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丁酉二月初九至二月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初九
十几年前教学时,感于自身的体识,给学生列了三本必读的书:《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后来又写了这篇为什么必读《金刚经》的个人知见,今天翻出来,供参考。请大家注意,是让阅读,不是让你学佛或出家!
世间万法既具空性,亦显实相。无实相则法无以立,离空性则实相无以存!实相必至无相,即明空性;空性非无,若执为无,则落顽空,即不明实相!实相非有,执于有则成攀缘,即失空性。《金刚经》乃佛亲口宣讲之大乘了义,欲使人人解“缘起(则)性空”之究竟本义,更讲《金刚经论》,启众生本具之般若妙智,解空悟空,当体体空(性)! 为明佛教本义、为觉我人佛性必读《金刚经》!
慈悲之大,为菩提心!乃我佛教化之核心;古人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等言语皆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旨吻合,欲得菩提妙道,必生慈悲胸怀,而《金刚经》中,佛菩萨之大慈大悲,尽显于一句一字之中!是故欲拓展心量、利益群生,必读《金刚经》!
世间万法莫不以求归自然为指归,佛在经中明指万法之究竟义,善解大千之微妙处,言旨直趣如是大道!故欲明天道之自然,兼及武学之堂奥(以武学不出自然,至其巅峰始见于道。),必读《金刚经》!
人生在世,如处污垢池中!任你如何清高孤标,也难能得真净!佛在经中,以身示法,赤足持钵,沿街乞食,以法王身,做卑微行,是乃出入于有无之间,示无相平等真净不执不二之趣,与太上真常之旨不一不异!虽是方便行,总归究竟义!如此“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即今见闻不受持,内心永无真光明!是故亦当读《金刚经》!
(此2014年旧作)(2017.3.6)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10 11:13回复
    在客厅打拳时,在海底针到扇通背转换过程中,七岁的儿子突然向我腰间打了一拳,力量不大,我却几乎站立不稳,等我做完扇通背,定式时,他又向我下肢踢了一脚,这次他大叫疼痛而去。我在思索为什么一个小孩能把我打得站不稳,虽然是偶然,但也是个问题,气不能随时沉实到脚下,不能支撑八面,意又回到身上,功夫不能成片!
    (答)此未得中定!中定者神气自然得中,中通外直,自然而能支撑八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10 11:1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初十
      生活中可以没有老婆,但不能没有钱!钱左右了我们的一切;吴市吹箫,乃知英雄落魄也只能讨饭;绝粮陈地,可见圣人也不能没有钱!邓通贵有铜山,仍不免饿死,足见钱多也不是好事!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各位对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东西之习性、深入了解,依法追求,合理使用,远离隐患,避免中毒,也可算是福慧双修了!
      唐•张说:《钱本草》
      钱:味甘,大热,有毒!(其性)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荒,解困厄之患效验如神。能利邦国,善污贤达,独畏清廉。贫寒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否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定时,唯采之非理则伤心神!比及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强盗之灾生,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因厄之患至。
      夫钱者: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非分无求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依此七法精炼为丸,久服令人长寿!若非理服之,轻者弱志伤神,重者焚身陨命,切切忌之!(2017.3.7)
      今日站三体式,大概三分钟左右,呼吸沉不下去,身体随呼吸起伏,气粗,过了两三分钟,呼吸又开始恢复正常,渐趋于沉实,感觉轻松。多站一会,但右腿又坚持不住了。
      曹老师好!能把你的每日寄语发给我朋友让他感悟吗?
      (答)致时光荏苒:当然可以!我在这里讲学,本来就是希望众人受益!不过因为学有专攻,不想旁人扰乱正常秩序而已。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10 11:21
      回复
        周日经老师对枪之拦拿扎进行纠正,练后有所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对,请指正。拦时,身体摆正,前腿为虚,后腿为实,右手向上翻,左手在下,意为左后方。拿时,身体向右合,身体与枪平行,头向前看,腰跨胸要含,左手臂弯曲向右下方合,右手腕向左下方合,前腿半虚,意向前方,枪头微微朝上,此时,为蓄势待发。扎时,由拿时的合转为开,身体放松,从右边渐转向正前方,此时顺势将枪送出,(注意不能用力,要放松)重心则由后腿转至前腿,后腿蹬出,将力量由腰跨传前手臂及枪,此时枪扎出时很有力量,但手臂并未用力,如做对感觉动作顺畅,扎枪有力。做拦拿扎时要注意,意向上,身体放松,配合呼吸,否则,会出现手臂困,后腿膝盖疼痛,疲劳等现象。
        (卫江)@王, 拦拿扎是个活裆腰袴和练基本功的重要动作,些三势为一式,常练能使周身相合,内劲增强,是练出功夫的有效方法!听王庆生老爷子讲过,只练拦拿扎就能出功夫,把拦拿扎当成拳里基本功练习的,能增腿功,活胯,胸能含,含也在一线而已,腰总来是自然为好!
        (答)卫疆说的不错!拦拿扎既是心意、形意拳的内功核心,也是技术本源!学任何拳术,练了都好!
        王新把这篇文章仔细看看,找出和你所学以及体会相关处,再深研!
        《南阳地方武学俚语》释义
        (一)拳打卧牛之地,枪扎滚头之力。
        释义:拳打的打字在这里作练讲,拳当人体论;卧牛之地,意思有二:一指练拳不可长远跑跳运动,只守当前,一头牛卧得下的地方就够了,远了容易气散神浮,内力难凝,即便久习也难成浑厚一体功效;二指应用时回旋往来也不离此卧牛之地,此即守定“中土不离位”也:
        枪扎滚头之力,此处扎为使用义。头者枪头,滚头是指枪头是在不离当下位置翻转滚动。
        (二)上崩下砸,里合外拔。
        释义:指枪法中的崩含有迸发溅出的意义。上崩是将挑豁的劲力贯于枪头而向上,不是用枪头向上挑攉;下砸也是将劈砸之力注于枪头而向下也,不是用枪头向下劈砸;里合是指拿枪而有向前沉合的意思;外拔则是指拦枪有向侧后拔带的意思。
        按:里合外拔与拦、拿法本是一,不同的是:拦、拿为日常用功法,以守中为要,合、拔是使用法,守中中寓变化意。
        (三)枪要三尖照,中正不放松,当机即出手,不扎即成空。
        释义:三尖是枪尖居中,上应鼻尖、下对前足尖;中正者上体不可俯仰偏倚,不放松者精神领起上下一贯刻刻不懈;当机即得机之意,得机即要攻上;若得机不上手,则前功尽弃。
        按:此义见《长枪法选》:枪有三要:一要三尖照,二要立一身中正,三要当扎即扎。
        (四)枪扎青龙出洞,剑刺白蛇吐信。
        释义:扎有贯串意,刺是穿透。贯串势大,所以能稳定心神以把握形势;穿透轻捷,由此可以作到动静无遗,让人难测后果。
        青龙出洞:青龙在形,摇头摆尾,意含朝气蓬勃、以寓不可阻挡之势,所以用功必须三盘合一,以抱元固本,才能易于处中制外;出洞的意思指是洞则必有弯曲,要摇头摆尾以顺形势;也有平直前贯义;龙飞则上九天,龙出洞势形向前,意则向上,这是中平枪的诀要;
        白蛇吐信:白的义喻为明,蛇的形喻当昂首,吐信是以态势比喻、要迅疾准厉;综言之:刺剑当如蛇之吐信呑物,既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气势,又具一击必得凌厉之神意。(丙申腊月十三日)


        IP属地:河南4楼2017-03-10 17:50
        回复
          拦拿扎……常练能使周身相合,内劲增强,是练出功夫的有效方法……只练拦拿扎就能出功夫,(上面很正确!下面见地低了)把拦拿扎当成拳里基本功练习的(拦拿扎是既增功力,也是技术变化的原则!),能增腿功,活胯(胯若能活,腿若有力,更益功法,两者更互补的,所以传统功夫极其养生!),胸能含,含也在一线而已,腰总来是自然为好(腰须轻松,精神领起腰即轻松自然。)!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一
          下面这几句话,是早些年一次闭关用功的感语,已发表在《原道》里,今天稍作浅释,以为参考。后面还有几句,既深也浅,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然而一旦入境,不解自明,今天暂不细说了。
          原文:八万四千,根根直立。有一不立,便有物聚。
          释义:在用功时人体所有的八万四千根汗毛,都要在身、心、意、识中直立起来。若有一根没立起来,即是身心有了障碍。
          原文:聚则有我,难寻空意。
          释义:有障碍自然会牵扯心神意识,难寻空意则说明了松空的意境即是在自身融入虚空的无我中,有丝毫分心,即成有我,即难生意!
          原文:法身无自,唯存一息。至息无息,圆妙觉具。
          释义:得入空的境界,连自我的意识也逐渐淡化而消失,不过留有一口若有若无的呼吸而己;待到连这个若有若无的东西也不存在了,才是真离心意识,太上的“真静”,佛祖的“如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叫作:圆妙觉具(这是地头,若是到了田间,就是“圆觉妙具”了。)。
          (2017.3.8)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13 10:12
          回复
            今晨小唸头体会,意向上,目远方,则神清气爽。含胸收腹松胯,则腰部不僵,气能下沉。松肩坠肘,则气血通达,灵活有力。今晨练习8遍后,不仅不感觉累,反而神清气爽,精神百倍。
            二,呼吸放轻,呼轻则息现,前段练习以呼吸带动动作,今晨呼吸放轻,似有以息调动动作,似能灌力。
            (郑)老师,增力法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一天做几次为好,在比较累的时候能不能做?
            (答)现阶段两次即可。累时可隔一日。每周只要不少于五天在做就不以。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二
            《回忆恩师传艺》
            我师父李成恩是个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然而六十多年习武练功,教学经验极为丰富,用语虽土却极是精确,往往一语可释疑惑、一扶可纠偏差,一动带领入境,己为常见。记得有次我说起自己站马步桩,用功到了拉大便都是四平马式,但总是过不了五分钟;李师说你站给我看看,看了不到一分钟即说“你心里不对!”,随后又解释说“你一摆好架子,心想的就是我得坚持到十分钟,这号劲(南阳土话即这样)是吃苦,不是练功,吃苦咋能长久?练功是享受!你往这一站,只找得劲(南阳土话舒服的意思),就中了。”树人依教奉行,当下就轻松的过了十分钟。又一次我和师弟对刺剑,你来我往,双剑相磕,金铁交鸣,好不热闹,李师见了,叹道:你们打算把家具(南阳武术界称兵器为家具)当废品卖了?学东西要好好待它们,你才能摸到剑的脾性,顺着它,它才会听你的;还有一次和师兄练双刀进枪,我拿枪,枪尖只管往师兄挡不住处扎,把师兄弄的手忙脚乱,师兄说我不按路数,我说我一个招也没添,争到李师面前,练给师看;李师看了笑道:这是刀客(南阳称呼土匪)下山,不是练司武艺!武艺要大方;又说树人:对练的东西,都不能往人身上招呼。我说:那不假吗?靠臂时您不是说“挡不住就只管打”?李师说:练拳不一样,就打中轻易也不会受伤,还能增强抗击打本事。枪刀碰住还得了?其实家具不往人身上招呼,目的是练自已对场面的控制力,你能控制场面,要伤人还不容易?又有一次看两个师兄对打,一个被打伤,李师摇摇头对树人说;你看,老五(化名)本可以轻打,让老八知道输了就中了,非使劲打,这是师兄弟,要是外人不得结仇?我老时(“老时”是南阳土话即经常的意思)说,你们总是不听。树人问:武术不就是学打人的?李师说:打人只是一方面,你要是光打人,早晚还不得坐牢去?功夫是养出来的,所以功夫高的人脾气小!你练功夫,功夫养你,时间长了,你跟功夫成一家了,才叫入门。哪象你们,练习切磋跟仇人似的,这号劲下去,老祖宗的东西旱晚要毁到你们手里!
            正是在样的言传身教下,使我对学习传统武术乃至对生命的认识开始有了质的探求……近四十年过去了,恩师教诲言犹在耳,思量自身惭愧无地!因为几十年来种种原因,不能总是战战兢兢的浸泡在学问之中;今将老朽,仍是一事无成!初心虽在,不过成了淡淡的念想,连自己也对不起……大家跟我学拳,切要以我为戒:少壮不能尽力,老大必然伤悲!
            学问虽是理境无尽之学,却要具缘契机才能承传;人灭道虽不灭,道却有不遇不时之隐藏!今日相逢,宜乘佐时之长风;他年回首,无叹兰亭之丘墟。
            如是而已。
            (2017.3.9)
            (海燕)好多观念都是以前没有的。比如练器械不是为了伤人,是练习对场面的把控。与人交手也是点到为止。功夫不是为了打人,否则早晚要坐牢,想想就是这个理儿。道理简单,语言朴素,却让人忍不住去深入思考,更觉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感谢曹老师对我辈的淳淳教导![抱拳]!
            (吴)近日练习拦拿扎感受:做到每一动作所要求的规范。自然对待所做的动作,使周身放松精神领起。动作不刻意突出某一部位(蹬腿'转身'扎出如果刻意某一部位用力就会使身体不合于其他部位)这几天扎枪时有师父讲的贯穿感,能感受到枪是手臂的延伸。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13 10:15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三
              前两天王新晓宙吴坤的总结不错,海燕的阅读能力非常好,一下就看到重点!开始写东西,虽有点应付差事的意思,但不要紧,应付多了就会出自内心,变成自然,不单功夫,写作能力也必增强。
              我一再的要求大家学了功法,要写体会;也有人一再的反映没有体会,也不知道咋写好,也不知道写啥好……没有体会是不可能的!只要练一定会有!甚至不练也会有体会,就怕不能把“趣外奔逸”的心猿锁住,让其回来看守自家宝藏!
              不知道咋写的和不知道写啥好的可以写成“白描”,比如:今天早上我起床后,穿好衣服洗完脸然后出门跑步(或骑车或开车)到了河边,先练了几分钟的啥啥,又练了多少啥啥,再练了啥啥,总共大约练了多长时间,然后就走了。
              我敢说你就把这个每天照抄几遍,要是没有体会,我叫你师父!
              (2017.3.10)
              咋天良珠发的照片,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点意外:原来我也曾经年轻过?可惜那时不够用功,才有了今天的感慨和无奈……或许大家以为我太谦虚——有点虚伪,我得套用早几天张伟说的一句话来解释:
              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少!
              或许等你们到了我这一步,又或许认识就不一样了……
              (郑)老师,近几天增力法时感觉呼吸也比以前顺畅了做完也显轻松,可能是以前意识和用力都过大了。
              (翟)近几日练习太极拳体会,起势神意领起,心气下沉,做云手时,力由脚底生,走膝过胯,入于腰,由腰转化,上传至手臂,形于手指,似有柔和一气的感觉。
              (清阳)近日从腰部感觉渐好,刚才训练发现力量也增加不少,练习大杆似轻松许多,力量自然发于背而不觉有发力的感觉。
              (答)身心轻松,力出自然!晃膀的功效还多,宜终身行之!
              抖杆的目的是练集中身心意而能轻松发力,所以戒用大力,用大力自己把握不了自身以及发出的劲力;因此两个手拉的不能太开了!右手不出肩右,左手不出左脚外。否则(两手拉开)虽增气力,但气、息却只聚于肩胸而不能流行于背,劲力不易集中传至杆梢;亦不要连续多练,这不是内家拳用功之道,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抖一次,两次中间且有间歇,则气息永不翻涌。用力即不可超过己身力气之一半而以三分之一为度!因为是要练出把握兵器的能力,大力只能得到蛮力,且对身体无益,而适当用力才能逐渐体会乃至把握手中物。功力要在长养中渐渐增长,不可以耗能而求一时之速效!(这是初二发给万真纠其偏执的,改动了一下,给你参考。)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13 10:17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四
                《太极拳经讲义》
                太极拳的理论经典对于学拳者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人生在世需要穿衣吃饭,这己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之事实。其广泛的适应性,甚至可以扩大到武术之各个拳种!以个人之体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个拳种流派的功夫,只要用太极理论(经典)指导,才会真正上升到相当的境地高度——这在仅用其本门理论指导是无法达到的!
                经典如此重要,向来被视为千金不易之物。昔杨露禅先师纵横京师,有无敌之誉,从学者无数,得到真传者,也不过五、六人而己,即因此类要诀不轻易给人。直至民国初年杨澄甫先师始将部分经典公诸于世;不过经义渊奥,虽经发明,仍是玄深难读,故致学习者众,功成者稀!拳法理义既不能洞明于世,学者自是无法依理用意、依法行功;其间虽由知者不言,亦多因学者不通文理,难解先贤本义所致。有鉴于此,余自学拳伊始,即着意致力探求拳道法理,管见浅识,虽由体识,却亦未必尽善!之所以敢诉诸文书,也是求证于广泛、就教于高明之意。《太极拳经》相传是由武禹襄先师留下来的一篇具体指导行功的心法。
                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串)。
                语意:练习太极拳要求一开始就要通过用意不用力而做到肢体处处放松,以能顺应自然运动规律,使全身上下内外完整如一,统由神意引领运动而可活泼圆转,自然轻灵;尤其要达到:肢体动作的连绵不断及精神意气的节节贯串(穿)——即神意贯彻落实到动作中、达到并保持其连续性。
                讲义:这一句是反证张三丰祖师“虚领顶劲”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无论身、心,一动则太极图相即己形成!经上说“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可知太极图相可大可小,这取决于阴阳运动显现是在整体或是局部;阴阳无处不在,自然也可显于外或隐于内。太极图相不是渐生的,好像月亮今天小明天后天逐渐圆满,太极图相是一生即具足阴阳的!太极在人体既己成形,人之完善自我即倾注神意修炼无为的工程随之而动;周身内外的放松取决于神意的内敛,肢体皆依神意运动,自然举动轻灵;同时因为大脑在指挥心意和肢体运动时、合理正确的分工而显现出的有序次第,如快与慢的相间、缓与急的相随、轻与重的交替,自然达成了连绵不断的自然态势!
                关于轻灵,人多认为单指脚下,误!切记太极拳对身体运动的要求是整体而非片面!轻灵,首先是练习者要有这样的思维,然后通过用意把全身各处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去充实每一举一动,使所有运动呈现的轻松流畅、沉稳和谐且游刃有余。
                民国年间陈微明解释这一句是:不用后天之拙力,则周身自然轻灵。这个是指成就后的现象,跟当下无关!试想:你只有后天的拙力,不用它,用什么?经典都是指导我们从后天返先天的方法指南!只说境界,那是指着月亮告诉你:你到了那里,就是神仙了——你上的去吗?但是真正的仙人(三丰祖师)却告诉我们:把精神集中,来照顾肢体的放松,自然会节节升高。(一)
                (2017.3.11)
                (王新)这几天加大了小唸头和枪练习之后,明显感动下盘功夫增长,腰胯也松些,肘能松下来了。但是感到饿的快了,下午容易困,这两天我开始喝点牛奶,感觉好些了。
                (答)脱胎换骨需要营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13 10:2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五日
                  今天是老子的诞辰。传说在西周末期庚辰年的二月十五日卯时——早五至七点间,怀孕八十一年的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河南鹿邑),姓李名耳字伯阳——载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之称有两解:一是因为生下来就是白须白发,一是因其学识渊博,年高为老,德昭称子;又因耳大垂肩被人称为老聃;因遗有《道德经》,被后世的道教奉为祖师,尊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者!我们知道传统文化被称作黄老学说,就是说中国的文明文化始自黄帝,传自老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孔子同时代而年居长,三大圣人同时而生,教流四海,文运万世!承其遗泽,我们现代人,虽不幸生处这个五浊恶世,也算万幸了。太极拳的思想,即来源于《道德经》。
                  《太极拳经讲义》(续一)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语意》:通过精神、神气乃至气势的向内收敛使外形平和,神意收敛在体内并能引导气血气息畅通各处;正确用功中血气在体内的激动流行名为鼓荡;可以冲滞破积,扫荡不通。
                  讲义:合理入法的练习拳术,很快能感受到气、息在体内反射的信息如热流在身体各处游走、流行上下肢体关节之内、乃至肌肤之间、皮毛之上,以手指手掌足掌丹田命门胸腹脊背最易生感,这即是神意收敛于体内引导气息舒通经脉的运动反应,也就是我们初步感受了鼓荡。鼓荡愈久反应愈大,反应愈大气脉愈畅。积久为功,拳术的功力也就是内劲相应就产生了。功力亦可谓能量,功深则能量自然就多,表现时(应用中)就显的很大,而且有余,使用过后仍然精力充沛!由此理我们会认识到太极拳练习的规律和原理:是神意(心念、意念、意识)引导精气在体、为升降流通,形成在外的肢体运动,而肢体运动又补助成内在活动的圆满。神意既为本,必需要培补涵养!此所以名为“神宜内敛”。
                  在具体的行功中,眼神必要外视远瞻,淡然漠然,除了心中那个东西,不能被余事他物吸引而使注意力分散,这也是拳经中“在内不在外”的原则要求表现所在。
                  所谓内敛:神意圆满则自足,而不可让人在外形上看出来!当然,只有不去表现,外人才看不出!所以决不可把神意的内敛做成不敢外视或闭目!
                  (2017.3.12)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13 10:20
                  回复
                    (启飞)师父你好!八式拳井缆式何解?
                    (答)老式井台辘轳上系水桶的绳子叫井缆。井缆式全称井缆直入。
                    (问)直接从辘轳下到井底的意思?
                    (答)用到拳术上,即取其垂直意、而有向下沉击之势。
                    (启飞)明白。
                    (师弟)@木头人请教曹兄,陈氏二路炮捶有井缆直入一式,不知与曹兄提到的井缆式有无相同处?
                    (答)动作稍异,意义类同,皆少林拳法!
                    (师弟)多谢曹兄!
                    @木头人一点体会认识,请曹兄指正,太极拳是对方一用力被我划转入地面,我一用力则力量由地面反作用力作用对方身体,所以说太极拳不能跟对方抵抗,我不抵抗对方就赢不了我,我不做杠杆,则来力不入,所以太极拳不主张用力,这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当然如果对方不使力,我如何叫人又是一个课题,所以陈氏太极拳在对方不给劲时突然使用拿法目的就是此。
                    (答)贤弟:你这个是假设,充其量可说是拳术技巧的运用,并不是太极拳阴阳变化之道!太极拳人我之间力的转换应用是“人刚我柔”的规律形成的!凡人来皆为刚,我柔若不及,则不足以化之,即须以身当(承受)之;愈柔受力愈小;柔至无骨,则丝毫不受矣!我虽不受彼力(虚不受力),彼力不会消失,自然返诸己身,故受力失衡,亦自然之理。
                    再:太极拳不是不能跟对方抵抗,而是不能以力抵抗——这里的抵抗是指彼来我应这个应对的形式,非对彼来势用力相顶抵抗!可以神意、意识、神形、神识、形式、形势、气势、常态转变、逆转常识等等一切法来“抵抗”彼之来势,只不能用力!
                    不是“我不做杠杆,则来力不入(我身)”,而是我不以力相抗,力即不入我身!
                    太极拳不主张用力是因为“用力则气滞而僵,僵即不活,不活必死。”
                    凡是突然运动发力的,都是在曲解“拳打人不知”本义的基础上、所编设的一种迹近偷袭的反常行为,向为名家高手所不取!也并非是陈氏拳的本来要求,是曲解陈氏拳理的做法!
                    (师弟)曹兄理解的更加全面具体,我仅是略有所得啊[微笑]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3-13 10:25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六曰
                      咋天除了太上圣诞,还是释迦牟尼佛的涅槃日。圣人交替于这一天出入生死,以生命的奇妙、示现演绎人生之无常,教化我们既不执于有(万事万物),有出于无,乃是因缘所生,缘尽还无;亦不执于无(万法皆空),无虽生有,自性本空,故言真性本空而妙有万法,执则失于有无!以此缘故,世尊释此义名三法印:诸法无我(自性本空),诸行无常(因缘生灭),寂静涅槃(安住当下);太上教化此理名:道法自然!故禅与太极拳者,皆往圣常住真心同异之名相也!参透此义,太极也是禅(凡圣无别);不明此理,太极亦是禅(不增不减,增减者吾心。)!高推圣境,如灯照暗,欲同圣境,且去用功!
                      《太极拳经白话讲义》(续二)
                      原文:勿使有凸凹处、断续处、缺陷处。
                      语意:太极之形、理,象符天地运动的常规,是圆满无缺的!练习太极拳之动作、神意,要同太极图一样和缓均匀,圆满完整,不可以有突然的运动变化、产生断续而导致缺陷产生。
                      讲义:
                      如前所述:如法合理的行功会让我们佷快进入到感知自身气血等物质变化的初步阶段,这其实才是练拳的开始。因为太极是个整体,其运动在理上说是要负阴抱阳,事上说就是必须”一动无有不动”!这“一动无有不动”即是整体运动,那怕极微小的动转,也必须是在心神意念的支配下、全身的统一活动,不可理解为手指一动,手腕接着,然后再是肘臂肩背的一连系列动作!因为太极是个圆运动,拳法是依太极之理设立的运动形式,如不依理约束修正自身,也就不存在炼功了。正确理解太极阴阳动静的规律并依之而行,名为无偏,拳术运动自无偏差而呈圆满之象。所以凹凸、断续、缺陷皆是拳术法、理不明所致,并非少做个动作叫缺陷,或身体直了是凸、弯曲叫凹,动作不连贯了是断续:动作为什么不连贯了?还不是思想开小差了?身体太直太曲,还不是没有做到“无过不及”、心中一团和气不足?为什么动作少做了?仍然是思想问题嘛!看问题要看本质,找毛病才能具体,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解决。
                      (2017.3.13)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3-13 10:25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七日
                        不只是太极拳,中国的武术乃至我华夏民族所有的有文化传统的学说如儒、道、医、易,皆是理境无尽之学!我常说:中国的文明是圣贤文化,是圣贤所传,问世即己圆满!
                        然而我人是不圆满的!这是因我们这颗本具佛性的常住真心、总是舍弃真理追逐名利!当我们遭遇善知识,肯从一个方面如学习传统武术开始时,早已远离自然大道,欲得回归,只有依法析理究其本义而规正其学;因此,就需要不断的探索、以否定当下!唯有经典是不易的纲常,故任何对经典的诠释,都不过是觉悟真理的一种实践而已,有觉相应,可以参考借鉴,但切记这个:不是真理,可执于一时,不可恃之片刻!
                        《太极拳经白话讲义》(续三 )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语意:
                        太极拳运动的心意活动是从脚下开始,通过腿腰而达于手指的,这是符合人体生理上的自然规律,因为我们日常就是靠双脚来 行走的!而练拳术主要又表现在手上,所以构通手足就非常重要!手足各有根中梢节,节与节之间能一气贯串,运功自然随心如意,谓之完整一气;进退之间自易得到机势,反之身手不合自然散乱,一定要找负责主要工作的腰和腿解决问题。
                        讲义:太极是个圆象,阴阳是太极的两性,阴阳是相依而生,没有单阴或单阳单一的存在,无论是天体日月还是肌肤毫发,还是日月之交替、亳发之更新、乃至拳术招式的变化,生生不己之太极阴阳无所不具!由此永恒的规律,气血也罢,能量也好,在人体内的流通依据自然之理是有一定运行路线的,这个路线虽然是自我人体之本然的,但我们要真实感受到并把握,还是需要长时用功的。《太极拳论》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要求正是要我们把注意力自上向下引领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完整一气是对身心两方面的要求,完整在此指动作干净不缺少;一气则指动作圆转无间,不可误认为是用一口气要完成这一个或多个动作!圆转如意,自见机现,得机生形、形存势显,也是自然道理;若不能自是身手散慢不合,自也不能见机成势。依前所讲,能正确做到整体运动,自然圆满无间,也就是完整一气,可谓机势不求而自在!若不能如此,问题则必出于腰腿。 而究其理,腿负传输之重任,腰当开合之关键,因比必须要在腰腿上找问题。
                        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之动力是自足下根部升(生)起的,可以说是因为身体的放松,自身体重与中气下沉至脚下,通过意念的引导使之深入地下,足底负重处自然渐得虚无至离开地面感,负重感随此感增强而渐弱至无,这即是与地气相接,要无我才能体感,此处无我即指脚不可有踩、踏、蹬、压等用力于地面的动作乃至思想!脚不着力,自也没了足底下产生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体内气血因不受外力干扰,流行自然自由畅顺!这和常人依靠脚下用力蹬地产生反作用力、而应用这个反作用力,完全是相反的!
                        大地实有,人皆知之:地气虚无,只有心静体松者才能感、觉得到!具体行功中此气依经脉气血的通道、基本呈螺旋势经踝、膝、胯而达合于腰(命门内肾),再由腰部根据心意的下一步指令,将其上引于脊,通过背,肩、肘、腕,而至于手指:势定意平后,复自身前下降返回足下。此地气或名内劲或称念力或叫劲意,都是临时的强名,但却有一点:几此皆是意!
                        既然内意引领气息运行的往返升降形成了肢体外在的运动形式,那么完整一气理所当然就是行为规范了。而不能完整一气,等于是退出了练拳的场地。
                        (2017.3.14)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14 05:18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八曰
                          “未出土时即有节,长到凌云犹虚心!”
                          这两句迷语,大家
                          猜猜迷底?
                          我只说明句意跟拳法的关系:首句可以理解为是“一含万法”,第二句则可为“立身中正”的注释,“长到凌云”——顶天立地自有气势,“犹虚心”——涵容万物别生风韵!这样解义或以为牵强,但正是老朽用意所在:意气纵横,其境无限,只恐你不敢尽力倾思,却不怕你胡乱作意,“念到极处无一物,夜半日照光明普!”诸位可有会的?
                          《太极拳经白话讲义(续四)
                          原文: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语意:这是对前面所述的补充总结:(运动的规律)无论是在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之间变转流行,都是以意成形的、以意为主的,不是外面的功夫。
                          讲义:无论身、心,在拳术行功中皆应依于六合。心意方面的活动是隐于内的,叫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肢体方面是现于外的叫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而内意是在人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之间流通的,如手与脚合是上下流通的形式:可以同侧顺合,也可以异侧交合,可在身前,也可以在身后,这样左右前后之间都存在了,拳术运动的完整统一性就具备了。皆是意是说用功夫应当纯以意气流行,而不要在肢体外部使力运功。
                          再详细说说开与合:
                          古人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可知拳术之道在于开合,唯开与合目的虽同,却是各自有所属;开是开,合是合,各自有其规律。若开合表现在手足,则手合于脚为合,脚合于手为开;若在身体(体现),则向上为开,下沉为合;内敛精神为合,外展肢体为开;常规虽是这样分类与要求,不过经典都有其普遍性及共性,可依而不可执!因为经典之间也是互相参照验证、互相倚靠的!所以对古圣先贤所述,解以直心,证以体悟,方可以合道会真!古人心直,做学问决无机巧之心,所以必须以直心解析义理,当下若会便会,不会且放置一边,待心神宁静时,再提起来,看是何意!
                          如此用功,不论身、心在动在静,终能契入真常无生!那时再看开合,不过是随缘做事,因缘契合,自然如是,哪里还真有什么开与合的形象以及形势、甚至开合这个名相也同于虚设了!(2017.3.15)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3-14 22:17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二月十九日
                            今天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慈是与乐——给人快乐,悲是拨苦——拨救苦难的意思。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征!佛经记载菩萨久远劫前已经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又以慈悲愿力,行菩萨行久住世间,普度众生!在《般若心经》中可以感受到菩萨以般若的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教导“观自在”的妙法以解救我们这些执五蕴为世界、为我的愚痴群迷,破执除垢,彻悟空性,入佛知见,始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伟大人格!
                            虽然我们无数次的彼佛菩萨感动,但我们被世间名利万物所挂碍,不能如佛菩萨顿然觉悟!但却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滋养善根!比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邻里等等,恐怕这才是圣贤设教传道的真义所在吧!
                            请大家一同以自觉觉人之念称诵菩萨名号,以扫除自性的尘垢吧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接着讲拳论)
                            《太极拳经白话讲义》(续五)
                            原文:有前即有后,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如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出于意),斯其根自断(显于形),乃坏之速而无疑(得其效)。
                            语意:
                            因为太极拳是圆运动,那么当身手在前或向前动作时,身后的圆撑意必须存在:意向上虚虚领起时,气必向下稳沉而降,当身、心向左(右)转动时,右(左)侧身体自负中轴之责,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规律表现;根据这个阴阳交换虚实并存的原则,与人交手,想要取其上(形),当从其下着意;欲取其左(形)当攻其右(意),欲取其前(形)当破其后(意)。
                            讲义:
                            《太极拳论》中指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基于阴阳互为其根的变换规律,我们只有了解阴阳是一不是二,虚实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才能真正明白太极这个圆运动的运动规律!
                            可以这样来认识太极拳的圆运动:太极图中有两条鱼,黑的代表阴和虚,白的代表阳和实;静态时,阴阳虚实是相对而固定的,动态中阴阴虚实却是互相转换而不定的。太极阴阳是个立体圆(球体),而我们只能看到不同角度的片面,亦即只能看到正面的虚或实,而不能同时看到背面的阴或阳。因此:练拳时不仅要经营表面的肢体动作,更要留意相对的另一处之心意工作,使之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统一运动规律。
                            体是如此,用亦加此。与人相接,必前示之以虚,后蓄实以待,务必要同时!若成先后则失于虚实!左右,上下都是一样的道理!自己用功,自我有虚有实,有隐有现;与人相接,在保持己身虚实分明的同时又须与对方并合虚实,比如对方的势头强盛(为阳),其下部相对必为虚(为阴),我要想破坏他的平衡,可将劲意运至其足下,用挫、磨、摇、搬、催等劲意(成阳),促使他的根基失衡,其整体也就不攻自破了。
                            理虽如此,不过对方也是会变化的!所以拳法的体用都要活,活到不用思维就能随机自变的“灵”境,自然就近道了。
                            (2017.3.16)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16 05:4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周日经老师对枪之拦拿扎进行纠正,练后有所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对,请指正。拦时,身体摆正,前腿为虚,后腿为实,右手向上翻,左手在下,意为左后方。拿时,身体向右合,身体与枪平行,头向前看,腰跨胸要含,左手臂弯曲向右下方合,右手腕向左下方合,前腿半虚,意向前方,枪头微微朝上,此时,为蓄势待发。扎时,由拿时的合转为开,身体放松,从右边渐转向正前方,此时顺势将枪送出,(注意不能用力,要放松)重心则由后腿转至前腿,后腿蹬出,将力量由腰跨传前手臂及枪,此时枪扎出时很有力量,但手臂并未用力,如做对感觉动作顺畅,扎枪有力。做拦拿扎时要注意,意向上,身体放松,配合呼吸,否则,会出现手臂困,后腿膝盖疼痛,疲劳等现象。
                              (卫江)@王, 拦拿扎是个活裆腰袴和练基本功的重要动作,些三势为一式,常练能使周身相合,内劲增强,是练出功夫的有效方法!听王庆生老爷子讲过,只练拦拿扎就能出功夫,把拦拿扎当成拳里基本功练习的,能增腿功,活胯,胸能含,含也在一线而已,腰总来是自然为好!
                              (答)卫疆说的不错!拦拿扎既是心意、形意拳的内功核心,也是技术本源!学任何拳术,练了都好!
                              王新把这篇文章仔细看看,找出和你所学以及体会相关处,再深研!
                              附《南阳地方武学俚语》释义


                              IP属地:河南16楼2017-03-17 1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