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牡丹吧 关注:23贴子:1,126
  • 4回复贴,共1

2月16牡丹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13 10:01回复
    内丘有神头,柏乡有神头,柏乡宣传内丘的神头很好,
    内丘不知道柏乡的神头,
    柏乡也不挖掘宣传柏乡的神头,好像不可思!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13 10:03
    收起回复
      2025-07-17 07:14:32
      广告
      神头·神东·神仙
      神头,村名,柏乡县龙华镇所属也。“神头”何以成为村名?《柏乡县志》载:神头村,元代是个大村,东西有三里之长。因战乱元末明初只剩村西头两户人家,遂更村名“剩头”,后改“圣头”,再改村名“神头”。“剩头”之说虽显牵强,但明元之前神头村是个大村是确实的。村民传说从今神头村向东数里,地下多瓦砾,可证原村庄之大。
      那么,神头村明代之前叫什么呢?
      隆尧县文保所保存着一通金代沃州隆平县乡管村崇福院的石碑,人们称之“勑赐崇福院记”碑。此碑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碑阴刻记有六个县参与修建者的村名和姓名。柏乡县有17个村的村民参与,其中就有“神东村”的李俊。“勑赐崇福院记”碑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金代柏乡县有一个“神东村”。这不禁使我想起天禧二年的石幢上刻记的村名中有一个“0 东村”,我打开2013年8月22日拍摄的照片核对,原来这个没有辨认出的字,原来是个“神“字。虽然“神”字的右半残缺,但还是可以断定!也就是说在宋代的天禧二年(1018年)柏乡县“神东村”就有路姓村民居住。金、宋两块石刻可证神头村在明代以前叫神东村。
      所剩两户住在村西头,明代后得村名“神头”;明代以前叫“神东村”,都与“神”有关,又都带有方位词。这个“神”在什么地方呢?柏乡县文保所曾经从神头村发现一石刻神像,头像被盗,像身尚存,今保存在“汉牡丹园”“神花苑”内。业内人士从尚存石像身体部分雕刻特点判断,刻制时间当在初唐。据此推断:在今神头村东部,原神东村西边有一座神庙,里边供奉着一位“神”,按着这个神的样子唐朝人(或者隋朝人、或更早)刻制了石刻神像。尽管“神庙”早已不见踪影,但是石刻神像和村名还是保留了这座神庙的信息。
      内丘县“神头村”有神医扁鹊;新河县“神首村”有光武帝的“二十八宿”。柏乡县的神头村的庙里供奉的又是哪位神仙呢?民国版《柏乡县志》卷十“轶闻”记载有“商丘子胥”条,记述了《列仙传》里的“商丘子胥”。一是认为《列仙传》为魏、晋人所撰。二是柏乡县志及高邑县志向未载商丘子胥。但还是“兹特补录于此,备参考焉”。
      今余又查得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对《列仙传》有较详考证,谓“此书已盛行于东汉,”盖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人之所作。而本书托于刘向。由此可知:《列仙传》中的“商丘子胥”“高邑人”指的是治所于固城店的“高邑县”人。神头村距固城店数里,时隶属高邑县,“商丘子胥”具体籍贯是神头村,或者这个村是“商丘子胥”的祭祀、供奉地是可能的。由此观之这个“神庙”里供奉的就是“商丘子胥”。
      高邑县赵振国先生的编著《高邑记忆》一书,所提神话人物凡“高邑人”者,绝大多数都记有具体的村名。比如“奇闻轶事”中的“徐神翁插笔成树”的徐神翁是“高邑县徐家庄”、“释大造化修塔成佛”中的姓关的僧人释大是“高邑县东丘村”、“水潼仙姑传奇”姓李的“水潼仙姑”是“高邑县西马闲村”、飞毛腿张七中的张七是“高邑县岗头村”、大力士张慕中的张慕是高邑县蒲底村等等。可“商丘子胥”没有记明具体籍贯、村名。这也可反证“商丘子胥”的具体籍贯不在今高邑县辖区。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9-06-14 12:55
      回复
        “商丘子胥食草成仙”的故事,《列仙传》记: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shi)吹芋(古代的管乐器)。年七十不娶妇,而不老。邑
        人多奇之,从受到,问其要。言但食术、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传世见之,三百余年。贵戚富室闻之,取而服之,不能终岁辄止,慢矣。谓将复有匿术也。商丘幽栖,韫椟妙术。渴饮寒泉,饥茹蒲术。吹芋牧豕,卓荦(luo明显,分明)奇出。道足无求,乐兹永日。
        据《河北简史》记载,古鄗城南汉代有河。今神头村北和常乐村之间有大片的沙地;顺之向西北有北天之北、南江的大片沙地;向东南方向有西马与营儿之间的大片沙地。此当为古河道遗迹,神头村古代正处于古河旁边,在这里居住者具备“饥茹蒲术”的客观条件。那么,高邑县的神仙的名字为什么取名“商丘子胥”呢?这不能说不与古老的“鄗”地有关。柏乡县志记载:鄗地商的“遗民尚存”其意是,进入周代以后鄗地还留有“商”的遗民。即“商民”。我们知道商之先祖“契”封于河南商丘,故人称“商契”。契助禹王治水,从商丘来到今宁晋县的“蕃”地。其后,契之子,也就是商的第二代先王昭明“居砥石”,这里的砥石即指鄗、高邑。此即鄗地商之“遗民尚存”之由来,也即“商丘子胥”名字所取之故。
        清代高邑县文人李核(李标之弟)曾作诗:
        咏商丘子胥:
        神仙不必跃天衢,驻马长年岁月殊。
        混迹尘寰聊牧豕,漫成天籁自吹竽。
        饥餐菖术颜逾妙,老乏妻孥道不孤。
        秘诀何人参悟得,别寻大药起丹炉。
        赵兴邦《商丘子胥》五言诗一首:
        吾闻商丘子,七十无鸣弦。
        猪芋聊寄意,色好想都捐。
        岂复有饥渴,采水掬寒泉。
        何时方羽化,驻世三百年。
        嗟哉食肉人,信道多不坚。
        未能守淡泊,而谓无神仙。
        老死营口腹,性命良可怜。
        这说明,“商丘子胥食草成仙”的故事在高邑县传播很久,并有一定影响。而在柏乡,由于战乱“神头村”几近泯灭,故村名、故事失传,加之人们对“神仙”之类不削一顾,皆不知所踪矣。
        再说,两千年前的子胥,“饭食术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还活了三百多岁。或许对今人亦有可借鉴之处。这不正是今之“素食主义”者所主张的吗!
        以上所说,本一己之见。但愿有关心柏乡历史的智者提供证据,肯定或否定之。丢失的遗事,才能愈来愈明。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19-06-14 1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