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对每个中国人都意义非凡。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产生于家庭关系基础之上的伦理规范,更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人治理国家的“典范”。可以说,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读懂了家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家的“烟火味”
中国文化是世俗取向的。世俗取向有两个要义:其一、对个人欲望的肯定与满足;其二、将安宁、幸福生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世俗取向的中国文化中,家庭作为饮食起居、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温饱有余、安宁和睦的家庭生活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追求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对“小康社会”的憧憬就是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像:一家八口人,五亩大的房屋院落,围绕院落栽满桑树,一百亩田地,五十岁能穿上帛,七十岁能吃上肉,全家温饱有余,劳作有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与孟子设想的“小康社会”相比,今天的“小康社会”标准已经提高了很多,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始终没有变化。 中国人不热衷来世、永生、天堂这些超越世俗的目标,而是追求在平淡的居家生活中“享福”。在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居家过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都体现在过日子、过光景之中。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意味着福气盈门。林语堂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中国人对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
家庭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每天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家庭在中国人的世界中被赋予极高地位,家庭生活中的“烟火味”也便渗入了社会中的每个毛孔。有一个小故事,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砍柴、担水、做饭这些貌似平常的家务蕴含着大道,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也深受中国家文化“烟火味”的熏陶。
家的“烟火味”
中国文化是世俗取向的。世俗取向有两个要义:其一、对个人欲望的肯定与满足;其二、将安宁、幸福生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世俗取向的中国文化中,家庭作为饮食起居、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温饱有余、安宁和睦的家庭生活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追求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对“小康社会”的憧憬就是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像:一家八口人,五亩大的房屋院落,围绕院落栽满桑树,一百亩田地,五十岁能穿上帛,七十岁能吃上肉,全家温饱有余,劳作有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与孟子设想的“小康社会”相比,今天的“小康社会”标准已经提高了很多,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始终没有变化。 中国人不热衷来世、永生、天堂这些超越世俗的目标,而是追求在平淡的居家生活中“享福”。在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居家过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都体现在过日子、过光景之中。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意味着福气盈门。林语堂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中国人对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
家庭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每天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家庭在中国人的世界中被赋予极高地位,家庭生活中的“烟火味”也便渗入了社会中的每个毛孔。有一个小故事,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砍柴、担水、做饭这些貌似平常的家务蕴含着大道,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也深受中国家文化“烟火味”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