旺遗址出土的黑陶“列鼎、列盆”,几近周代列鼎、列簋的礼制,山东各地都发现了龙山时代的玉礼器,说明当时礼制已经达到了较高阶段。
林仙庭跟记者解释,考古学家之所以从三件宝玉推断出行村一带存在古国,他们的依据就是玉器作为高端礼器的价值所在,海阳出土的玉璋、牙璧、带领玉环,层次很高,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礼器,可以断定它们一定是王权和贵族的象征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组玉器正是“国祀”的体现,而且这种祀,只能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专有,以此来满足和维护其统治的操作要求,进而加强其政治上的威慑力。
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从《史记》的这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史实:战国时期,玉器已经深得王侯将相的喜爱,一块好玉甚至能够换15座城池。
在烟台博物馆一楼展厅里,陈列着三块宝玉的复制品,它们的年限更长,来历也更加神秘———直到如今,三块宝玉身上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本期《最美烟台》“从文物看烟台历史”,我们从三块宝玉说起。
海阳行村挖出“无价之宝”
前文说的三块宝玉分别是玉璋、牙璧和玉环。其中玉璋通长27.5厘米,最宽处7.2厘米,最厚处0.5厘米。玉璋通体呈墨绿色,玉质佳。斜弧首,有钻孔。器体明显宽于柄部,并于交接处形成折肩,整个玉璋造型规范,器体光素,长大而精美。牙璧则颇为特殊,虽然它的形状和玉环接近,但是它的外缘却生出了三处齿状的突起,而且三牙的尖部都朝向一个方向,宛如儿童玩具中的风车,制作比较精致。玉环外径11.7厘米,内径6.6厘米,乍看与普通玉环并无二致,略带青翠的墨绿色,玉质细腻光润,环体为薄板形,但是细细查验,玉环中间的边缘居然突起如领状,制作十分精巧。
这三件宝物均发掘自海阳市行村镇杜格庄。1972年杜格庄村民在取土整田时发现了三件玉器,后来由海阳市文物干部征集并收藏于海阳市博物馆,它们为国家一级或二级文物。目前在烟台博物馆内展陈的,是三件瑰宝的复制品。即便如此,很多前来参观的市民还是对它们的成色伸出大拇指。大家难以想象,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人们是如何将它们打磨得如此精美。
“这三块玉的确是无价之宝。”市博物馆前副馆长林仙庭告诉YMG记者,“尤其这块墨玉做成的玉璋,不论是它的材质还是精美的做工,都是考古界很难见到的,它的规格相当高端。这么多年过去了,凡是跟玉石有关的考古研讨会上,这块玉璋基本都会被提及到,而且它还出现在美国的很多学术论文中。由此可见,它的学术价值有多么高。”
三件宝玉均为祭祀礼器
距今约4350年至395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虽然只记载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有着许多发明和创造,如城的建造、文字的发明、铜器的问世、成组玉器的出现以及快轮制陶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初,挣扎于生存边缘的人们并没有发现玉器的特性,玉器和其它石器只是作为普通的生产工具为人们所使用。林仙庭介绍说,在胶东地区作为生产工具的玉器主要发现于栖霞杨家圈和桃村、龙口薛家等遗址,多为墨绿色、青绿色和黄褐色玉石,其大小不一,体长一般为3至8厘米。器类主要有钺、锛、凿等,除钺有精细的钻孔外,其它的大多比较素净规整。
而在海阳行村挖掘出土的玉璋、牙璧和玉环则绝不是生产工具那么简单,根据它们精致的做工和高贵的材质,属于古代贵族进行法事用的礼器。关于“玉璋”,史学上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玉璋就是《周礼》中的“牙璋”,主要用来祭山、祭年、敛尸、巫祝等;也有人认为是“牙璋”,主要用于祈年、祭山、盟誓、聘礼和葬仪等,后为玉戈所取代;另外还有人认为它是王权的象征物,是表示王者身份的“权杖”等等。“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确定这类玉璋是一种性质特殊、品质最高的礼用瑞玉,属于人执之瑞,主要限于天子、诸侯、方伯一类权贵人物在拜日、朝会、盟誓、考绩、赐爵等特定场合使用。”林仙庭对记者说,“作为上古礼乐制度、特别是用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玉璋则标志着我们的先民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同玉璋的具体用途还是个谜相比,牙璧的用途已经被基本推断出来。这种玉器是玉璧的一种,或者称其为“异形璧”。玉璧是中国出现较早的用玉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各大文化区中都有发现,用以祭天和驱鬼辟邪。至于玉环,古文献中又没有相应的记录加以印证,所以目前只能利用它的形状加以命名。有学者在归纳中国玉器的定名和来源时,曾主张璧、环之分是《尔雅》的作者故弄玄虚,实际应是一类东西,都可统称为“璧”。
宝玉来历至今仍是个谜
海阳行村一下子挖出了三块宝玉,是不是说明古代当地盛产玉石?“不是这样的。”林仙庭否认了记者的猜测:“迄今为止,不仅在海阳周围没有发现玉矿,在胶东半岛地区也没有发现玉矿。在这三块玉中,玉环所用的材料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名贵玉的材质,而玉璋和牙璧的材质是墨玉,这种材质即便在现在,也是难得的名贵玉石。它们从哪儿来、怎么来的?现在都没还没有找到答案。”
林仙庭的一席话让记者陷入沉思。玉石的主要产区是新疆和田和东南亚的缅甸,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要去找几块名贵的好玉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先民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问题也是考古界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按照我们目前的想象,古人的活动范围的确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林仙庭给记者说起了另外一个考古事例,他说:“商代的时候曾经流行一种货币,叫做‘贝币’。名如其形,开始的时候是选取自然贝直接当做货币,后来演变成用青铜铸造,这种铜贝被叫做‘马鼻贝’,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的货币。奇怪的是,这类贝壳如今只在南海生产,而楚国的位置在今天湖北一带。虽然说几千年能有很多变化,但是海洋生物的发展确是相对稳定的。湖北一带怎么能大量地使用南海的贝壳作为货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超乎我们当代人的想象。我们在海阳发掘的玉璋、牙璧和玉环也是这样,目前还没有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4000年前就有古国存在
胶东半岛的古国史研究,目前还比较模糊,虽然后来的青铜铭文中有一些古国名徽的发现,文献中也有莱、过、黄、夜等古国的史影,但均因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不多,至今难以梳理清楚,特别是胶东古国最早产生于何时,更是一片茫然。
三块宝玉的挖掘给考古带来了很多惊喜,比如它们的出现能够证明,4000年前,即遥远的夏商周时期,海阳行村一带曾有古国存在。“从考古学上说,能够证明国家存在的依据往往有两个,一是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的出现,另一个就是鼎、玉等高规格礼器的出现。海阳行村能够出土玉璋、牙璧和玉环,这说明杜格庄一带可能早在龙山时代就存在一个王国。”林仙庭继续说:“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大,当时周围有没有存在别的国家,现在都是未解之谜。”
许多学者认为,“礼”起源于祭天地祀祖先的原始风俗,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大,“礼”便作为上层贵族维护其政治地位和利益的一种制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礼器也多源于日常生活用器,包括木、骨、玉、石、陶等不同质地。
到了龙山时代,中国的上古礼仪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如淄博田旺遗址出土的黑陶“列鼎、列盆”,几近周代列鼎、列簋的礼制,山东各地都发现了龙山时代的玉礼器,说明当时礼制已经达到了较高阶段。
林仙庭跟记者解释,考古学家之所以从三件宝玉推断出行村一带存在古国,他们的依据就是玉器作为高端礼器的价值所在,海阳出土的玉璋、牙璧、带领玉环,层次很高,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礼器,可以断定它们一定是王权和贵族的象征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组玉器正是“国祀”的体现,而且这种祀,只能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专有,以此来满足和维护其统治的操作要求,进而加强其政治上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