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路在何方?一只”泼猴“给出答案★
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改编、解构之后,“西游题材”依然炙手可热,只是现在的热又多了一层“烫手山芋”的意思,在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之余,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和反噬情绪。

“西游”和“孙悟空”始终是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出其右的“超级IP”,想要这个“超级IP”如太阳一般持续发光发热,也许只有依靠更加深度和更加贴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创作。而这部《大泼猴》就给了笔者很多惊喜,颇受启发。

《大泼猴》一书今年初刚刚完结,评价很高,起点评分8.5分,连载的3年间,处于起点仙侠类小说月榜TOP10,作者也成为起点网最具潜力的白金作家。

网友更是不吝赞美之词。




一批死忠读者一会看的热血沸腾,一时又猝不及防被虐的肝肠寸断,阅读体验非常之好,特别是其中一些创造性设定,令人叫绝。
这似乎可以看出“西游题材”未来的发展策略——既有效的“利用”了西游记,又给足了读者新鲜感。

震惊:西游题材的价值,或超过北京房价!
~(~ ̄▽ ̄)~
中国很少有既经典又家喻户晓的魔幻题材小说,唯有《西游记》适合几乎全年龄层的受众,始终被津津乐道,我们看,我们妈妈看,我们妈妈的妈妈也看,单凭一部86版的《西游记》就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重播记录,甚至超越另外三大名著相关影视剧的总和。
记得小时候每逢寒暑假,电视上都会播86版《西游记》,当听到“噔噔噔噔”的主题曲响起,巨石炸裂,水花飞溅,就知道wuli大圣又要开始打妖怪啦!正是因为这样不可多得的“国民记忆”,才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深耕脑海的一份西游情结,也都曾幻想成为齐天大圣。

携带着深刻童年记忆的一代又一代,在《西游记》和孙猴子的陪伴中长大,属于大圣的记忆也随着年岁转化为一种热血情怀,更难得的是,这份属于大圣的回忆不但仍然能戳中我们,并且也没有像小时候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那样,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无比幼稚。加之我们这代人不负重任的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的主力军,这份“时代记忆”的价值不但不会褪色,反而更加历久弥新。总之,西游的安利,怎么吃都好吃,大圣的大腿,怎么抱都好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