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从奴隶到国相
殷商、春秋时期,有两个奴隶出身的国相:一个是辅佐成汤灭夏建商的伊尹;一个是春秋时期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并最终为秦统一中国奠定牢固基础的百里溪。
关于伊尹从汤,有两种说法:一是“毛燧自荐”说。伊尹很想见成汤,苦于没有门路,挖空心思,想得妙法:只有给成汤要娶的有幸氏女当陪家奴隶,才有接近成汤的可能。伊尹如愿以偿,先当了陪嫁奴隶,后当了商初国相。二是“成汤聘请”说。成汤听说伊尹是隐仕,有雄才大略,就派人去请,请了五次,伊尹才来到身边。
伊尹作为商初的国相,有三个方面为后世人称道:
一是从汤灭夏建商。
二是放逐太甲,代理国政。太甲是成汤的孙子,他为帝时不明事理,又很暴虐,不遵守成汤时的法度,德行败坏。伊尹很生气,就把他放逐到桐宫,让他闭门思过,时达三年,伊尹代行国政,三年后才迎回来,还权于太甲。
三是在朝为相,几代辅佐。汤帝死后,伊尹先后辅佐了汤的两个儿子(外丙和仲壬)一个孙子(太甲)和一个曾孙(沃丁)。作为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理政安民,忠心耿耿,伊尹为商朝可谓鞠躬尽瘁!
和伊尹相同,百里溪也以奴隶的身份出任秦穆公的国相。不同的是,百里溪在未到秦国之前,曾经做过虞国的大夫。
三十六计有“假道伐虢guo”之计,这个典故和百里溪有关。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争霸,战争不断。虞国和虢国也是都是当时的诸侯小国,两国唇齿相依。公元前655年晋献公要攻打虢国,但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给虞国送上珠宝良马,借道成功。晋献公先灭了虢国,唇亡齿寒,回师顺手牵羊又灭了虞国。百里溪被虏先来到晋国,但拒绝在晋做官,被当作陪嫁的奴隶到了秦国,后逃回楚国放牛。秦穆公听说百里溪是个人才,派人以五张黑公羊皮将他换回,拜为上大夫。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溪“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施“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视上述二人,从奴隶到国相,信然!
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