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这是杨度挽袁世凯联,是谋士杨皙子对国主的情感表达。“平狱”非史学之职,但隔开了这一百年时势与人物的震荡,可以更平整地看待袁世凯和他八十三天的皇帝梦。
袁氏称帝,莫论当世、后世,嘲讽与恶评已经熟悉——是为“共和的变质”。但需要源究的是,若依常识论,辛亥以后,共和已成大势;仅隔三四年,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左右又为什么推其称帝?党派纷争、民党与北洋龃龉,最后何以通过帝制作为一种了结;而这个了结,又是怎样终结的?从洪宪发生以来,我们就处在一个革命史叙事框定的范畴内,是为“天下之大不韪”、“祸”与“逆”。但如果把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及两年后的丁巳复辟连成一线来看,帝制在语词中构成的反动,在时势中却并非全然如此。从袁世凯到溥仪、张勋,帝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利益群体谋帷能成,综计而言,它是蟺变中的时势、激变时代那些不及转身的社会、人群共同推促而成。袁世凯从共和元勋走进帝制窄门,而“终于气死”,洪宪大幕的缘起及其收场,联结的是辛亥到北伐十数年间中国政局的跌宕,寻求秩序和继之而起不断的失序。
这是杨度挽袁世凯联,是谋士杨皙子对国主的情感表达。“平狱”非史学之职,但隔开了这一百年时势与人物的震荡,可以更平整地看待袁世凯和他八十三天的皇帝梦。
袁氏称帝,莫论当世、后世,嘲讽与恶评已经熟悉——是为“共和的变质”。但需要源究的是,若依常识论,辛亥以后,共和已成大势;仅隔三四年,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左右又为什么推其称帝?党派纷争、民党与北洋龃龉,最后何以通过帝制作为一种了结;而这个了结,又是怎样终结的?从洪宪发生以来,我们就处在一个革命史叙事框定的范畴内,是为“天下之大不韪”、“祸”与“逆”。但如果把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及两年后的丁巳复辟连成一线来看,帝制在语词中构成的反动,在时势中却并非全然如此。从袁世凯到溥仪、张勋,帝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利益群体谋帷能成,综计而言,它是蟺变中的时势、激变时代那些不及转身的社会、人群共同推促而成。袁世凯从共和元勋走进帝制窄门,而“终于气死”,洪宪大幕的缘起及其收场,联结的是辛亥到北伐十数年间中国政局的跌宕,寻求秩序和继之而起不断的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