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11回复贴,共1
师公小周天怎么打开?怎么练?
有动静二法,较为易行且无过失:动为趟泥步,静为无极桩。(不可自修前面文章中方法,易出偏差!)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2 09:27回复
    曹:春星咋天发的这个,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大家都看看,写点认识(不限字数)。
    星:1.从先生学者,虽经先生口传心授,终难欲得其微妙,此非世俗所谓秘密不传之说,实未能深思造极,终恃于后天之拙力而未得其窾竅焉!此言究学也!2,手法极轻灵,遇者自然倾倒,此言接手四梢空,当下阴阳转换,不用力。
    郑: “凡负绝世之技,其为人也,必色益谦,气愈下,其神凝然,其量充然……”
    “他令我有深刻的恍惚感——走在街上,你能知道与你迎面擦肩的人里有多少龙虎前辈吗?!你能认出那些销声匿迹,欢声泪痕都沉默的英雄和大隐吗?!”(摘引)
    初见老师是在丙申夏季,当时之景半生难忘。根本想不到南阳竟隐有如此高人,而老师的言行举止也让我非常钦佩。是老师带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
    作为初学者,从对武术的一无所知,慢慢受老师和众师兄的熏陶,有了浅显的认识。让我懂得了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或者强身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武术是一种修炼自身的法门。
    练功要专,要持之以恒,引申开来,做人做事亦如此。从这几个月的时间,自己觉察到自己原来有很多的缺点,身体上的以及心理上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谦恭随和以及强大的内心原来是需要修练的。
    对于武术文化,我想应是一辈子的修炼。
    曹: “凡负绝世之技,其为人也,必色益谦,气愈下,其神凝然,其量充然………
    白话:凡是身怀绝技的人,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一定是:貌色谦逊,语气平和,神情安静,心志坚定,意长满足。
    个人浅识:这是修养所致自然行为!因其愈学而愈知学上之学,天外之天,境外之境……人人可能,唯不学、懒人不得其门而入尔。晓宙:立意要高远!(眼中只有我,很难超越我。)当向圣贤宗师看齐,以承传为己任,不负为人一世,识我一场!
    罗:一:气愈下,神凝然,量充然。这些在师父这里经常听到!真人之息以踵,心里清净神敛意聚,无力才能有意,内气游走全身。
    二,从先生学者,虽经先生口传心授,终难欲其微妙,此非世俗所谓秘密不传之说,实未能深思造极
    师父用心教授,其法得来之易。没有不传之谜,然而自己不能每日深思沉浸其中,才使自己始终达不到师父高度。功夫只有朝夕不离,才能叫做功夫。看师父年青时,聪慧好学,终日习拳,才得几年功成。
    三:终恃于后天之拙为而未得其窾竅焉。
    想成就,就一定要有所舍弃,像师父讲的过河弃舟举步行,背舟跋涉是愚人。我总是学会一样,难得练得手熟,用之顺手,而不舍的改变。安于现状。所以自己不能成长。执于过去,始终不能抬头看未来。道理很多,不如在自身用上一条。
    曹:先生手法极轻灵(言轻言灵,寓用意而不用力!唯轻能臻灵境,唯得意而能忘形,无形自无迹象。),遇者自然倾跌(自然在此之义:倾跌之形象类同自然,不是被宗师暴打,功力不及而输是自然之理。),莫明其故(若明其故,则不败矣。),有时手指近身,气若蹙若散,呼吸欲断,而几不能接(盖宗师意气所至,可改变当地气流,因其无形而学人不测;至于气压过大,致人难以呼吸,则相关功力耳。)……
    吴: “凡负绝世之技,其为人也,必色益谦”
    文始就将做人与我们习武人的修养深连在一起。
    我们初学武时对此皆无深刻认知,奔武之“术法”而来。经前些时日常与师亲近,师父的言论与日常渐使我懂得“功夫者不能只为索术,当以道为本。以用功为体,使我们体察事物与自我的本来面貌。
    只有我们于人恭谦'于事恭谦'功夫才能不断提升!
    新:老师,重意不重形。意指的是什么?是动作的发放原理,还是思想想法。
    答:在中国武术中,所有的形体动作都是思想运动的体现,动作的质量层次取决于思想的正确程度。所谓思想活动,其实就是源于自然的拳术运动的规律,不是人的思想,是拳的思想!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2 09: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弟:请教曹兄谈谈有关形意拳与心意拳之别。
      答:《心意与形意》
      心意自马公(学礼)开始一直在回民中流传,此其所以迅猛凶狠生冷怪僻也。形意始自李公(洛能),李公河北人,古来燕赵多悲壮之士,公乃其中之翘楚也,此形意所以宽和仁厚光明正大也:又戴公(龙邦)与马公所学同出一源,风格亦大不同:心意以意成形,真形切意,如饿虎补食,胜在意气之力:戴氏以形作势,先声夺人,如雷电轰鸣,胜在形神之气:而形意像形取意,固本培元,如闲云出岫,胜在神定之姿;然则三者同出而异现,只为地域之不同所致,教人如何能信?此理虽由推测,然事实未始非如此,又如车毅斋先师虽出李祖师门下,奈其所传多边地籍贯,心性多疑,故其法日趋于眼前(指行功时神意未能远瞻尔),宋世荣先师为燕人,久居边地,虽受影响,但尚存神意,足可证吾言不虚;佛言万法唯心所造,良可叹也。
      弟:曹兄讲的好,还是郭老先生,刘奇兰公门下俊才备出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22 09:40
      回复
        21日
        星:观老树枝干弯曲,而生机旺盛,木曰曲直,其中自在,虚领顶劲自存,根深枝叶茂亦在其中!深感人不如树,太多执着!
        郑:站桩感悟:在身安体静中慢慢感受己身,体认自我,久之必有所得,即便也时有不得要领处,只需放下所思之妄想,神意领起,便能安住当下。
        所得似又无所得,有所得:身体上一些不良症状渐消失。无所得:如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短时不可感知。唯有学会放下,认知自我,除去执着,功夫积久方可如大树根深枝叶茂。
        弟:@木头人立身中正,曲膝松胯,大腿就能负重,体会很似形意拳的鸡腿,曹兄请指正
        又:@木头人蓄势而发,顺势而行,阳极而阴,顺逆转换,借势而出,不能硬动,不知是曹兄所说的太极转换否?
        答:关于大腿负重的意思,主要是为了不让膝关节负重,这个其实是所有传统拳术的统一要求,不独心意或太极。
        @木头人蓄势而发(这个不必!),顺势而行(必须!),阳极而阴(出于自然!),顺逆转换(有顺无逆!),借势而出(不是借!借则不由己;乃乘势——势出自然非故作之态!),不能硬动(如如),不知是曹兄所说的太极转换否?(近之矣!)(贤弟这几日可好?)
        弟:@木头人还有近期我体会到部分大意,就是兄提到的时下陈氏太极拳习者多拘泥于形体动作与招法,而神意不能远瞻。而杨氏太极拳习者唯言放松,舒展多在形上求,吴式拳则法规完整,尤其重视神意方面的发挥,譬如神接,意打,等。这一点我体会恰似芗老所谓,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具体来讲也就是说精神放大,神意占领空间,混圆一气。选杰老师这段龙形我想能诠释以上大意,不知我理解的到位与否,请曹兄斧正。
        答:王师学佛未入三味!这段身形矫健,功力不凡,却属有为法,落在形象上,有拳意而无拳神,境界未算高妙!
        王师为人随和而不拘小节,不唯文武双修,也曾醉心于佛道,可惜终为拳术所累,未能入境见道,良可叹息!
        弟:好,有机会希望兄谈谈拳神方面的课题
        答:愚兄曾得王师亲授拳学法、理,得其影响甚大。
        拳意者:有所为之心;拳神者:无所住之纲!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22 09:45
        回复
          23日
          弟:@木头人[鼓掌],有感曹兄所谓基于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的拳术变动转化规律一关键,体会无极是无为而治之法,如无极桩法姿势调整妥当之后就一任自然,不再强加干涉。太极者无不为之法,如操练拳架时身体该放松的部位肩胯胸腹就要彻底放松下来,手足等部位就要灵活得力,身体如此分出阴阳虚实,处处留心,避免双重双轻,时时体现出太极而阴阳的拳术变动转化规律,请曹兄斧正。
          答:(加一句)久而无心于道,而道无不在,方谓之自然。
          弟: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与诸同好分享。
          答:此古圣先贤普度群生之道,今则非神仙而不能为矣!一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22 09:47
          回复
            26日
            弟:@木头人无极是一种临界状态,游离于有无动静之间,不是顽空,是大有,混混沌沌,一气周流,以静为归,孕育着阴阳虚实,动静之几,故无极是太极之本。
            太极是动静相宜,阴阳匹配,虚实分,动静明,矛盾对立的高度统一,故太极是妙有。生生不已,以动为本。太极是无极的高度演化与发展。请曹兄斧正。
            答:无极太极是一非二!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即道:无极而太极。无极者:不著阴阳、不著有无,可谓之真空;太极者:不离阴阳、不离有无,可谓之妙有。
            弟:受益良多!又:@木头人请教曹兄,芗老概括桩法为立稳平均之站立,可否理解为中定,又膨劲者,可否理解为球劲之意。
            答:平均是阴阳平均!跟站立坐卧没有关系!阴阳在人体上有无限的表现,大的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表与里,骨与肉,气与血,发与肤,轻与重,暖与急,刚与柔……能调和这些关系,自有中定之功!中定者“神气自然得中”之谓,这是可以达到灵动的正途。并不是站的很正、自我感觉良好的意思。
            江:曹师的这番论述让我受益匪浅。
            答:又:膨劲是膨胀之力,是运动状态中的圆周扩展,且不固定地址与方位,故能随机施宜。球则相对固定,不易达到真自在处。
            弟:如此而言,看来以球劲来诠释太极拳是不够确切的啊。
            答:练习太极拳,是个回归自然的运动。任何不够自然的比喻,都会成为障碍,使学者不能到达自然地头;只有世尊空性的教育,才是最究竟的不二法门!进得去门,才能得大自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22 09:51
            回复
              28日
              星:曹师关于拳的呼吸的论述,道尽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真谛,也是拳进乎道的阶梯!
              弟:@木头人请教曹兄,有人称杨澄甫先生的这个单鞭步型为偏马桩,不知对否?
              答:这个就是我在文章中说的重心靠后的“后半马步”。只要是马步,都含有平稳端正的意思;偏是重心偏于一足,所以我把虚、丁步称为偏马步;不过叫法只是一个称谓,不同门派会有所不同,不是关键!杨先师此式:身正而步稳,神静而意幽,身形合而手势展,又无开合迹象,周身内外上下左右,虚实均衡,轻重自然,乃真正可称师范者,到此地步,叫什么名字,反而就是偏执了。
              师弟:你出了家而心在武道,我身在武门却心己出家;此时此刻,世间众生都在为得到无常而忙碌,只有你我仍在究学,不知该欢喜还是愁?一叹!
              弟:仁兄所言极是,留些凡心养道心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22 09:54
              回复
                初一
                李成恩武学之
                《太祖剑谱.剑诀》
                太祖提剑出华山(起式高虚步),仙人指路去回还(弓步分展)。推窗望月天路远(歇步上举),切金断玉转连环(歇步下斩、平扫,转身弓步下劈)。怀中抱月含机势(左虚步抱剑),进步提撩紧相连(上左弓步撩)。顺水推舟云舒卷(撩剑转身上步左弓上架),翻身劈剑试玉砖(右仆步下平劈)。逞威霸王举金鼎(右独立势),三度卧冰鱼水闲(左右歇步正反穿刺)。
                顺水推舟翻身劈(含两动:左弓步上架,右仆步下劈),霸王举鼎云漫天(含两式:右独立式,云剑弓步引带)。玉女穿棱分左右(左右倒步挂剑),游龙戏水意无边(右仆步下平刺剑)。上提金鸡独立势(撩剑上步右独立式),下做拨草寻蛇还(左右下拦)。灵猫扑鼠罩住打(左虚步下点剑),追风赶月莫放松(弧行步)。白蛇昂首缓吐信(燕式前平刺),左右落花最无情(左右倒步下劈)。
                移形换影藏身势(左虚步提拦架剑), 青龙出海一道烟(右弓步平刺),走马回头反穿式(撤步反穿 右弓步平刺),当头一劈定含机(左虚步前指)。扬鞭挑帘双飞燕(横裆步挑攉),金鸡食米跳步点(歇步劈点) 。左右移形藏身势(左右进步转挌),海底捞月扫连环(抹眉式 右独立下拦扫)。背后认针龙摆尾(震脚下扎 行步反绞剑),霸王观阵马跳涧(左独立抱剑 蹬腿前跳右弓步下平刺), 倒步撩剑朝天势 (左右插步 右独立式),夜叉探海复还(左独立探刺 左右插步后下拦)。灵猫扑鼠游身去(左转行步),云顶回转中庭(左虚步右上指 退步还原)。太祖剑法出少林,打遍天下身为先。若问身法何为主,轻灵稳健不虚传!
                郑:老师,百度上对王芗斋的介绍上有一段内容,“郭老晚年习惯盤腿坐炕上搭手传艺,王芗斋则立炕下站桩换劲。冬季郭老起床後,首先查看站桩脚印的湿润程度,如不够,则怒目视之,王芗斋须再练习站桩,直至湿度充足方可休息”这里面说站桩的脚印是说站的时间长短还是什么意思?还望老师解惑!
                答:这个只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站桩若在境界,全身温暖,久处一地,热量必传至地面。以体热温及地表,有两处,一是涌泉穴,可源源不断向外送热,二是脚自身体温。热量不管从哪里传出的,都会汇至一处,还要向外散发,所以须要久站成功。
                这个是自然规律,专门讲出来反成玄虚了,不练功的人也能传热,不过不练功的,因不会用心法调理体内阴阳,久处寒地,则只会耗热,不能生热而已。
                郑:知道了,老师。
                答:这个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是告诉世人:好功夫是用时间练出来的!
                郑:是,不能有懈怠,需要勤加练习。
                弟:学习了曹兄的文章,对太极桩功,即于心寂神安身静无形之中体自身中阴阳分判之情景也,有些切实体会,就是任何一动作,身体即分出阴阳虚实来,不动时(如马步,川字步)重心居双腿之中,体重虽然是五五分,但重心则是一轴到底,由百会至会阴的实轴,到会阴垂直于地面的虚轴贯穿为一,重心并不是五五分在两个脚上,那样就好像有两个重心一般,也是不稳定的,重心居中而双腿互为支撑辅助,一种随遇平衡的状态,一个重心而双腿虚实未分的状态也就是无极桩的状态,不过动作时如拳訣说的,分出阴阳虚实也就是太极的运动的状态,太极者阴阳的对立与高度统一,请仁兄斧正。
                答:从九八年到零八年,我用了十年,才明白了这个理!
                弟:多谢仁兄印证,也是感慨良多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22 09: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初三
                  阳:师兄弟近日练枪若觉力量难以送出,应注意:身体是否站正(是否侧身,弯腰等),前手是否太过用力,是否蹬脚,蹬脚时后脚跟是否被带起,枪尖是否偏低,是否往高远处去。
                  弟:@木头人有感曹兄所谓“心者,我人逐妄迷真攀缘之意也,意者,我人舍妄求真求道之心也。”所以前面这个心是颗妄心,在尘俗中迷失沾染了那么多年,早已失去其纯真,那么曹兄后面所言的意则是真意,入大冶熔炉之意,儒家讲的诚,道家讲的朴,佛家讲的无我。对于拳家修炼而言,所谓身静容易心静难,心松容易身松难,所以必入大冶熔炉,才知其是铁汉,也就是百炼钢成绕指之柔。请曹兄斧正。
                  答:佛训: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皆不可得,何故?即因其妄耳!
                  弟:无所住而生其心,乃是真心啊。
                  答:
                  身静易而心静难,心松易而身松难!如是如是!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3-22 10:07
                  回复
                    启:@木头人人生在世都要放便法门。师勿要自责寺院还有香火钱呢?
                    曹:故真向道者日子难过!
                    真:我也时常在想,跑到深山里算了。可又想,哎,父母恩未报,道门之恩也未报,恩师之恩更未报!何不好好强大自己,顺应社会?造福一方。
                    启:跑山里有用吗?唯心是造。
                    曹:万真:你上回发的今生无悔入道门!令我感慨异常!当时我心中决定:从此以后,你在我处有任何要求都不过份!
                    启飞:不要胡扯!这是你万真师兄!你距他远甚!
                    真:曹爷,我时常在想,没有道门,祖师爷,哪有现在的我?道门里教导我怎样做人,做事。
                    曹:不单是你!没有道,中国都没了!
                    这些话也就咱爷俩叙叙,不能多说,再说别人该举报咱了!文化没落,由来久矣!
                    史金城道号万真,是我道教全真华山派二十六代正统传人!太上传道,德尊道贵,凡我弟子,不论长幼,均须称呼万真为:师兄!
                    群中“不行而止”是我佛门师伯本焕长老得法弟子,为我同门师弟!凡我门人,皆须高称!启飞:这就是我华夏文化!我还不是照样称我比我年纪大的同门为师兄!虽然规矩上他们叫我师兄!谦虚!谦逊!是我炎黄子孙之本!
                    真:都是曹爷门下!
                    启:我们也在力行。
                    田:曹老师,不论年龄大小,是不是按拜师的早晚称师兄的?
                    曹:俗世依此理!出家人永在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29 13:46
                    回复
                      2.11
                      高山是我本家,良珠的好朋友,出口成章,是南阳的诗词大家!我请他来监督咱们学文化,启飞也可以私下请益!海燕是我朋友的女儿,学陈氏,我请她来监督你们用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3-29 13:49
                      回复
                        《说柔》
                        柔是一团,似松非软,意气既平,心火消融;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咋天解释柔的意思,因一时抽不出空,就简言其要,今细讲义:
                        原文:柔是一团,似松非软。
                        讲义:
                        柔是一团,功夫成片了,才能有这一团,是在身体一统后才会有的,实际也有点恍惚,无法用语言完全说清楚,因为这一团柔是没有阴阳界限的:阴也是阳,阳也是阴,但不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是可以相互补救、相互转换,可以暂时理解为身手一致;遇阴则阴,遇阳亦阴,故俗呼阴柔;“百炼钢化绕指柔”就是这个意思:钢能绕指,常识中的刚性已完全改变,具备了一般不可能会有的相反功用,实际上不过是回归自性而已——自性若不具柔质,莫说百炼,千炼万炼也柔不了!由此亦可知这柔末来的核心必然是坚刚!末来者即继续练习进步至拳经所述“极柔软”,“极柔软后能极坚刚”;软是柔的深度、谓之“柔若无骨”,而渐至于虚无,这是沿用古汉语“软者柔也”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中单指软弱的意思!松有疏散二意,分别指形和质,形松散而质通疏;似松是说柔具有松的这两个意思,而松代表不了柔!非软的软字则取软字义中的近于弱一意,借以强调柔的本义!或者直接改原文为“似松非弱”亦可。
                        原文:意气既平,心一火消融。
                        讲义:由松致柔,是个消融心火、磨平意气的功夫。心火多由个人习气所积累、又因无知而发,所以佛教喻为“无名”;意气则多因执着己见而盛,所以俗称“学问深处意气平”。
                        原文:与人交接虽和而不同,任彼强欺自周而不流;其形随意谓之粘沾,其势从心漫若潮水。
                        讲义:(首句)以柔和人相搭交接,其形虽要与人相和合,但自身自有本位,不能人我相混;(次句)我以柔和合于人,任彼强攻硬挣,我只不相抗,但依“人刚我柔”之法则、随人来势,圆转走化其力,却不离开对方(不顶不丢);(三句)则是次句之果。末句述其所以然之理:非用心随意不能成其功。
                        原文:不可以力得,不可以意求,有无之中时有隐现,流行之内自觉生机;似有体相,圆转如意!致柔之法,抟气而己!
                        柔既不是用力能得,用意也是得不到的;往往在力和意的似有似无之间、会流露出若隐若现的意思,随气息的开合、而会觉得有一点柔的生机在身心深处自然生发;柔的功夫因无成势、无常形,所以说似虚无,但因机成势也有体相表现,以能随意圆转为功。致柔的方法,即太上所述之“抟气”法门(另文详述)。


                        IP属地:河南15楼2017-04-16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