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孙钧卿,今年春节第二日凌晨,悄然而逝。对我说来,他死得很突然,也就是说我的思想一点准备都没有。虽然他已九十四岁,按一般寿数来说,算得上长寿老人了,但是他从身体到心灵,都还年青,死,这个字他自己思想上没有,别人也未对他产生过这样的感觉。举个例子说吧,他到我这里来,要爬四层楼,每一次都是以小跑的步伐奔上来,气不喘,心不跳。无异于一个少年人。
他在旧上海成为著名京剧票友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但早知道他的大名了。1951年,我到苏南京剧团当编剧,稍后约两个月,他也应邀成为苏南团的当家老生。和他同时进团的还有沪上著名花脸王玉田、著名琴师富葆菁。加上先期加入的袁灵云、新艳秋等众多名角,使苏南京剧团声势大壮。钧卿与我,大概是由于诗书气味,一见如故很快就忘形尔汝,成为“同志加兄弟”,直到今天分手。在江苏,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两年半时间,那是永远值得怀念的岁月。我在1953年10月调到上海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他仍留在南京。这时候,苏南京剧团已与苏北京剧团合并成为江苏京剧团,人员多了起来,但我的离去、使他感到孤寂,萌生去意。加之玉田、葆菁等先后离团,他终于也在1954年春辞团回上海。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了大周折,大流动:上海、北京、乌鲁木齐,最后固定在古长安,直到七十年代中期退休返沪,那时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在文化人革命中,他贤惠的夫人去世,他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家泓毕业于西安一所大学,并在那里结婚安家,成为大西北的上海人。
当我们一起生活在苏南、江苏的时候,也就是生活在以无锡为基地的苏南京剧团和以南京为基地的江苏京剧团的时候,他曾在我写的两个剧本中,担任过角色。一个是《李闯王》中的李岩,一个是《花木兰》中的花弧。李岩是主角,而花弧则是个配角。当时演花木兰的张春秋,是在脱离舞台数年之后技艺荒疏时进入剧团的。剧团一边为她排一个新剧目,一边恢复老戏,钧卿慷慨为她配演花弧,从未流露出一丝屈尊降份的意思,于时,也可说明钧卿的长者忠厚了。剧团一直在巡回不完的流动之中,我们到过苏州、扬州、南通、常熟许多城市。严寒酷暑,没有分开过。1953年春天在南京,一个黄昏时分,我们两人登上西南的石头城顶。席地而坐,对着西下的落日余晖,畅谈今古事。平时不大多发议论的钧卿,豪情跌宕,从三国的东吴大帝、诸葛亮谈到王谢堂前的燕子,以及《桃花扇》底的南明历史上的英雄美人,一时间都荟集到我们眼前,与我们同欢乐,同感叹,直到炊烟四起两人才慢慢步下城来。余兴不尽,乘上一辆三轮,走进新街口一家酒店,敞开怀抱,想到哪,说到哪,人生快乐事,那一晚上被我们两人享受尽了。
他在旧上海成为著名京剧票友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但早知道他的大名了。1951年,我到苏南京剧团当编剧,稍后约两个月,他也应邀成为苏南团的当家老生。和他同时进团的还有沪上著名花脸王玉田、著名琴师富葆菁。加上先期加入的袁灵云、新艳秋等众多名角,使苏南京剧团声势大壮。钧卿与我,大概是由于诗书气味,一见如故很快就忘形尔汝,成为“同志加兄弟”,直到今天分手。在江苏,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两年半时间,那是永远值得怀念的岁月。我在1953年10月调到上海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他仍留在南京。这时候,苏南京剧团已与苏北京剧团合并成为江苏京剧团,人员多了起来,但我的离去、使他感到孤寂,萌生去意。加之玉田、葆菁等先后离团,他终于也在1954年春辞团回上海。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了大周折,大流动:上海、北京、乌鲁木齐,最后固定在古长安,直到七十年代中期退休返沪,那时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在文化人革命中,他贤惠的夫人去世,他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家泓毕业于西安一所大学,并在那里结婚安家,成为大西北的上海人。
当我们一起生活在苏南、江苏的时候,也就是生活在以无锡为基地的苏南京剧团和以南京为基地的江苏京剧团的时候,他曾在我写的两个剧本中,担任过角色。一个是《李闯王》中的李岩,一个是《花木兰》中的花弧。李岩是主角,而花弧则是个配角。当时演花木兰的张春秋,是在脱离舞台数年之后技艺荒疏时进入剧团的。剧团一边为她排一个新剧目,一边恢复老戏,钧卿慷慨为她配演花弧,从未流露出一丝屈尊降份的意思,于时,也可说明钧卿的长者忠厚了。剧团一直在巡回不完的流动之中,我们到过苏州、扬州、南通、常熟许多城市。严寒酷暑,没有分开过。1953年春天在南京,一个黄昏时分,我们两人登上西南的石头城顶。席地而坐,对着西下的落日余晖,畅谈今古事。平时不大多发议论的钧卿,豪情跌宕,从三国的东吴大帝、诸葛亮谈到王谢堂前的燕子,以及《桃花扇》底的南明历史上的英雄美人,一时间都荟集到我们眼前,与我们同欢乐,同感叹,直到炊烟四起两人才慢慢步下城来。余兴不尽,乘上一辆三轮,走进新街口一家酒店,敞开怀抱,想到哪,说到哪,人生快乐事,那一晚上被我们两人享受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