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庸人吧 关注:50贴子:1,267
  • 8回复贴,共1

【文化/西藏】2017031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IP属地:江西1楼2017-03-13 13:42回复
    一、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IP属地:江西2楼2017-03-13 13:43
    回复
      2025-07-12 22:56:10
      广告
      二、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三、民居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IP属地:江西3楼2017-03-13 13:43
      回复
        四、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IP属地:江西4楼2017-03-13 13:44
        回复
          吐蕃时代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服饰的不同,东女部落住在康延川(今昌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其女王穿青毛绫(氆氇)裙,上披青袍,袖长到地,冬穿用文锦装饰的羔裘。发作鬟髻状,两耳垂珰(耳环)。足穿革素(皮靴)。一般男子披发,妇女辨发,男女都用彩色涂面。王死居丧三年,不易服,不梳洗。附国是以今四川甘孜为中心,包括今四川阿坝一带的嘉绒藏人的藏羌融合体。他们头戴圆形皮帽,或带幕离佳(即面罩一类饰物,为妇女所带)。身披毛曷毛(氆氇一类)、皮裘,穿牛皮鞋。颈系铁索,手贯铁钏。王与酋长以金为首饰,胸前挂着三寸长的金花。党项则是纯游牧部落,"服毡袭褐,披毡以为上饰",早在北周时巳能制造精美的犀甲、铁铠。四川西北部还有属党项部落联盟的邓至、武兴国和宕昌等,服饰习俗为头藏乌皂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四川牧区藏族服饰相似。此外青海地区有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袍,戴金花冠。如女发型为辨发披于后,后饰珠贝,以繁多为高贵,这一服饰与今青海藏族妇女大致相同。这些地区服饰特征是各地不同藏族服饰的母型。


          IP属地:江西5楼2017-03-13 14:31
          回复
            藏族服饰外貌和介绍: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1、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2、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3、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4、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IP属地:江西6楼2017-03-13 14:43
            回复


              IP属地:江西7楼2017-03-13 16:01
              回复
                西 藏 的 姓 氏 及 其 来 源
                  西 藏 人 的 姓 氏 名 字 据 达 仓 宗 巴 班 觉 松 保 的 《 中 藏 史 集 》 和 巴 沃 祖 拉 程 瓦 的《 智 者 喜 宴 》、 智 扎 喜 嘉 措 的 《 姓 氏 白 莲 苑 》 ( 以 上 书 籍 均 为 藏 文 版 ) 等 有 关 书 籍 的 记 载, 西 藏 民 族 由 猿 猴 和 岩 女 繁 衍 不 绝, 逐 渐 形 成 嘎、 珠、 扎、 冬 四 大 姓 氏, 在 其 他 一 些 史 籍 的 记 载 中 将 色、 慕、 冬、 党 列 为 原 始 的 四 大 姓 氏, 然 而 一 般 认 为 色、 慕、 冬、 当 都 包 括 在 嘎、 珠、 扎、 冬 四 大 姓 氏 之 中。
                  藏 文 文 献 中 对 上 述 姓 氏 的 拼 写 方 式 不 同, 一 般 认 为 这 是 由 于 刚 开 始 用 文 字 记 载 时, 由 于 没 有 形 成 统 一 的 规 范, 因 此 形 成 同 音 但 拼 写 方 式 不 同 的 现 象。
                  一 些 文 献 还 记 载 西 藏 的 六 大 姓 氏, 即 除 了 四 大 姓 氏, 还 加 上 韦、 达 两 个 姓 氏, 根 据 根 据 《 中 藏 史 集 》 等 的 记 载, 韦、 达 两 个 姓 氏 的 人 分 布 在 西 藏 与 内 地 边 界。 据 近 人 考 证, 韦、 达 两 姓 氏 的 后 代 多 已 经 被 西 藏 东 部 和 东 北 部 的 汉 族 和 其 他 民 族 所 同 化 而 不 复 存 在。 因 此 就 目 前 仍 保 持 民 族 特 性 的 西 藏 民 族 而 言, 主 要 是 由 嘎、 珠、 扎、 冬 四 大 姓 氏 所 组 成。
                  这 四 大 姓 氏 不 断 地 产 生 分 化, 形 成 无 数 的 姓 氏, 如 党 ( 或 译 冬 ) 姓, 就 是 中 国 史 书 中 记 载 的 党 项, 根 据 《 中 藏 史 集 》 等 的 记 载, 开 始 分 化 为 党 噶、 党 纳、 党 查、 党 姆 等, 再 分 化 为 六 大 且 氏 和 六 大 曾 氏、 十 八 大 额 氏、 十 八 大 查 氏、 十 八 大 「 须 」 等 等, 其 中 十 八 大 「 须 」 包 括 玉 须 ( 今 中 文 「 玉 树 」 的 辞 源, 位 于 长 江 源 头, )、 拉 须 ( 今 称 拉 秀, 在 『 青 海 省 』 南 部 澜 沧 江 上 游 ), 其 名 称 和 地 域 至 今 没 有 变 化。 党 氏 遍 布 西 藏 康 区、 安 多 地 方, 由 于 藏 中 之 间 的 战 争, 西 藏 赞 普 从 西 藏 各 地 迁 移 很 多 部 落 到 康 区 和 安 多 守 戍 边 界, 因 此 在 康 区 和 安 多 的 藏 人 中 包 含 著 各 种 姓 氏 的 人, 据 《 五 行 常 用 宝 瓶 》 ( 藏 文 ) 记 载: “ 在 下 部 多 康 地 区, 党 氏 五 行 为 土, 寄 魂 于 鹿; 珠 氏 五 行 为 水, 寄 魂 于 旄 牛; 扎 氏 五 行 为 铁, 寄 魂 于 野 驴; 果 氏 五 行 为 火, 寄 魂 于 山 羊; 嘎 氏 五 行 为 木, 寄 魂 于 绵 羊; 如 若 不 知 详 细 之 姓 氏, 可 均 归 于 党 氏 ”。 所 谓 的 寄 魂 是 西 藏 原 始 宗 教 本 教 的 一 种 观 念。 表 明 当 事 西 藏 多 康 地 区 虽 然 有 各 姓 氏 的 人, 但 主 体 仍 是 党 氏。 党 氏 中 的 一 部 分 部 族 在 抗 拒 西 藏 统 一 过 程 失 败 后 东 迁 到 中 国 内 地, 其 后 裔 在 西 藏 边 界 地 区 建 立 了 木 雅 国, 也 就 是 中 国 史 书 中 的 西 夏 国, 由 于 国 中 百 姓 大 多 为 内 地 人, 受 其 影 响, 在 蒙 古 军 灭 其 国 后 也 就 被 同 化 为 汉 族 而 不 复 作 为 独 立 民 族 而 存 在。
                  其 他 姓 氏 的 分 部 地 区 也 是 各 有 分 别。
                  扎 氏 被 认 为 主 要 分 布 在 象 雄、 琼 波、 麻 巴、 布 让、 热 卡、 尼 列 等 地, 其 中 麻 巴 指 的 是 现 今 划 并 印 度 的 拉 达 克, 象 雄、 琼 波、 布 让 等 在 西 藏 境 内 作 为 地 名 至 今 仍 在 使 用。
                  哲 氏 分 布 西 藏 各 地, 如 多 康 著 名 的 十 八 戎 ( 嘉 莫 戎、 查 瓦 戎、 阿 然 戎、 格 戎 等 等 ) 即 属 于 哲 氏。 噶 当 派 教 主 仲 敦 巴 之 仲 姓 也 属 于 哲 氏。
                  噶 氏 本 来 分 布 在 西 藏 上 部, 但 在 赞 布 时 代 有 许 多 的 部 落 派 去 守 戍 边 疆, 据 西 藏 当 代 著 名 学 者 木 盖 桑 丹 考 证, 阿 坝 和 南 坪 等 地 有 许 多 噶 氏 后 裔, 位 于 长 江 上 游 的 噶 瓦 也 被 认 为 是 噶 氏 后 裔。 如 西 藏 著 名 的 史 诗 《 格 萨 尔 王 传 》 中 的 王 妃 僧 姜 珠 莫, 全 称 是 噶 嘉 洛 僧 姜 珠 莫, 即 表 明 其 属 于 噶 氏 所 属 的 嘉 洛 家 族。 再 如 目 前 划 并 四 川 的 木 里 县, 也 是 属 于'' 木 查 噶'' 的 后 裔, 因 此 其 地 被 称 为“木 林”, 意 即“木 氏 之 地”, 后 转 音 成 木 里。
                  西 藏 人 的 名 字
                  藏 人 的 名 一 般 都 是 四 个 字。 例 如 扎 西 敦 珠, 扎 喜 才 仁 等 等。 除 了 在 名 字 前 加 上 房 名 或 职 务 名, 著 名 人 物 名 字 前 可 以 冠 他 的 籍 贯 的 地 名。 如 噶 举 派 创 始 人 达 波 拉 杰, 因 在 达 波 建 寺 而 得 名。 佛 教 格 鲁 派 创 始 人 宗 喀 巴, 本 名 洛 松 扎 巴, ‘宗 喀’ 是 其 家 乡 的 称 呼, 即 中 国 人 所 谓 的 湟 水 流 域。 ‘巴 ’字 意 为 人, 意 思 就 是 宗 喀 人。 现 在 许 多 汉 文 献 中 只 写 了 宗 喀 巴, 没 有 写 洛 松 扎 巴。
                  一 人 出 家 为 僧 或 尼 姑 时, 一 般 取 法 名, 取 消 原 有 俗 名。
                  藏 人 的 名 字 有 著 深 刻 的 内 涵, 寄 托 著 人 们 的 思 想 感 情。 每 个 名 字 意 味 深 长, 丰 富 多 彩。


                IP属地:江西8楼2017-03-13 16:13
                回复
                  2025-07-12 22:50:10
                  广告
                   具 有 强 烈 宗 教 色 彩 的 有:
                    络 绒 登 巴- - 智 慧 佛 陀
                    扎 西 多 吉 - - 吉 祥 金 刚
                    次 仁 曲 批 - - 长 寿 兴 法 ( 次 仁 也 有 写 成 才 仁、 才 让 者, 但 在 藏 文 中 是 同 一 个 辞)
                    泽 仁 拉 姆 - - 长 寿 神 女
                    扎 西 曲 措 - - 吉 祥 法 海
                    次 仁 志 玛 - - 长 寿 度 母
                    巴 登 拉 姆 - - 吉 祥 天 女
                    带 有 吉 祥 祝 愿 的 有:
                    扎 西 次 仁 - - 吉 祥 长 寿
                    次 仁 邓 珠 - - 长 寿 功 就 或 长 寿 事 业 成 功。
                    扎 西 德 勒 - - 吉 祥 如 意
                    斯 郎 泽 仁 - - 富 贵 长 寿
                    益 西 拉 姆 - - 智 慧 仙 女
                    斯 郎 拥 忠 - - 富 禄 汇 聚
                    以 自 然 界 的 物 体 作 名 字 的 有:
                    扎 西 达 哇 - - 吉 祥 月 亮
                    次 仁 尼 玛 - - 长 寿 太 阳
                    多 吉 本 玛 - - 金 刚 莲 花
                    德 协 麦 朵 - - 幸 福 花 朵
                    斯 郎 降 措 - - 厚 禄 海 洋
                    还 有 以 出 生 日 子 或 星 期 取 名 的, 因 为 西 藏 历 算 中 以 尼 玛 ( 太 阳 )、 达 瓦 ( 月 亮 )、 米 玛 ( 火 星 )、 拉 巴 ( 水 星 )、 普 布 ( 木 星 )、 巴 桑 ( 金 星 )、 边 巴 ( 土 星 ) 七 个 星 名 排 列, 与 西 方 的 七 天 一 周 相 同。 因 此 星 期 天 ( 日 曜 ) 出 生 的 叫 尼 玛 某 某, 星 期 一 出 生 的 叫 达 瓦 某 某 等。
                    藏 人 名 字 一 般 都 是 男 女 有 别, 前 两 字 男 女 共 用, 男 女 区 分 是 后 两 个 字。
                    后 两 个 字 为 络 绒、 扎 西、 多 吉、 呷 玛、 邓 珠、 曲 批、 降 央、 降 措、 登 巴、 彭 措 等 为 男 性 名 字: 后 两 个 字 为 志 玛、 拉 姆、 拉 忠、 拉 措、 拥 忠、 曲 措、 拥 青、 曲 珍、 麦 朵 等 则 为 女 性 名 字。
                    藏 人 人 名 的 简 称
                    为 了 称 呼 方 便, 男 女 名 字 均 可 简 称, 一 般 简 称 法 有 三 种:
                    一 是 用 第 一、 三 个 字 简 称: 如 男 名 次 仁 扎 西 称 次 扎, 单 真 曲 批 称 单 曲, 彭 措 扎 西 称 彭 扎, 益 西 多 吉 称 益 多, 女 名 简 称 如: 扎 西 拉 姆 称 扎 拉, 降 洋 拉 措 称 降 拉, 志 玛 曲 忠 称 志 曲。 格 绒 拉 措 称 格 拉, 巴 登 拉 姆 称 巴 拉 等、
                    二 是 第 一、 四 简 称 : 如 扎 西 罗 布 称 扎 布, 次 仁 罗 布 称 次 布 等。
                    三 是 两 字 作 简 称 的 极 为 普 遍。 男 女 可 用 前 两 个 字, 也 可 用 后 两 个 字。 例 罗 绒 达 瓦, 可 简 称 罗 绒, 也 可 称 达 瓦: 女 名 一 般 都 用 后 两 字 作 简 称。 因 为 四 个 字 前 面 二 字 男 女 共 用, 后 两 字 才 是 区 分 姓 别 的, 如 扎 西 拉 姆, 简 称 为 拉 姆。 如 果 简 称 为 扎 西, 你 就 无 法 通 过 名 字 确 定 是 男 还 是 女 的。
                    有 些 地 区 由 于 地 方 性 语 音 的 差 异, 本 来 四 个 字 的 说 快 了 成 三 个 字。 如: 次 仁 贡 木, 说 成 次 仁 木, 把 第 三 “贡” 省 略 了, 泽 旺 仁 真 称 冲 仁 真。 在 安 多 藏 区 也 有 三 个 字 名 字 的。 如 次 仁 太, 桑 吉 加、 呷 桑 加、 泽 巴 足、 加 木 杰, 加 洋 杰、 志 玛 措 等, 这 也 许 是 本 为 四 个 字, 但 在 称 呼 时 省 略 了 一 字。
                    藏 人 名 字 变 化 很 多, 可 以 说 是 千 变 万 化、 丰 富 多 彩, 这 里 只 介 绍 的 是 一 般 情 况。


                  IP属地:江西9楼2017-03-13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