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您认真并耐心的看到最后
您的孩子或您周围的孩子都做什么样的游戏?
如果我们提出,放开手,让孩子充分自由地做游戏,您同意吗?
一,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不就是孩子的玩吗?这个不用教,天生就会。”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放开?限制还限制不过来那。我们家孩子呀,要是不管,能玩上24小时。”还有的家长鄙夷地说:“只有那些没有教养的家长,才放任孩子疯玩胡闹!”这些家长的话里,有三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游戏是儿童天性,孩子们痴迷游戏,乐此不疲。二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游戏持一种限制的态度。三是,有的家长把游戏看做一种消磨时光的闲散的“儿戏”,影响孩子成长的恶行与障碍,千方百计的加以限制。这些都是不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都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游戏才真正应该是儿童生活的主角。它在儿童身心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1,游戏是儿童时期必然和必须的基本活动。
从时间上看,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境之中的。从空间上看,儿童无论身处何地,游戏总是跟随其后,如影随形。他们自发地玩布娃娃,或扮演角色,或猜谜语,或听故事。除却吃喝拉撒睡,满足最基本的生理性需要的活动之外,游戏就事实性的成为发生频率最长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游戏就是儿童的游戏。现代文化也赋予了童年“游戏期”的称谓与特权。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婴儿阶段的游戏处于感觉运动性的水平上,以单独游戏为主,属于本能的反射作用,表现为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幼儿时期,逐渐摆脱对单一实物的直觉依赖,能够以语言代替实物进行想象活动,出现了以对事物进行假想和扮演角色为表现形式的象征性游戏。到了儿童后期,逐渐被规则性游戏所取代,如下棋,拔河等。儿童的游戏发展演化过程,与儿童生理,心智,情感发展阶段紧密相连。
2.游戏反映了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游戏是儿童自我精神潜能的自我释放与开发,儿童通过游戏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儿童的游戏精神,作为一种不断成长的精神,依次表现为感知性-----象征性----规则性三种水平。个体的感知性的游戏,适应者婴儿阶段以生理性需求为主导需要的生命状态;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时期是对成人世界的渴望,表现了儿童的独立性与社会性的进一步增强;儿童后期,以规则性游戏的热衷,表明了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和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开始对责任与义务有了初步认识。游戏慢慢不再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严肃式的学习与交往越来越成为个体日后的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带领着儿童一步步走过婴幼儿时段,走过童年,走向成熟,走向社会。
. ,
3, 游戏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动力与源泉。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为儿童提供者丰富积极地情绪情感体验。游戏中的自我主张,主张着儿童的自信与成就感。游戏中的欣赏与表现,发展着儿童的审美意识;游戏中的情绪情感宣泄,消除着儿童的焦虑与不安;游戏中的规则,让儿童学会自我克制。游戏就是儿童情感的生活方式,陶冶着儿童的性情。它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又有做人准则的实践预演,也有对美好食物的崇尚和体验。就如福路倍尔所说:“游戏是儿童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
4,游戏是自由与创造的途径
游戏是自发的,无功利性的。游戏追求的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内心体验是兴趣性的,自主性的,自我肯定的,是愉悦满足的。她实现了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 儿童在游戏中,营造了一个主管自我的梦想王国,他在这个梦想的世界里,依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不受任何约束,控制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和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是君主,他是王,他可以随心所欲,它可以所向披靡。他的自由想象和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自由自在的快乐,为儿童的心理发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打下了乐观积极的底色。也为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发明家科学家的童年都有这样的体验。游戏还是孩子试图摆脱现实中的中的压抑与束缚,追求心理解脱,找到自我的方式。很多孩子在现实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转向从游戏中寻找,这也是某些孩子沉迷网络以及拉帮结伙的心理因素。值得成年人关注。
二,目前家长对于儿童游戏的认识和行为误区
我们很多家长对游戏在孩子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缺乏必要的甚至基本的认识。在行为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把婴儿游戏看做一种哄逗的“儿戏”,哈哈一笑而不加思索,甚至出现教孩子骂人偷东西的恶作剧行为;把幼儿的游戏看做小孩的淘气瞎闹,不以为然,或以卫生安全为由,人为限制;把儿童的游戏,看作是虚度年华的浮浪和不求进取的叛逆,用道德谴责,用规定制约,千方百计加以管束。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误导了多少人的行为,扼杀了多少孩子玩耍的天性。其实这里的“嬉”决不是嬉笑玩耍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不专注。
二是把孩子的游戏看做学习功课之余的一种调剂,弹性安排,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云云终于盼到暑假,可以到姥姥家和表妹一起玩耍了,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把这个美梦打碎了:“小升初,需要过渡,在家里提前学习初中课程吧。少玩点,损失不了什么。跟不上功课,一辈子就惨了。”
三是,把孩子的游戏看做危险的源头。阻止或削弱孩子到野外活动或与伙伴一起玩耍游戏。有的家长对交通治安的担心,变成了对孩子行动的绝对限制。对交友的功利思想,变成了对孩子交友的蛮横干涉和限制。有一个妈妈怕宝贝女儿跟人交往出意外,一直限制孩子跟伙伴的交往和活动。实在限制不了,就在旁边跟着。弄得孩子十分尴尬。
四是,不给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由家长安排游戏活动,或带着孩子参与成年人的应酬和交际,孩子们变成一个个小人精,过早失去了童心童趣。有的班主任反应,现在很多孩子张口闭口“潜规则”、“小三”、“无利不早起”,孩子的心灵早早被污染。
五是,把孩子游戏的时间挤掉,用参加兴趣组活补习班之类的活动,代替游戏。有的给孩子规定游戏内容和方法,凡是与成绩有关的被大力提倡,凡事自由即兴的玩耍,一律被叫停。孩子去春游,还要带着写作文的任务,本来自在活泼的亲近自然,变成了变相的写作业。于是孩子的游戏变得索然无趣。造成孩子厌学,没有激情,学习没有内驱力。
六是,对孩子的游戏缺乏引导,孩子的业余时间趴在电视或电脑上。肥胖,近视,孤独自闭,不善交往等身心疾病不断出现。还有的孩子受到网络游戏凶杀色情等内容的不良影响,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做出有悖常情,有悖道德法律的事情。那些动报复同学,弑杀父母,凌虐弱小的行为,无不跟动漫剧集以及网游的诱导有关。
没有了无拘无束的打闹追逐,没有了异想天开的梦境和童话,没有了狗一阵猫一阵的啼笑,没有了叫喊的笑容和童稚的话语。游戏不足早成的直接后果是:孩子身体素质差,视力耐力,免疫力等出现问题,心理人格不健全,与人交往能力差,意志薄弱,道德状况堪忧等。没有童年玩耍游戏的背景经验,成年后汇变得孤僻冷漠,讲话保守,缺乏激情和创造能力。家庭和事业失去强大的内心支撑。
三,如何加强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孩子的童年是跟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对孩子游戏的支持引导,家长义不容辞。
第一,要树立“捍卫孩子的童年”,“让儿童过得像个儿童的”理念。把孩子的游戏看做生命的必须,保护好,安排好。有一对大学生夫妇,每到周日,就带孩子外出爬山,游泳,踏青,打球。家长没空时,就帮他约其他小朋友去玩。大一些了,就让孩子自由安排。他们说;“周日这天是孩子的游戏日,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给孩子留出充足游戏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去疯跑,叫喊,打闹,发呆。对于孩子的淘气与调皮,家长不要头痛和焦虑,而是要用惊喜的目光注视,用宽阔的胸怀包容,因为,那是孩子在成长。
第三,要以童心来看待孩子的游戏。对他们的白日梦,童心童趣给予宽容对待和欣赏鼓励。不可用成人的标准和功利心,武断的对孩子的游戏进行校正和评判。电视剧《家有儿女》的中的父母堪称现代智慧父母的典范,他们把家庭营造成一个童话般的乐园。孩子们虽然没有大富大贵的生活水平,但是在一对平凡但充满童心的父母的关爱呵护下,生活得快乐自在,令不少孩子羡慕。
第四放手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奔跑,与小伙伴们交往,不要用安全的名义将孩子禁锢和孤立起来。卢梭说:“15岁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孙云晓说;“越是与大自然亲近,越容易感情丰富;越是顽皮好动,越使生活乐趣无限;而感情丰富又顽皮好动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人。”
第五,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危险的不能接触;什么是有害的不能沉迷;什么是规则必须遵守;如何与伙伴打交道,如何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人。让孩子的游戏,始终行进在健康向上的轨道。
第六,控制电视电脑的使用。尤其要控制网络游戏的不节制。多给孩子创设亲近生活,融入人群的机会;多给孩子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
第七,孩子最有益的游戏是读书。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使孩子的生命内涵丰富和滋润。为孩子的未来奠好基,定好调。
游戏是儿童生命过程的必然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途径和方式,是儿童的空气和生命。让我们用真挚的爱,理解孩子的游戏精神,用温暖的手,引领孩子的游戏行为,用智慧的言行,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充满自由和创造力的梦想空间。
我创建了一个苏州家长交流群(群号:480231594)希望家里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加进来一起讨论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您的孩子或您周围的孩子都做什么样的游戏?
如果我们提出,放开手,让孩子充分自由地做游戏,您同意吗?
一,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不就是孩子的玩吗?这个不用教,天生就会。”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放开?限制还限制不过来那。我们家孩子呀,要是不管,能玩上24小时。”还有的家长鄙夷地说:“只有那些没有教养的家长,才放任孩子疯玩胡闹!”这些家长的话里,有三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游戏是儿童天性,孩子们痴迷游戏,乐此不疲。二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游戏持一种限制的态度。三是,有的家长把游戏看做一种消磨时光的闲散的“儿戏”,影响孩子成长的恶行与障碍,千方百计的加以限制。这些都是不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都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游戏才真正应该是儿童生活的主角。它在儿童身心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1,游戏是儿童时期必然和必须的基本活动。
从时间上看,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境之中的。从空间上看,儿童无论身处何地,游戏总是跟随其后,如影随形。他们自发地玩布娃娃,或扮演角色,或猜谜语,或听故事。除却吃喝拉撒睡,满足最基本的生理性需要的活动之外,游戏就事实性的成为发生频率最长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游戏就是儿童的游戏。现代文化也赋予了童年“游戏期”的称谓与特权。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婴儿阶段的游戏处于感觉运动性的水平上,以单独游戏为主,属于本能的反射作用,表现为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幼儿时期,逐渐摆脱对单一实物的直觉依赖,能够以语言代替实物进行想象活动,出现了以对事物进行假想和扮演角色为表现形式的象征性游戏。到了儿童后期,逐渐被规则性游戏所取代,如下棋,拔河等。儿童的游戏发展演化过程,与儿童生理,心智,情感发展阶段紧密相连。
2.游戏反映了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游戏是儿童自我精神潜能的自我释放与开发,儿童通过游戏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儿童的游戏精神,作为一种不断成长的精神,依次表现为感知性-----象征性----规则性三种水平。个体的感知性的游戏,适应者婴儿阶段以生理性需求为主导需要的生命状态;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时期是对成人世界的渴望,表现了儿童的独立性与社会性的进一步增强;儿童后期,以规则性游戏的热衷,表明了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和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开始对责任与义务有了初步认识。游戏慢慢不再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严肃式的学习与交往越来越成为个体日后的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带领着儿童一步步走过婴幼儿时段,走过童年,走向成熟,走向社会。
. ,
3, 游戏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动力与源泉。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为儿童提供者丰富积极地情绪情感体验。游戏中的自我主张,主张着儿童的自信与成就感。游戏中的欣赏与表现,发展着儿童的审美意识;游戏中的情绪情感宣泄,消除着儿童的焦虑与不安;游戏中的规则,让儿童学会自我克制。游戏就是儿童情感的生活方式,陶冶着儿童的性情。它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又有做人准则的实践预演,也有对美好食物的崇尚和体验。就如福路倍尔所说:“游戏是儿童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
4,游戏是自由与创造的途径
游戏是自发的,无功利性的。游戏追求的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内心体验是兴趣性的,自主性的,自我肯定的,是愉悦满足的。她实现了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 儿童在游戏中,营造了一个主管自我的梦想王国,他在这个梦想的世界里,依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不受任何约束,控制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和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是君主,他是王,他可以随心所欲,它可以所向披靡。他的自由想象和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自由自在的快乐,为儿童的心理发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打下了乐观积极的底色。也为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发明家科学家的童年都有这样的体验。游戏还是孩子试图摆脱现实中的中的压抑与束缚,追求心理解脱,找到自我的方式。很多孩子在现实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转向从游戏中寻找,这也是某些孩子沉迷网络以及拉帮结伙的心理因素。值得成年人关注。
二,目前家长对于儿童游戏的认识和行为误区
我们很多家长对游戏在孩子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缺乏必要的甚至基本的认识。在行为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把婴儿游戏看做一种哄逗的“儿戏”,哈哈一笑而不加思索,甚至出现教孩子骂人偷东西的恶作剧行为;把幼儿的游戏看做小孩的淘气瞎闹,不以为然,或以卫生安全为由,人为限制;把儿童的游戏,看作是虚度年华的浮浪和不求进取的叛逆,用道德谴责,用规定制约,千方百计加以管束。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误导了多少人的行为,扼杀了多少孩子玩耍的天性。其实这里的“嬉”决不是嬉笑玩耍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不专注。
二是把孩子的游戏看做学习功课之余的一种调剂,弹性安排,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云云终于盼到暑假,可以到姥姥家和表妹一起玩耍了,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把这个美梦打碎了:“小升初,需要过渡,在家里提前学习初中课程吧。少玩点,损失不了什么。跟不上功课,一辈子就惨了。”
三是,把孩子的游戏看做危险的源头。阻止或削弱孩子到野外活动或与伙伴一起玩耍游戏。有的家长对交通治安的担心,变成了对孩子行动的绝对限制。对交友的功利思想,变成了对孩子交友的蛮横干涉和限制。有一个妈妈怕宝贝女儿跟人交往出意外,一直限制孩子跟伙伴的交往和活动。实在限制不了,就在旁边跟着。弄得孩子十分尴尬。
四是,不给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由家长安排游戏活动,或带着孩子参与成年人的应酬和交际,孩子们变成一个个小人精,过早失去了童心童趣。有的班主任反应,现在很多孩子张口闭口“潜规则”、“小三”、“无利不早起”,孩子的心灵早早被污染。
五是,把孩子游戏的时间挤掉,用参加兴趣组活补习班之类的活动,代替游戏。有的给孩子规定游戏内容和方法,凡是与成绩有关的被大力提倡,凡事自由即兴的玩耍,一律被叫停。孩子去春游,还要带着写作文的任务,本来自在活泼的亲近自然,变成了变相的写作业。于是孩子的游戏变得索然无趣。造成孩子厌学,没有激情,学习没有内驱力。
六是,对孩子的游戏缺乏引导,孩子的业余时间趴在电视或电脑上。肥胖,近视,孤独自闭,不善交往等身心疾病不断出现。还有的孩子受到网络游戏凶杀色情等内容的不良影响,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做出有悖常情,有悖道德法律的事情。那些动报复同学,弑杀父母,凌虐弱小的行为,无不跟动漫剧集以及网游的诱导有关。
没有了无拘无束的打闹追逐,没有了异想天开的梦境和童话,没有了狗一阵猫一阵的啼笑,没有了叫喊的笑容和童稚的话语。游戏不足早成的直接后果是:孩子身体素质差,视力耐力,免疫力等出现问题,心理人格不健全,与人交往能力差,意志薄弱,道德状况堪忧等。没有童年玩耍游戏的背景经验,成年后汇变得孤僻冷漠,讲话保守,缺乏激情和创造能力。家庭和事业失去强大的内心支撑。
三,如何加强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孩子的童年是跟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对孩子游戏的支持引导,家长义不容辞。
第一,要树立“捍卫孩子的童年”,“让儿童过得像个儿童的”理念。把孩子的游戏看做生命的必须,保护好,安排好。有一对大学生夫妇,每到周日,就带孩子外出爬山,游泳,踏青,打球。家长没空时,就帮他约其他小朋友去玩。大一些了,就让孩子自由安排。他们说;“周日这天是孩子的游戏日,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给孩子留出充足游戏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去疯跑,叫喊,打闹,发呆。对于孩子的淘气与调皮,家长不要头痛和焦虑,而是要用惊喜的目光注视,用宽阔的胸怀包容,因为,那是孩子在成长。
第三,要以童心来看待孩子的游戏。对他们的白日梦,童心童趣给予宽容对待和欣赏鼓励。不可用成人的标准和功利心,武断的对孩子的游戏进行校正和评判。电视剧《家有儿女》的中的父母堪称现代智慧父母的典范,他们把家庭营造成一个童话般的乐园。孩子们虽然没有大富大贵的生活水平,但是在一对平凡但充满童心的父母的关爱呵护下,生活得快乐自在,令不少孩子羡慕。
第四放手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奔跑,与小伙伴们交往,不要用安全的名义将孩子禁锢和孤立起来。卢梭说:“15岁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孙云晓说;“越是与大自然亲近,越容易感情丰富;越是顽皮好动,越使生活乐趣无限;而感情丰富又顽皮好动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人。”
第五,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危险的不能接触;什么是有害的不能沉迷;什么是规则必须遵守;如何与伙伴打交道,如何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人。让孩子的游戏,始终行进在健康向上的轨道。
第六,控制电视电脑的使用。尤其要控制网络游戏的不节制。多给孩子创设亲近生活,融入人群的机会;多给孩子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
第七,孩子最有益的游戏是读书。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使孩子的生命内涵丰富和滋润。为孩子的未来奠好基,定好调。
游戏是儿童生命过程的必然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途径和方式,是儿童的空气和生命。让我们用真挚的爱,理解孩子的游戏精神,用温暖的手,引领孩子的游戏行为,用智慧的言行,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充满自由和创造力的梦想空间。
我创建了一个苏州家长交流群(群号:480231594)希望家里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加进来一起讨论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