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从战国时期开始设邑,史书记载的时间为公元前400年左右,对于临武邑名称的由来,目前普遍的观点是:临武因临近武水河而得名。这种说法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即使有不同意见的人也拿不出确凿证据来否定。近读史书,《水经注》中的一段文字直接提到了“临武”、“武溪”、“肄水”“溱水”,觉得对研究临武县名由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了方便阅读,现将这段文字抄录如下: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径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濠,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霆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这段话透露一些什么信息呢?一是说明古临武有一条叫肄水(或溱水)的河流,出自临武县西南;二是说明临武县有一条叫武溪的河流,出自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三是说明两条河在临武县的西面汇合;四是说明县名是因临近武溪而得名。
在对以上问题提出怀疑之前,我们要先达成几个共识。一是我们要把想象的思维拉回到战国时期。当时的这片土地,地广人稀,古木参天,群山耸翠,水荡清波,信息相对封闭,文化落后,天高皇帝远。二是这块土地地质相对稳定,几千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或其它大灾难,河流山地基本保持原貌。三是临武现在的武水河上游,一条是武溪(暂时按《水经注》中所称呼),一条是人民河。四是临武封邑时的选址不在现址,一说在宜章,一说在渡头古城址,其所辖范围应该包括宜章一部分和广东韶关一部分。五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不一定到过临武,他的文字资源有可能是通过官方渠道一层一层报上去的。
有了以上共识,我们再来看看郦道元文字中值得商讨的地方。
其一,《水经注》是对《水经》的注解和完善,它形成于北魏后期,与战国时期相距800年左右,《水经》比《水经注》出现早,但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形成于魏早期或晋后期,距战国时期也有几百年。也就是说,《水经注》中的“临武因临近武水而得名”,也是一种想象,没有具体的文字证明。战国时设临武邑,当时中华文字没有统一,也许称“临武”纯属口传,也许因年代久远,有关记载早已丢失。还有一个就是,在各种版本《临武县志》的大事记载中,秦朝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武溪”的字样,只有公元前214年,将“肄水”改为“溱水”的记录。
其二,有没有这种可能,是因为有了临武县邑,后人才把县城所面临的河流称为武溪,以便与临武邑相印证呢?这样在后人的研究中,就会出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有趣循环。在郦道元的文字中,提到了《山海经》,对“肄水”或叫“溱水”进行了解释。《山海经》是本奇书,对地理研究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查不到有关于“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的文字,说明郦道元有道听途说之嫌。也表明当时上报县情的官方也根本没有见过《山海经》。另外,按郦道元的说法,武溪才是主河流。假如《山海经》真的提到了溱水,那比之更大、更长、更宽的武溪为什么没有提到呢?
其三,我们已经知道,最早的临武邑古城不在现址。秦始皇当政时期的公元前214年,将“肄水”改为“溱水”是距战国设临武邑最近的时代,既然改了“肄水”,为何没有提到“武溪”呢?按郦道元所描述的现状分析,“溱水”就是现在的人民河,如果秦时临武至曲江这条河就称“武溪”,那当时的政权为什么对上游的一条小叉河感兴趣,而对大河却只字不提呢?很有可能的解释是:“肄水”才是主河流,当时根本不叫“武溪”,改为“溱水”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加深秦王朝的烙印。
所以,临武县是否因临近武水而得名
为了方便阅读,现将这段文字抄录如下: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径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濠,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霆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这段话透露一些什么信息呢?一是说明古临武有一条叫肄水(或溱水)的河流,出自临武县西南;二是说明临武县有一条叫武溪的河流,出自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三是说明两条河在临武县的西面汇合;四是说明县名是因临近武溪而得名。
在对以上问题提出怀疑之前,我们要先达成几个共识。一是我们要把想象的思维拉回到战国时期。当时的这片土地,地广人稀,古木参天,群山耸翠,水荡清波,信息相对封闭,文化落后,天高皇帝远。二是这块土地地质相对稳定,几千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或其它大灾难,河流山地基本保持原貌。三是临武现在的武水河上游,一条是武溪(暂时按《水经注》中所称呼),一条是人民河。四是临武封邑时的选址不在现址,一说在宜章,一说在渡头古城址,其所辖范围应该包括宜章一部分和广东韶关一部分。五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不一定到过临武,他的文字资源有可能是通过官方渠道一层一层报上去的。
有了以上共识,我们再来看看郦道元文字中值得商讨的地方。
其一,《水经注》是对《水经》的注解和完善,它形成于北魏后期,与战国时期相距800年左右,《水经》比《水经注》出现早,但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形成于魏早期或晋后期,距战国时期也有几百年。也就是说,《水经注》中的“临武因临近武水而得名”,也是一种想象,没有具体的文字证明。战国时设临武邑,当时中华文字没有统一,也许称“临武”纯属口传,也许因年代久远,有关记载早已丢失。还有一个就是,在各种版本《临武县志》的大事记载中,秦朝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武溪”的字样,只有公元前214年,将“肄水”改为“溱水”的记录。
其二,有没有这种可能,是因为有了临武县邑,后人才把县城所面临的河流称为武溪,以便与临武邑相印证呢?这样在后人的研究中,就会出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有趣循环。在郦道元的文字中,提到了《山海经》,对“肄水”或叫“溱水”进行了解释。《山海经》是本奇书,对地理研究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查不到有关于“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的文字,说明郦道元有道听途说之嫌。也表明当时上报县情的官方也根本没有见过《山海经》。另外,按郦道元的说法,武溪才是主河流。假如《山海经》真的提到了溱水,那比之更大、更长、更宽的武溪为什么没有提到呢?
其三,我们已经知道,最早的临武邑古城不在现址。秦始皇当政时期的公元前214年,将“肄水”改为“溱水”是距战国设临武邑最近的时代,既然改了“肄水”,为何没有提到“武溪”呢?按郦道元所描述的现状分析,“溱水”就是现在的人民河,如果秦时临武至曲江这条河就称“武溪”,那当时的政权为什么对上游的一条小叉河感兴趣,而对大河却只字不提呢?很有可能的解释是:“肄水”才是主河流,当时根本不叫“武溪”,改为“溱水”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加深秦王朝的烙印。
所以,临武县是否因临近武水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