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镇
● 丁永林
据《水浒传》描写,宋江率军攻打东平府,曾驻扎在安山镇。书中说安山镇距东平府四十余里,显然与现在人心目中的安山镇(指依托明代重浚运河后的安山闸而形成的安山镇,即今东平县商老庄乡大安山村)位置不相符。其实,《水浒传》背景下的北宋时代无安山镇,作者是以本人的生活时代——元代中叶言北宋事。
元代开挖会通河时“引汶绝济”,致使古济水(北清河)与汶水交汇屯滞于安山脚下而形成安山湖,运道被隐在湖中,出湖后的运道上建一闸,即安山闸。同会通河上其他节制闸一样,开始时安山闸是木闸,至元二十七年,因连日霖雨,造成堤岸崩塌、木闸毁损,河道为之淤浅,舟船无法航行。朝廷急令马之贞招丁疏浚、修复,将木闸改建为石闸,“闸阔二十尺。墩长四十尺,宽三十尺,高十到十二尺。上下游各接雁翅三十尺”。
关于安山闸的具体位置,史料记载一直不详。可喜,2010年3月份,在梁山县梁济运河前码头村段进行南水北调附属工程截污排流工程施工时,发现大面积瓷片,当时疑似古墓或遗址。2010年3月8日,济宁市文物局专家组在业务科顾承银科长、市考古研究室李德渠副主任带领下来梁山实地考察,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出土瓷片、木桩和雁翅等文物,确定此处为元代会通河安山闸口遗址。不仅揭开了安山闸的具体位置,自然,也揭开了元代安山镇的位置这一千古之迷。
可惜,历史沧桑,环境不在,元代繁华一时的安山镇早已“易主”,以致连昔日传说也没有给后来迁此居住的村民留下,只知道这里曾是个码头并取村名为码头村而已。
突然想起了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尽艰辛,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来到中国,自此在中国游历了17年,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回国。回国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被誉为中西方之间直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先驱。
根据李全和王云著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一书的引录,马可·波罗从北京出发,经过涿州(今河北涿州)、哈寒府(今河北河间)来到山东运河岸边的临清,又到了济南,后到了东平州:
第三天傍晚,便抵达东平州城。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所有的居民都是佛教徒,都是大汗的百姓。使用大汗的纸币。有一条深水大河流过城南,居民将河分成两条支流(运河),一支向东,渡过契丹,另一支向西,流向蛮子省。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观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着最有价值的商品的船只的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使人惊讶不已。
上述记载发生在马可·波罗将要离开中国的时日里,会通河已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贯通并投入使用,沿途相关城市也随之初步繁荣起来,不知以安山闸为依托而形成的“安山镇”此时也初具规模与否?
马可·波罗如果是沿会通河坐船南下,梁山自然是必经之路,并且安山闸“码头”就在梁山县城北3.5公里处,他是应该看到安山镇的,果如此,自然应该能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找到安山镇的一点“鸿爪雪泥”的。
可喜,在2009年出版的蔡桂林先生的《运河传》中,还真找到点影子:
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春。东平运河码头(时梁山县城北3.5公里处安山湖畔的安山闸“码头”在东平州辖区)来了一群人,人群里还夹杂着几位蓝眼高鼻的外国人。这群人径直走向运河码头边停着的一艘考究豪华的客船。
运河边的东平人此时并不知道,他们见到的几个外国人中间,就有日后享誉世界的伟大人物——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还真的是沿会通河坐船南下的,并且还真的下了船!
那么,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东平州”的描述与这次在“东平运河码头”边的元代安山镇有关吗?
一查李全和王云著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一书的注释,书中所引录的上述文字,出自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的陈开俊等译的《马可·波罗游记》第2卷第61章。实际上,《马可·波罗游记》原文所记中国的地名都是“波斯词汇”,并没有准确的相对应的地名,所以,不同翻译者在将其翻译成中文时所认定的相应中国地名并不一致。例如,如史学家冯承钧的译本《马可·波罗行记》中就没有提到济南这个城市,李全和王云著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一书的注释中也说,“旧译临清为强格里城,济南为中定府,东平州为新州码头。冯承钧以为中定府即东平府,而新州码头乃济宁。”
这就有了,上述的马可·波罗在“东平州城”的见闻是否说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东平州城?另根据蔡桂林先生的《运河传》中的记载,马可·波罗是在“东平运河码头”下的船,而今天看来,这个码头实实在在是在“梁山县城北3.5公里处安山湖畔的安山闸码头”。
况且,马可·波罗看到的“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运河是在城南,东西走向,而元代会通河也只有在安山闸码头附近才基本呈东西走向(实际上是东南西北走向)。
看来,马可·波罗在所谓“东平州城”的见闻,实际上应发生在早已经消失了的元代安山镇。
(见《梁山文化概览》,线装书局2011)
● 丁永林
据《水浒传》描写,宋江率军攻打东平府,曾驻扎在安山镇。书中说安山镇距东平府四十余里,显然与现在人心目中的安山镇(指依托明代重浚运河后的安山闸而形成的安山镇,即今东平县商老庄乡大安山村)位置不相符。其实,《水浒传》背景下的北宋时代无安山镇,作者是以本人的生活时代——元代中叶言北宋事。
元代开挖会通河时“引汶绝济”,致使古济水(北清河)与汶水交汇屯滞于安山脚下而形成安山湖,运道被隐在湖中,出湖后的运道上建一闸,即安山闸。同会通河上其他节制闸一样,开始时安山闸是木闸,至元二十七年,因连日霖雨,造成堤岸崩塌、木闸毁损,河道为之淤浅,舟船无法航行。朝廷急令马之贞招丁疏浚、修复,将木闸改建为石闸,“闸阔二十尺。墩长四十尺,宽三十尺,高十到十二尺。上下游各接雁翅三十尺”。
关于安山闸的具体位置,史料记载一直不详。可喜,2010年3月份,在梁山县梁济运河前码头村段进行南水北调附属工程截污排流工程施工时,发现大面积瓷片,当时疑似古墓或遗址。2010年3月8日,济宁市文物局专家组在业务科顾承银科长、市考古研究室李德渠副主任带领下来梁山实地考察,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出土瓷片、木桩和雁翅等文物,确定此处为元代会通河安山闸口遗址。不仅揭开了安山闸的具体位置,自然,也揭开了元代安山镇的位置这一千古之迷。
可惜,历史沧桑,环境不在,元代繁华一时的安山镇早已“易主”,以致连昔日传说也没有给后来迁此居住的村民留下,只知道这里曾是个码头并取村名为码头村而已。
突然想起了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尽艰辛,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来到中国,自此在中国游历了17年,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回国。回国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被誉为中西方之间直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先驱。
根据李全和王云著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一书的引录,马可·波罗从北京出发,经过涿州(今河北涿州)、哈寒府(今河北河间)来到山东运河岸边的临清,又到了济南,后到了东平州:
第三天傍晚,便抵达东平州城。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所有的居民都是佛教徒,都是大汗的百姓。使用大汗的纸币。有一条深水大河流过城南,居民将河分成两条支流(运河),一支向东,渡过契丹,另一支向西,流向蛮子省。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观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着最有价值的商品的船只的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使人惊讶不已。
上述记载发生在马可·波罗将要离开中国的时日里,会通河已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贯通并投入使用,沿途相关城市也随之初步繁荣起来,不知以安山闸为依托而形成的“安山镇”此时也初具规模与否?
马可·波罗如果是沿会通河坐船南下,梁山自然是必经之路,并且安山闸“码头”就在梁山县城北3.5公里处,他是应该看到安山镇的,果如此,自然应该能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找到安山镇的一点“鸿爪雪泥”的。
可喜,在2009年出版的蔡桂林先生的《运河传》中,还真找到点影子:
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春。东平运河码头(时梁山县城北3.5公里处安山湖畔的安山闸“码头”在东平州辖区)来了一群人,人群里还夹杂着几位蓝眼高鼻的外国人。这群人径直走向运河码头边停着的一艘考究豪华的客船。
运河边的东平人此时并不知道,他们见到的几个外国人中间,就有日后享誉世界的伟大人物——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还真的是沿会通河坐船南下的,并且还真的下了船!
那么,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东平州”的描述与这次在“东平运河码头”边的元代安山镇有关吗?
一查李全和王云著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一书的注释,书中所引录的上述文字,出自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的陈开俊等译的《马可·波罗游记》第2卷第61章。实际上,《马可·波罗游记》原文所记中国的地名都是“波斯词汇”,并没有准确的相对应的地名,所以,不同翻译者在将其翻译成中文时所认定的相应中国地名并不一致。例如,如史学家冯承钧的译本《马可·波罗行记》中就没有提到济南这个城市,李全和王云著的《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一书的注释中也说,“旧译临清为强格里城,济南为中定府,东平州为新州码头。冯承钧以为中定府即东平府,而新州码头乃济宁。”
这就有了,上述的马可·波罗在“东平州城”的见闻是否说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东平州城?另根据蔡桂林先生的《运河传》中的记载,马可·波罗是在“东平运河码头”下的船,而今天看来,这个码头实实在在是在“梁山县城北3.5公里处安山湖畔的安山闸码头”。
况且,马可·波罗看到的“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运河是在城南,东西走向,而元代会通河也只有在安山闸码头附近才基本呈东西走向(实际上是东南西北走向)。
看来,马可·波罗在所谓“东平州城”的见闻,实际上应发生在早已经消失了的元代安山镇。
(见《梁山文化概览》,线装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