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吧 关注:1,288,830贴子:6,695,607

【话题】你试过不分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帕斯卡


1楼2017-03-05 16:26回复
    你的眼睛不舒服,去看眼科医生,而他只听你说了几句就摘下自己的眼镜给你。
    “戴上吧,”他说,“我已经戴了十年了,很管用,现在送给你,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
    可是你戴了之后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
    “太可怕了!”你叫道,“我什么都看不到了!”
    “怎么会呢?”医生说,“我戴的时候很好啊,你再试试。”
    “我试过了,”你说,“可是眼前一片模糊。”
    “喂,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往好处想不行吗?”
    “那好,我现在郑重地告诉你,我什么都看不见!”
    “我对你多好啊,”医生恼羞成怒,“真是好心不得好报!”
    下一次你还会再去找这个医生吗?我想一定不会。一个不诊断就开药方的医生怎么能信任呢?
    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常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


    2楼2017-03-05 16:27
    回复
      “宝贝儿,跟我说说你怎么想的。我知道不容易,可我会尽量去理解你。”
      “可是,妈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一定会觉得我很傻。”
      “不会的,告诉我吧,宝贝儿。这个世界还有谁会比妈妈更关心你呢?妈妈就是想让你开心,可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那好,说实话,我不想上学了。”
      “什么?!你说什么?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不想上学了?你知道吗,我们为了让你上学,做了那么大的牺牲!接受教育是为了你的将来打基础。如果你像你姐姐那样用功的话,成绩一定会好起来的,那样你就喜欢上学了。我们跟你说过多少次,一定要安心学习。你有这个能力,可就是不愿意用功。要努力积极向上才行啊!”
      沉默。。。
      “说吧,宝贝儿,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3楼2017-03-05 16:32
      回复
        “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我的经验是......”


        4楼2017-03-05 16:34
        回复
          有一个父亲对我说过:“我不了解我的儿子,他就是不愿意听我说话。”
          我说:“我来重复一下,你说你不了解你的儿子,因为他不愿意听你说话?”
          “是的。”他回答。
          我问:“你是说,因为孩子不肯听你说话,所以你不了解他?”
          “对啊!”
          我提示他一下:“如果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要听他说话。”
          他楞了一下,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噢!没错!可是,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唯一叫人想不透的,就是他为什么不听老爸的话。”
          实际上,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儿子在想什么,他用自己的想法揣摩全世界,包括他的儿子。


          5楼2017-03-05 16:38
          回复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


            6楼2017-03-05 16:39
            回复
              四种自传式回应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7楼2017-03-05 16:44
              回复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怎么回事?”←←←追根究底
                子:“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好为人师
                子:“我已经耗了十年了,难道那些X+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价值判断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有同学学修车,现在月收入不少,这才有用啊。”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就来不及了。你不会喜欢修车的。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好为人师
                子:“我不知道,可是他现在很成功。”
                父:“你已尽了全力吗?这所高中是名校,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
                父:“你知不知道,把你养到这么大,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已经读到高二了,不许你半途而废。”←←←价值判断
                子:“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父:“你应该多读书,少看电视。"←←←好为人师、价值判断
                子:“爸.......唉,算了,多说也没什么用。”


                8楼2017-03-05 16:52
                回复
                  这位父亲可谓用心良苦,但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让我们再听听孩子可能想表达的心声。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我想引起注意,与人谈谈心事
                  父“怎么回事?”←←←父亲有兴趣听,这是好现象
                  子:“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我在学校有了问题,心里好烦
                  父:“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又说想当年了,谁在乎他当年求学有多艰苦,我只关心我自己的问题。
                  子:“我已经耗了十年了,难道那些X+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时间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但愿我说的出口,把问题摊开来谈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他不喜欢我修车,不赞成休学,我必须提出理论根据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有同学学修车,现在月收入不少,这才有用啊。”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就来不及了。你不会喜欢修车的。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爸!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
                  子:“我不知道,可是他现在很成功。”←←←他没念完高中,可是混得很不错
                  父:“你已尽了全力吗?这所高中是名校,应该差不到哪儿去。”←←←.唉,又开始转话题了,但愿爸能听我说,我想谈我的问题
                  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我是有根据的,不是信口雌黄
                  父:“你知不知道,把你养到这么大,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已经读到高二了,不许你半途而废。”←←←又是老一套,想让我感到惭愧。学校很棒,爸妈也很了不起,就只有我是个笨蛋。
                  子:“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可是不值得。”←←←你们根本不了解我
                  父:“你应该多读书,少看电视。"←←←问题不在这里。爸,你根本不明白,讲也讲不通,根本不该跟你谈的
                  子:“爸.......唉,算了,多说也没什么用。”


                  9楼2017-03-05 17:02
                  回复
                    上面那个例子充分显示了有效的沟通多么不容易,了解他人又是多么重要。正确的沟通方式,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你已经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去理解。
                    父:“你不想上学了。”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父:“你觉得很有挫败感。”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败感。”
                    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用于表达。


                    10楼2017-03-05 17:09
                    回复
                      同一件事,换个方式将会是另一种结果。吃完饭回来继续码。。。。。。。。。。。。。。。


                      11楼2017-03-05 17:10
                      回复
                        我个人觉得,要想控制一个人,首先要让他觉得他已经控制了你。


                        12楼2017-03-05 17:14
                        回复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我想引起注意,与人谈谈心事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对,这正是我的感觉
                          子:“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
                          父:“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想想看,我是那么说的吗?
                          子:“对,学校的不一定对我有用。我的同学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吗?”←←←嗯.......
                          子:“嗯,从某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也许会后悔。”
                          父:“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吗?”
                          子:“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吃亏的。”
                          父说:“那上学的确很重要哦。”
                          子:“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妈妈吧。”
                          父:“你不想让妈妈知道?”
                          子:“也不是,跟她说也无妨,反正她迟早也会知道的。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我已经高二了!”
                          儿子终于吐露真言,原来他担心阅读程度不如人。此时才是父亲发挥影响力,提供意见的时刻。不过在开导过程中,依然要注意孩子言谈间传达的信息。若是合理的反应不妨顺其自然,但情绪性反应出现时,必须仔细聆听。
                          父:“我有个想法,也许你可以上补习班加强阅读能力。”
                          子:“我已经打听过了,可是每星期要耗上几个晚上!”
                          父亲意识到这是情绪反应,又恢复聆听。
                          父:“补习的代价也太高了。”
                          子:“而且我答应同学,晚上另有节目。”
                          父:“嗯,你不想食言。”
                          子:“不过补习如果真的有效,我可以想办法跟同学改时间。”
                          父:“你其实很想多下点功夫,又担心补习没用是吗。”
                          子:“你觉得补习会有效吗?”
                          孩子又恢复了理性,父亲则可以再次扮演导师的角色。


                          13楼2017-03-05 18:55
                          回复
                            当你学习认真倾听时,你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感知有了天壤之别。人们在互相依靠的环境中,这种差别将带来极大影响。
                            你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我则以金钱为中心;
                            你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我的则是一片荒芜;
                            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许高度形象、有整体性和感情色彩,是典型的右脑思维,而我则是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和表达的左脑思维。
                            我们感知会非常不同,而且从小便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所当然地认定某些事实,当别人不这么认为时,就会质疑他人的性格或者精神状态。


                            15楼2017-03-05 19:00
                            回复