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吧 关注:11,014贴子:417,830

回复:转载一份乾隆修四库对文化历史的破坏,触目惊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再附载一段
乾隆年间,因《明史》修成,而实录又残缺,遂从大学士三宝之请,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将库存《明实录》及《皇明宝训》共4757本,移出史馆一并焚毁。此后,就只有明史馆传钞的那部实录为最善之本了。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部实录亦日渐残破。民国年间,实录藏于北平图书馆中,称为红格钞本,其后经过辗转迁移,现在则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
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后抄了7部,“北四阁”的4部藏在皇宫和皇家园林中,大臣、翰林经批准可以前去查阅;“南三阁”则准许一般士子赴馆阅录;还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传布士林。
  乾隆编《四库全书》时毁、禁书,一方面是因为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比明朝多了民族问题这个敏感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不是仅仅编给自己看的。但是却是想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没有不对,似乎是就该做他们的奴隶,而不是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没有自由的言论。季羡林先生评价《四库全书》:“嘉惠学林,功在千秋。”,《四库全书》一个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就是打破了私人藏书、密不示人的局限,使当时的读书人也能从这个文化大工程中受益,同时也受到愚化。
  由于清朝把对其统治不利的书排除在外,产生了“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语)的后果。《四库全书》收书和毁书数量:
  先说收书:《四库全书》有不同版本,收书数量略有不同,第一份告成时收书3461种,79309卷,后来的文津阁本收书3503种、79337卷。
  再说毁书:编《四库全书》毁、禁书数量不同专家给出不同数字,大致毁、禁、改书也达到3000余种。
  乾隆把天下书收集来,一半毁了、一半收入《四库全书》。而且不仅毁书,还借此大行文字狱。以至于“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矣。事实上,当时清廷征集到的书总共12237种,除了被收录和被毁禁外,那些编纂者认为价值不大的书,仅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这些存为书目的书是不允许留存和传播的,虽然没有明毁明禁,却不允许收藏,之所以只存个书目,不过是为了以示这些书知道就好,没有必要看罢了,实际上真的没有必要么?明末清初的科技科学著作都被付之一炬,明代《军器图说》罗列了各种火器,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等,却被焚毁。《崇祯历书》《天工开物》等决定着中国科技的一系列著作统统被毁,以至于后世之中华,不识不知科技为何物,积贫积弱。《军器图说》的那一句“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成了对满清修《四库全书》最大的嘲讽。


16楼2017-03-18 16:13
回复
    《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何谓“四不全”?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一、焚毁《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出收入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实在是空前绝后一场文化大浩劫。二、删削只举几例,据黄裳先生考证:乾隆四十一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 三、篡改鲁迅先生就说过:“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病后杂谈之余》) 不但与清代统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明人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两宋。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最荒唐可笑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与犯忌的“胡”“戎”“夷”“虏”等并不相关,可是奴才们害怕专制淫威,为保险起见“觉悟高”,须知“狗总是跑在最前面的”。 四、错讹戊戌变法时支持新法的陕西进士李岳瑞,在其笔记《悔逸斋笔乘》中提到乾隆御制、四库馆臣校订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曩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惟《史》、《汉》、《国志》校勘无愧精审,《晋书》以次,则讹字不可枚举。”是四库馆臣的疏忽吗?不是。这是四库馆臣、内府官员、太监共同表演的取悦皇帝的“哑剧”——故意留下些容易看出的错误,等待喜欢校书的乾隆看到后标出,再对馆臣的“不学”降旨申斥,从而“龙心大悦”,觉得自己的学问也在“皆海内一流,一时博雅之彦”的四库馆臣之上。“然上虽喜校书,不过偶尔批阅,初非逐字雠校,且久而益厌。每样本进呈,并不开视,辄以朱笔大书校过无误,照本发印。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从上述可以看出,毁、删、改,包括留下的大量错讹,都是蓄意而为。深究缘由,就不得不剖析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真实意图了。在费正清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中,他鲜明地指出了清朝统治者编纂《四库全书》的真实用意:“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


    17楼2017-03-18 16:18
    回复
      乾隆年间前后一百多起文字狱,其中大型的十一起,哪怕只是普通一首诗,出现一点他认为不好的字眼,立刻说杀就杀!别说平民百姓逃不过,好些大臣都遭殃。还讲究“满汉平等”,不信看满族大臣鄂昌,世代为大清效力的忠良,就因写的诗里出了个词“胡儿”,给赐死了!
      如此心态加狠手,后人看上去文化繁荣,且充满皇帝微服私访趣事的乾隆年间,就成了空前恐怖的年月,莫说是文人吟诗作画,就连高官们也不敢写日记,相互间连书信都不敢写,照着乾隆年间名臣梁诗正的感叹:自己能平安活着退休,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从来不写东西,甚至有文稿,也要赶紧点火烧了!高官都这样,民间可想而知!
      乾隆三十八年起,打着编纂《四库全书》的旗号,清王朝开始在民间撒网搜刮图书,为了叫官员们领会精神,乾隆皇帝甚至还顺势发起几次文字狱,好些没反应过来的官员,更是狼狈倒霉,别说搜书不力要治罪,就连拍马屁拍错也不行,比如贵州巡抚韦谦恒,此人响应乾隆皇帝圣旨,积极搜刮了大批禁书,然后卖力表决心:皇上您不用亲自烧,我在贵州给您烧就行!乾隆直接罢了他的官,一来没亲眼见到不放心,二来暴露了他的目的。
      于是,就这样一级压一级,很多地方的府衙,为了搜刮藏书,什么损招都使,除了挨家挨户搜查,挖地三尺找,还有官员穿上便装,深入到民间查访,发现谁有禁书,立刻就动手。好些官员还走起“杀熟风”,专挑自己亲戚下手,拼命检举揭发藏禁书的亲戚!查的禁书越多越升官发财,不坑你坑谁?
      就这样,在大清朝举国官员的搜刮下,大批禁书如乾隆所愿运进京城!乾隆皇帝早在武英殿上起了大炉子:烧!之后的几年里,这个大炉子里,始终烈火熊熊。比如明朝的火器图书,科学读物,宫廷档案,凡是体现明朝辉煌的,经常要烧!再比如记录后金以及清初年代,诸如圈地等野蛮丑恶历史的,当然也要烧!每一堆纸张被投入烈火,都意味着价值连城的宝贝被毁!
      而与这烧书一样无耻的行为,还有改书,比如清军入关后大屠杀的材料,好些都被改的面目全非,脏水差不多全往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农民军身上泼!比如这一段雍正说的脸都不红“至于我朝之于明,则邻国耳。且明之天下丧于流贼之手。是时边患肆起,倭寇骚动,流贼之有名目者不可胜数,而各村邑无赖之徒乘机刦杀,其不法之将弁兵丁等又借征剿之名肆行扰害,杀戮良民请功以充获贼之数,中国民人死亡过半。即如四川之人,竟致靡有孑遗之叹,其偶有存者,则肢体不全、耳鼻残缺,此天下人所共知,康熙四十五年间,犹有目覩当时情形之父老垂涕泣而道之者。且莫不庆幸我朝统一万方,削平群冦,出薄海内外之人于汤火之中而登之袵席之上。是我朝之有造于中国者大矣至矣。” “而我朝兵威甫及,如摧枯拉朽,只经山海关一战,流贼即亡魂夺魄,奔逃溃败。由是而论,我朝之兵力声势,与明何啻相悬云壤乎?设若取明之天下,已早取矣,何待流贼之摧残乎?惟以仁义为心,不肯代有其国。本朝之光明正大若此”


      18楼2017-03-18 16:35
      回复
        即使有如此残暴的手段,但在乾隆年间时,依然有很多耿耿风骨的人们,也许身份卑微,也许默默无名,却以伏胜冒死保护尚书的勇气,冒死抢救下珍贵典籍。从20世纪起至今的一百年里,越来越多曾经被禁毁的典籍,正陆续抢救成功,重见天日。中华文明,历经这般浩劫,终于未死,今日正在复兴!那些也许无法探究名字的人,默默保护图书的人,也许柔弱,却一样有着英雄的刚强,值得好好的纪念!


        19楼2017-03-18 16:38
        回复
          可惜三朝兵事没能完整保存下来太可惜了,尤其天启崇祯,使得很多事真想挖掘困难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7-03-18 21:47
          收起回复
            还不错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09-19 2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