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煌管理吧 关注:28贴子:515
  • 2回复贴,共1
北宋官职: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
(宰相)(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以下同)
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
枢密院枢密使
(知院事)从一品
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正二品
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
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侍郎佐令
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
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
左、右丞相佐令
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副使
翰林
学士院
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
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
崇政殿说书从七品
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
(各一人)从二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
(各一、二人)从三品
郎中正六品
员外郎从六品
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
侍御史
(台院)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
(殿院)正七品
监察御史
(察院)从七品
(九卿)
(九寺)卿
(各一人)正四品
(或从四品)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少卿
(各一至二人)从五品
(或正六品)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
司业正六品
国子博士正八品
国子监丞正八品
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掌军事及民政南宋谓"帅司"
府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开封尹
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开封少尹从六品
(判官)
(推官)开封府均从六品
州(判某州事)
(刺史)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
(权知某州军州事)
知州
(简称)兼指挥军事
军监县知某军事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宋代之县,分为:
赤县:在京城内
畿县:京城外
望县:四千户以上
紧县:三千户以上
上县:二千户以上
中县:千户以上
中下县:不中千户
下县:五百户以下
知某监事
知县(县令)赤县:正七品
畿县:正八品
其它:从八品掌县之治
县丞
(小邑不置)赤县:正八品
畿县:从八品
其它:从八品
主簿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
尉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掌阅习弓手,戢奸禁暴,凡县不置主簿则尉兼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15 23:55回复
    正一品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三孤) 少师、少傅、少保
    从一品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理全国政事)
    枢密院枢密使(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
    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正二品及以下
    (副相) 参知政事
    枢密院枢密副使
    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省侍郎(佐侍中)
    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中书省侍郎(佐中书令)
    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
    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
    左、右丞相(佐令)
    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副使
    翰林院
    翰林学士 正三品 (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翰林侍读学士 正三品
    翰林侍讲学士 正七品
    崇政殿说书 从七品
    谏院 知谏院 (掌规谏朝政缺失)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各一人) 从二品
    侍郎(各一、二人) 从三品
    郎中 正六品
    员外郎 从六品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注:“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
    侍御史(台院) 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殿院) 正七品
    监察御史(察院) 从七品
    九卿(九寺)(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
    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
    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大学校长) 从四品(掌教育行政)
    司业(副校长) 正六品
    国子博士 正八品
    国子监丞 正八品

    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南宋谓“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
    府知府事(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判官)
    (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
    州 (判某州事)
    (刺史) 从五品(掌州之治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某州军州事)
    监县(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15 23:57
    回复
      2025-05-29 08:14:47
      广告
      宋朝二十九阶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官名。开府意为建公府,自选僚属。仪同三司意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三公(司徒、司寇、司空)官名都有“司”字,故称三司。东汉延平元年(106),邓骘加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官名“仪同三司”始此。曹魏景初三年(239),任黄权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之官名始此。魏、晋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时,渐成官号,不必有开府置官属之实。北齐有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隋用为散官之名。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官品自从三品至正五品。唐、宋文散官以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阶、从一品。金、元以开府仪同在司为第一阶,仪同三司为第二阶。金武散官一、二阶同文官。金均从一品,元正一品。明、清废。
      特进
        官名。西汉后期始置,本非正式官名,为引见之称。如成帝时张禹以老病罢,仍以列侯身份朔望朝见,位特进,见礼如丞相。行之既久,渐成加官。以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魏、晋、南北朝沿东汉之制,皆为加官。隋用文散官名号,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上。唐、宋为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位开府仪同三司之下。金、元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下,官品相同,金从一品。元正一品。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文散官最高官阶,无单称特进之官。清无。
      光禄大夫
        官名。秦有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汉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为比二千石,员额无定,掌论议应对,在诸大夫中地位最尊,及至东汉,因权臣不复寇此衔,渐成宋散之职。魏、晋以后,作为加官与褒赠之官。晋于光禄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光禄大夫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自此又有金紫光禄大夫、银天地光禄大夫的名号。隋、唐、宋均用作文散官称号。隋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右光禄大夫分别为正二品、从三品。金紫正三,,银青从三。唐、宋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正三品,银青从三品。金、元升金紫、银青于光禄大夫之上。明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清光禄大夫正一品。
      正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为文官第六阶,正四品上阶,元丰改制后停用。大观二年(1108)再置。为文官第七阶。金为第十二阶,从三品。元、明均从二品。正侍大夫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阶为正侍大夫,以代旧官延福建省宫使。
      中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为文散官第七阶,正四品。元丰改制后停用。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置,为文官第十三阶,金为从三品。元升从二品。明亦从二品。
      太中大夫
        官名。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唐、宋为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上。宋元丰属制用以换左右谏议大夫。后定为文官第十一阶,金称大中大夫,从四品。元升为从三品。明亦称大中大夫,为从三品加授之阶。
      中大夫
        官名。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明为从三品。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
      中散大夫
        一、官名,简称中散。王莽时置,或作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历代沿置。唐、宋为文散官,正五品上,为文官第十阶。宋元丰改制后,以换光禄卿至少府监各官。后定为第十四阶。元废。
        二、金、元宦官散官名。均宦官最高官阶,金从四品上,元升为正二品。
      朝奉大夫
        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后行郎中。后定为第十九阶。
      朝散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为第十八阶。金仍从五品。元升为从四品。明废。
      朝请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宋从五品,第十三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郎中。后定为第十七阶。金从五品上,元升为从四品。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废。
      朝奉郎
        宋文散官名。正六品上,文官第十四队,相当于唐之朝议郎。元丰改制用以换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后定为第二十二阶。金、元均不常。
      承直郎
        文散官名。宋徽宗崇宁初置,以换留守、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正六品,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明为正六品初授之阶。
      奉直郎
        宋文散官名。从六品上,为文官第十六阶,相当于唐的奉议郎。元丰改制后不用。
      通直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16 0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