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铁院铁道运输系吧 关注:2,262贴子:1,222
  • 3回复贴,共1
作者:郑艳
节气不在沙漏里,也不在表盘上,它如一幅声形并茂的时间卷轴,记录着也规划着人们认真又仔细的生活。
  春分之日,太阳位于黄经零度,很像走完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而我们生活的地方阳光却刚刚好,不似冬日般懒惰,也未如夏日般骄横。这个季节,我很喜欢闭上眼睛迎着阳光,眼前会不停地变幻着色彩与形状,就像奇妙的万花筒一样。
  春分,算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被先人感知的季节界限,也是传统社会里祭祀太阳的重要时间。春分祭日,取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意。在老北京,祭日时皇帝要去日坛,王公贵族在宫中的寺庙,而普通老百姓则去太阳宫。祭品以太阳糕为常,是一种用糯米加糖蒸成的圆饼,饼上嵌一个捏成的鸡形的面团。太阳糕上驮着的这只“鸡”应该是玄鸟的代表,具体指向却有着诸多的解释,或是燕子,或是凤凰,或是乌鸦,或是雄鸡。
  还在北京求学时,春分朝日的时节,我曾优哉游哉地在已经成为公园的日坛里闲逛,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是“羲和”与“八佾”,也曾心血来潮地搭上地铁前往名字还在的太阳宫,只想踩一踩那里的土地。当然,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一个人踱到校门口外的稻香村,买几块太阳糕吃,虽然上面再没有不知道来头的“鸡”形面团。
  曾有朋友嘲我:自从认识了你,感觉天天都在过节。当时的我,竟无力反驳。现如今倒是有了大热的说法: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想起了自己在“贵如油”的春雨中做过的傻事:一个人撑着伞在池边散步,看见池里的鱼儿也在沿着岸边闲游,突然爱心泛滥,觉得独享伞下时光有些过分,于是乎,贴着岸,把雨伞尽量向池里倾斜,想要给鱼儿们遮遮雨。就这样撑了十几分钟后终于恍然大悟,本就生活在水里的鱼儿根本感受不到春雨的淋漓。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有时候,己所欲也并非他人想要。
  春分时节,正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大好时光。蛰伏了整个寒冬的人们可以走出家门,一头扎进大自然的怀抱,踏青挑菜、簪花饮酒,放一只轻盈的风筝,吸几口新鲜的空气。在闲适的人们心中,春光旖旎、韶华易逝,若不珍惜,他日纵使仍见“桃花”笑迎春风,也难阻止“人面”悄然而去。所以,当时光正好,当青春做伴,不辜负才是最好的选择。
  春分前后,也是农忙时分。此时,种植早稻的地区开始选种、浸泡、催芽、落谷;此时,在龙井、碧螺春的茶叶种植区,春茶开始抽芽,过了春分就要采明前茶;此时,桑枝开始绽苞,养蚕的地方要进行蚕室消毒、整修蚕具、供奉蚕神、迎接蚕花。在耕作的人们眼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生才能夏长,春耕才能秋收,春忙才能冬藏,对于大好春光,他们也不能辜负,只不过这不辜负里承载的更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恳与劳苦。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春色三分,化尘与水。
  时间,是一个太有趣的东西,可以给予很多,也可以带走很多。在沙漏里,时间是些颗粒,倒转就能重来;在表盘上,时间是个圆圈,终点又是起点。节气不在沙漏里,也不在表盘上,它如一幅声形并茂的时间卷轴,记录着也规划着人们认真又仔细的生活。
  当太阳又到零度,昼夜又至均分,寒暑又在交替,“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更多的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觉知:
  你会看到南来的燕子,它是太阳的使者,也是春天的精灵;
  你会醉心于十里桃花,那里隐匿着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理想村落;
  你会牵一只风筝奔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就像你离不开的手机一样传递着信息;
  你会感叹甚至追逐着春日里的田园风光,它是很多人乡愁的起点,不在远方,就在过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0 07:42回复
    春分这时节很灵活,很通融,可上可下,冷热忽忽都在一线间,的确很“正中”啊。
    惊蛰的雷雨还没有走远,一转眼这周末就要到春分了。春分,甫一念出仿佛就有种春雨纷飞的朦胧感觉。唐代元稹有《咏廿四气诗》,其中有关于春分的句子:“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说的就是这烟雨蒙蒙的景致,顺带将“电影”这么个时髦的现代词,穿过时间传送到我们面前——当然,诗里说的和如今说的绝不是一回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20 07:44
    回复
      春分的特别之处,也并不全是和“雨处行”相关。学过地理,我们都知道,春分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分”字,而且还是平分。如一句民谚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每年春分(以及秋分)的这天里,物候阴阳相半,昼夜平均,寒暑相平。然而,按照中国自有的历法,“春分”的“平分”之意,还不只是指昼夜。在中国最早的物候历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还提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也就是说,到了这一天,便代表着整个春天已经过了一半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0 07:44
      回复
        一年有三百六十多天,却只有春分秋分两日从名字上标明了“平均”之意,所以中国古代向来也格外重视。一直到清代,还有文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所谓国典,就是只有帝王才能操持,平民百姓不能僭越。日月分别掌管一天的昼与夜,帝王选择在这一天祭拜日月,是一种虔诚庄重的国家仪式。不过摒去人间的仪式性,从节令本身看,二分日也是极有趣味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中国最早的物候历法,里面写道:“初候,元鸟至。”元鸟就是燕子,古人认为这种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禽鸟特意挑选一年中如此特别的两天往来,颇具性灵味道。
        春分是春天最“正中”的一天,如唐末宋初徐铉的诗《春分日》云:“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私下觉得,春分秋分对古人之所以如此特别,恐怕也和它这“正中”的地位有关。中国自古贵和尚中,国家是“中”国,民族是“中”华民族,别看“中”字写法简单,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还真是唯有这个字最独特。宋儒朱熹在他的《近思录》中记录过这么一则对话:“‘时中如何?’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在不同的场合,“中”都是不同的,只能心中意会,不可言传道明,可见其中深奥的讲究。在为人处世的引申义上,则可举四书里的《中庸》为例。“中庸”之道被古人称为“中道”,长期以来,都被中国人奉为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庸”二字解释起来,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掐头去尾只取中间”,在人就是那类为人处世“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的,在物就是中轴线,而在节气上,便该是春分秋分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20 0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